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產商最懂得賣樓,將示範單位裝修得美輪美奐,用各種蠱惑方法擴大空間面積,例如將結構牆移除,四圍裝上鏡,令人產生錯覺。曾幾何時,香港也是「一國 兩制示範單位」,九七後董建華第一任政府,真正給予特區高度自治,也一度令人以為「講得出做得到」。當初鄧小平設計一國兩制,主要對象不止於港澳兩地,更 大目標自然是對頭人:中華民國在台灣。
回歸十七年,五十年不變已走了三分一,「一國兩制示範單位」已日久失修,四周漏水、油漆剝落、地板彎曲,雖然港澳兩地已經走不出五指山,但台灣距離鄧小平 年代,卻越行越遠,無疑共產黨與國民黨行近了,但台灣人民用選票去拒絕共產黨,支持「素人」柯文哲打敗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之子連勝文。
香港這個示範單位角色其實並未改變,只不過由過去規劃為示範一國兩制好處,現實上變成示範其壞處。幾年前台灣及香港社運中人喊口號,提出「今日香港,明日 台灣」,警惕台灣人要以香港為鑑,今日在香港發生種種政治、政黨、媒體操控,社會「赤化」現象,將來會同樣發生在台灣。當年與中共友好的台商蔡衍明收購 《中國時報》後,欲再收購有線平台及台灣《蘋果日報》,觸發台灣年輕人「反媒體巨獸」行動,林飛帆一代正式上場。而台灣年輕人在政治上的動員,則又與香港 這示範單位有關。2012年梁振英當選特首,「赤化」恐懼蔓延香港,對岸早看在眼裏,梁一上場立即爆出反國民教育運動,我們低估了反國教運動對台灣年輕一 代的衝擊,他們開始知道,「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已非憂慮,香港示範單位觸動了台港兩地恐共情緒大爆發,而且是一發不可收拾的態勢。
「今日香港、今日台灣」口號最近成為新版本,雖則只變了兩個字,由「明日」變成了「今日」,但背後意義重大,即是在台灣年輕人眼中,中共均成為對本土社會核心價值的最大威脅,而且在這龐大陰影下,兩地抗爭運動成為了命運共同體,這是台港兩地社會抗爭史上未曾出現過。
為何會出現這種狀況,令兩地恐共情緒大爆發?這先從香港說起,過去跨境基建、輸入內地優才、CEPA、自由行等措施被視為有利社會經濟,但慢慢市民發現經 濟互惠或優惠政策,並非毫無條件,伴隨而來是政治上的融合,「先經濟後政治」,反國教運動反映了年輕人對這種狀況不滿,開始用「政治」角度去看待北京提供 的經濟好處,這轉變反映出雙方的「信任」危機。由於內地官媒不斷吹噓經濟上如何如何支持香港,香港人不懂知恩圖報,也指摘香港人欠國家觀念云云,這些言論 當然是火上加油,激化香港人恐共情緒。這種集體情緒一旦出現便很難改變,人們眼中所見北京一切支持政策,無論原本出發點是純粹經濟互惠考慮也好,人們認為 背後總懷有「不可告人」目的,最終是為了達成政治控制,而非單純經濟互利。
對北京而言,大國崛起,人民幣外交用諸四海,有何問題,歐美大國領袖絡繹於途談生意,2008金融海嘯後,誰不靠中國,天朝大國不過要求台灣香港自己人政治上的忠誠,有何不可。北京或者不明白,他們越是這樣要求,兩地社會就出現越大反彈,人們就越相信背後存在政治陰謀。
《經濟學人》雜誌評論指北京正在失去台灣香港兩地人心,這情況有目共睹,雨傘運動若以暴力清場告終,香港所起的示範單位作用,足以令台灣人在年多後的總統選舉中,將相對親北京的國民黨趕下台!
回歸十七年,五十年不變已走了三分一,「一國兩制示範單位」已日久失修,四周漏水、油漆剝落、地板彎曲,雖然港澳兩地已經走不出五指山,但台灣距離鄧小平 年代,卻越行越遠,無疑共產黨與國民黨行近了,但台灣人民用選票去拒絕共產黨,支持「素人」柯文哲打敗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之子連勝文。
香港這個示範單位角色其實並未改變,只不過由過去規劃為示範一國兩制好處,現實上變成示範其壞處。幾年前台灣及香港社運中人喊口號,提出「今日香港,明日 台灣」,警惕台灣人要以香港為鑑,今日在香港發生種種政治、政黨、媒體操控,社會「赤化」現象,將來會同樣發生在台灣。當年與中共友好的台商蔡衍明收購 《中國時報》後,欲再收購有線平台及台灣《蘋果日報》,觸發台灣年輕人「反媒體巨獸」行動,林飛帆一代正式上場。而台灣年輕人在政治上的動員,則又與香港 這示範單位有關。2012年梁振英當選特首,「赤化」恐懼蔓延香港,對岸早看在眼裏,梁一上場立即爆出反國民教育運動,我們低估了反國教運動對台灣年輕一 代的衝擊,他們開始知道,「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已非憂慮,香港示範單位觸動了台港兩地恐共情緒大爆發,而且是一發不可收拾的態勢。
「今日香港、今日台灣」口號最近成為新版本,雖則只變了兩個字,由「明日」變成了「今日」,但背後意義重大,即是在台灣年輕人眼中,中共均成為對本土社會核心價值的最大威脅,而且在這龐大陰影下,兩地抗爭運動成為了命運共同體,這是台港兩地社會抗爭史上未曾出現過。
為何會出現這種狀況,令兩地恐共情緒大爆發?這先從香港說起,過去跨境基建、輸入內地優才、CEPA、自由行等措施被視為有利社會經濟,但慢慢市民發現經 濟互惠或優惠政策,並非毫無條件,伴隨而來是政治上的融合,「先經濟後政治」,反國教運動反映了年輕人對這種狀況不滿,開始用「政治」角度去看待北京提供 的經濟好處,這轉變反映出雙方的「信任」危機。由於內地官媒不斷吹噓經濟上如何如何支持香港,香港人不懂知恩圖報,也指摘香港人欠國家觀念云云,這些言論 當然是火上加油,激化香港人恐共情緒。這種集體情緒一旦出現便很難改變,人們眼中所見北京一切支持政策,無論原本出發點是純粹經濟互惠考慮也好,人們認為 背後總懷有「不可告人」目的,最終是為了達成政治控制,而非單純經濟互利。
對北京而言,大國崛起,人民幣外交用諸四海,有何問題,歐美大國領袖絡繹於途談生意,2008金融海嘯後,誰不靠中國,天朝大國不過要求台灣香港自己人政治上的忠誠,有何不可。北京或者不明白,他們越是這樣要求,兩地社會就出現越大反彈,人們就越相信背後存在政治陰謀。
《經濟學人》雜誌評論指北京正在失去台灣香港兩地人心,這情況有目共睹,雨傘運動若以暴力清場告終,香港所起的示範單位作用,足以令台灣人在年多後的總統選舉中,將相對親北京的國民黨趕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