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4年12月12日星期五

江麗芬: 這是終結 也是起點



經過七十五個日與夜,金鐘佔領區周四(11日)終於清場,為佔領運動劃上句號。在清場那一天,最令人動容的一刻,不是學生、泛民主派議員或市民坐在「夏懿村」路上等待警方拘捕,而是一位八十二歲婆婆說要留下保護學生,素不相識的少女哭求她離開,婆婆反過來安慰她:「你哭什麼?你被捕就不能返學,我一大把年紀又不用做功課,拉就拉,怕他什麼?」

婆婆是否為爭真普選?她究竟懂不懂何謂民主大義?旁觀者毋須知曉,也毋須探究,這一幕,只顯示人之為人該有的惻隱之心。類似場景,在過去兩個多月以來屢屢在佔領運動中出現,一如928日警方那八十七枚催淚彈煙霧四散,喚召不少港人走到金鐘現場,冒着武力鎮壓的風險,也要守護那裏的學生;佔領區的一枱一椅、秩序維持、佔領者高舉愛與和平的旗幟回應挑釁、有心人在背後多方努力斡旋……如此種種,都包含守護我城的心思。這與港人爭取民主自由,讓人性不受權勢桎梏的思慮,如出一轍。

可是,佔領運動終究不是持久之法,尤其是面對情願選擇不作為、不退讓的政府。經過七十五個日與夜,不管佔領者如何努力,今天也不得不離去。在清場前一夜,佔領者與前來向佔領區道別的市民,高舉「We Will Be Back」的旗幟,信誓旦旦他日必會歸來。清場的那個晚上,也有逾萬人在網上聯署,感謝每位為公民抗命的被捕者、每位留守者、追夢者。聯署還聲言「It's just the beginning」(這才是開始)

佔領運動雖然要告一個段落,卻是爭取民主運動的另一個開始,只是往後的道路仍然如以往般崎嶇不平。

香港人爭取民主運動,可說已有數十年。今天倡議和平佔中的戴耀廷、朱耀明與陳健民,三十年前也與今天的學聯或年輕人一樣,一臉稚氣,站出來爭取民主。那些年,對於什麼是民主、什麼是自由,社會上沒有什麼討論,也沒什麼和應,可是自那時起,至隨後的多少年,不少人都曾經為希望取得民主政制而付出不少汗水——簽名聯署、遊行示威、絕食抗議,種種途徑可說是用過無數次。

可是,多年來港人還是爭取不到。爭不到,只因爭取的對象不是香港這小島裏的政府,而是強大的北京。打從三十年多前,英國與北京開始就香港回歸談判,香港政制安排已為內地左右,只是那些年總想不到一路向前走,到今天還是高叫着似曾相識的口號。時代在變,但政制的步伐怎樣也趕不上,只因縱使不承認也好、被譏為什麼「大中華膠」也好,香港政制發展確實不但要看香港特區政府的意願,也跟內地的政治環境不可分割。看內地政府對人民的自由和權利的取態,沒有最緊、只有更緊,以至在香港愈來愈多對何謂民主與普選的似是而非的解讀,便可以明白,從而預料未來的政制道路是如何難走。

這一如長期留意中國發展的時事評論員劉銳紹日前對本報所言,香港追求民主的人,不但要強化本地公民社會,也要爭取內地公民社會的發展,若內地公民社會不強,「香港走得幾前都沒用,對執政者都無壓力」。這果然是「中國好、香港好」的政治發展道理。

所以,佔領者告別佔領區那一夜,承諾他朝有天仍願意歸來,他們大概也要有心理準備,在目前中國的政治境況下,未來日子,他們需要來回的次數,相信不少。

不過,在向北京爭取民主政制之時,佔領街頭的人還須明白,他們更要爭取在香港這社會上建立民主文化。 

擁有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從來不等於社會從此變得民主,也不代表社會變得一切美好,因為這不過是一個公平的選舉機制,不代表社會同時擁有好的民主文化和質素,即包括容納不同意見,容許各人有表達的自由與空間。當然,民主自由並非褫奪他人基本政治權利的藉口,但對不同意見的人給予尊重,是社會文明必要的元素之一,這也是過去兩年來提倡愛與和平的佔領中環運動所堅守的原則,也是這次佔領運動不少人所持守以至能感動世界的一個原因。

不過,持守民主文化,說易行難。近年,不少自稱追求民主的人,其一言一行未見體現什麼民主素養,還把目標相同、意見相異的人罵個體無完膚。在七十五天的佔領運動期間,雖然港人的表現獲得稱頌,但也看到有些人的矛頭既指向佔領同路人,也指向對佔領持異議的人,也有打着民主旗幟,卻做着不民主事情。 

這一切都不是聲稱追求民主的人該有的表現。因此,佔領過後,一眾追尋民主夢的人該重整旗鼓,深耕民主理念,更要民主社會該有的文化傳到社區,滲透到日常生活去。只是,要打好這一仗,相信要較七十五天的佔領道路更漫長。佔領運動終結,一切才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