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6月1日星期六

陶傑 :地鐵美景




一名白人少女在香港地鐵車廂伸腿坐在地板上,被網民拍下上載,讚揚這位「外籍少女」的坐姿娟好,美化了香港環境,並與中國乘客蹲的姿勢圖比較,引致一些愛國的中國網民批判,是「雙重標準」。

我上網瀏覽,發現這位白人少女的坐姿,確實是很美。

首先,語文用字要求精確,「外籍少女」一詞引人誤會,因為今日的「外籍少女」,可以是留學美國、取得綠卡、並歸化美籍的中國高官的女兒,「外籍少女」不一定特別「高級」,圖片裏的少女是一位白人,是什麼國籍,並不重要。

語文正名之後,就該探討美學了。白人少女的坐姿佳美,因為她穿短褲,伸長的一對美腿,線條姣秀,而且她雖席地而坐,美腿都是併攏的,證明她雖然年少不羈,但卓有家教。

第二,圖中白人美少女穿一件淺藍色T恤,米白短褲,揹一隻深藍色行囊,色彩的選擇很好,沒有半點香港人講的「娘味」。拍照的網民,必是見慣自由行遊客大嬸喧紅爆綠的強國式衣裝風格,方覺得眼前白人少女,如流水、如清蓮,在喧譟的中國人社會之中,確實是一道心曠神怡的風景線。

一個Top Shot,她很自然的坐在地上,在講手提電話,從她的衣着品味和坐姿來判斷,觀者不在現場,也可以猜到她講手提電話的聲線,必定很低。

網民很壞,也上載另一位強國乘客蹲車廂的圖片比較。這樣一比較之下,美感在哪一位的一邊,即使是瞎子,也看出來了。

盲目愛中國的人士,自然受不了,為甚麼同樣是蹲坐,你那麼「崇洋」?他們痛苦地大叫「這是雙重標準」。

但是美醜不兩立,在美學上,當然有雙重標準──譬如同樣是男人,一齣電影,阿倫狄龍做主角,跟那位什麼「香港第X才子」做主角(沒有是誰,慎勿對號自行入座),你會掏錢買票,幫襯哪一齣?

正如一個是「港英行政局」,一個是特區「行政會議」,都叫「行政」,比較之下,必定高下立判──不錯,「港英行政局」也有「官商勾結」:英國人勾結豐大班,讓豐做了發鈔銀行,但是,豐銀行有公信力,其獅子之圖徽,美感,我相信豐銀行多過相信中國博大精深的玄學文化裏的冥通銀行。

在美學的範圍中,沒有愛國不愛國的標準,而且很遺憾,在當代,你會發覺,你越崇尚美,越不「愛國」。中國人社會太多金融工商課程,缺乏美學教育,無辦法啦。

 

陶傑 :Out了的感覺

「六四」燭光會,今年因主辦單位的口號「愛國愛民」,巿場反應不佳,香港年輕人覺得這四個字老土,醞釀杯葛。

主辦人覺得很委屈,他們提出「愛國愛民」,或許一心想將這四個字的「話語權」從頭確立。然而,「愛國」這個詞彙,就像巿品,不再符合潮流。不但落後於潮流,而且帶有一股腐朽氣味。巿塲覺得厭惡,就是厭惡,聰明的人,從來不會跟巿場爭論。巿西,你千萬不要鬥氣偏要向東,否則吃虧必然是自己。
在潮流的世界,不一定都講理性。一件事情,一項商品,Out了就是Out了,沒有道理可講。

譬如香港從前有一份「華僑日報」,新聞取態健康,副刊風格正派,講文化,宣揚書畫藝術,但是有一天,忽然這樣辦報紙Out了,正如電影觀眾不想再看張活游楚帆了,如果還想再跟這個世界溝通,別無選擇,你必須改變。

「愛國愛民」這四個字,一點問題也沒有,只是今日已經跟華僑日報和張活游楚帆歸類了。不要問為什麼,只是同是暴露,今日的年輕人愛看周秀娜,不想再看狄娜了。

「愛國愛民」已經Out了,因為中國人越愛國越要移民美國加拿大,越愛國越要將子女送寄宿學校的英國。正如罵人「外國的月亮特別圓」早就Out了一樣,人「崇洋」、「漢奸」,早就不再是「抹黑」,而是像呼吸一樣正常的品味取向,甚至是恭維了。什麼「愛國愛民」,怎會不是票房毒藥?

既不懂得如何「愛國」,更無資格「愛民」。中國話有成語「愛民如子」,「愛民」是中國皇帝的權力和責任。在西方文明國家,你做好一名公民就了,連英國首相也不必「愛民」,因為你是民選的,你向國民盡領導之責即可,正如一個打工仔,不必愛你的老闆,做好你份職責就可以了。

中國文人生來十分沉重,愛國愛民?這個包袱太偉大了。在On-line時代,一切但求逼真,上路最好輕身,一切講感覺,感覺不對的,會受到唾棄。

正如一般豪宅或偽充的豪宅,不知何時開始,進門的賓客要把鞋子下放在門外,換上主家賓傭遞上來的一雙酒店帶回來的白海棉拖鞋。不要跟全香港的主爭論,鞋子下,放在門外,只穿襪子進門來等換拖鞋吧。

陶傑: 山中七日

特首的表現,中國政府據不是太滿意,認為「貨不對辦」。壹傳媒報道,中方已經動「Plan B」計劃,考慮換人。

然而港澳辦主任即召見香港漁農界人士,指出中方並無意更換特首。

如此否認,論調十分中性。以中國的脾氣,如果真無此事,又是香港的壹傳媒報道,中方一定高調「闢謠」,加幾句:「境外敵對勢力造謠分化、別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之類,如年前香港的亞視報道江澤民逝世,中方闢謠,對不會跟造謠者客氣,即使對方是自己人的亞視,一定有一副架勢。

現在沒有。是什麼意思?中國的政治,及精確的計算,有時是非常理性的,讀中國,心思要縝密,還要有記憶力,加一點推理。

現在就換人,確實困難,因為實在太沒有面子。尤其這一位,當初工商界和許多有識之士,均向上晉言,期期以為不可,認為還是唐英年先生的心術人格,比較正派。哪知道中方認為香港商界要找代理人,勾結外國勢力什麼的,你越要異議,中國越要跟你鬥氣,於是圈選了另外那個。

最後商界想妥協,好了,不要唐先生亦可,另找一個行不行?例如也相當正派的曾鈺成。但中國也不行──中國的心理,是一個「疑」字先行,你越要質疑我,越是有反骨,你這是什麼意思?是美國幕後叫你們聯合起來奪權搞我嗎?中國人愛鬥氣,一鬥氣的情緒,就沒有道理可講。

事情發展到今日,自然令人遺憾。外國人的「彼得定律」:一個人,都可能被提拔到他力所不能及的高位。追究責任起來,是誰交上這個名字、拍胸脯這個人一定行的呢?中國人社會到這一,都你看我、我看你,無人願意承擔了。

這是香港必然走向沒落的理由,無可逃避,也沒得抵賴。然而當事人總算有一點高明:他會運用中國人制度的「優勢」,他當日能突圍而出上得去,自然也能做到你沒有辦法替換掉。就這樣膠僵着拖下去。所以這場戲接下去尚有大把看頭,不要毛躁,看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