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鄧小樺
《向政府說不》(No)的香港譯名先聲奪人,電影取材於真人真事:智利公投是否讓獨裁者皮諾切特連任統治,一直被政治迫害的反對派,找來廣告界的才子,終於憑唯一的公開宣傳渠道:一系列午夜時分的15分鐘廣告,成功發動國民在公投中否定皮氏連任。電影令人思考如何向大眾傳達信息的問題,抽象點說是真與偽的辯證。
反對派舊式的思維是揭露政權的黑暗面,傳達政治迫害的歷史事實,一如我們常見的政治團體手段;但男主角堅持這種負面信息不能再引起大眾注意,他傾向以正面、陽光、美好形象的廣告,引起受眾快樂的反應;而這當然受歡迎,也當然引起內部爭議。我記得片中有一幕,主角要拍一輯在草地野餐的快樂景象,同伴與他大吵,不滿有法國麵包作為道具:「全智利都沒有人在吃這種麵包!」男主角吼回去:「你明白嗎!這看起來很漂亮!」
漂亮、輕鬆、幽默的東西一定勝出嗎?電影對此取態含糊:我們在熒幕上看到八十年代電視廣告的常見語言:跳健康舞(代表活力)、默劇(代表藝術)、濺起的水花(代表奔放)、集體大合唱(代表團結),這些已經算是折舊到成為反諷的影像語言;另一方面,電影故意模仿八十年代的VHS錄影帶影像質感,又多以紀實感強的手搖鏡拍攝,似乎想在作為內容焦點的廣告以外,加入一種真實的剝落感,向觀眾揭示真實乃是乏味。
我想這是一代大眾媒體(廣告/電視/娛樂電影)的信念:大眾媒體塑造虛假意識,但也可以做好事,只要掌握了媒體技術,革命不再遙遠。而在其中製作的善良媒體人,永遠抽離,不相信任何一方,虛無迷茫(尤其男主角加爾卡西亞般奴的眼神令人倍感迷離!),因為他們看得到真實之乏味。
八十年代早已過去,如今我們來到參與者的網絡時代。曾發起「八十後快樂抗爭」的設計師蔡芷筠說《向政府說不》太集中於製作人角度,她記得曾看過有記錄當時的學校老師如何與學生一起做一些小型宣示行動去表達「不」的立場,她傾向相信公投成功是因為發動了民眾參與。確實,來到參與者年代,以往冷媒介的距離感已經消失,觀眾已不滿足於消化信息。這是人人都是主角的年代。
說到參與者,我卻想到日前另一部《新世紀福音戰士新劇場版:Q》(下稱《EVA》),留給我的疑問。主角碇真嗣上次因為強行救綾波麗而引發第三次衝擊,他本人被冰封十四年才醒來,而四周人事卻已大變,當年照顧他的豪爽御姐葛城美里變得殘忍冷酷,明日香失去一隻眼而且非常恨他,而人們寧可殺了他也不讓駕駛EVA,這點更與以前徹底相反──至於他拚了命要救的凌波麗,看來只是機械,有無限的複製品,面前這一個就是假的。迷茫的真嗣覺得世界不可相信,而渚薰在此時成為他唯一信靠:「當第13號機手持朗基努斯與卡西烏斯兩把槍,就能讓世界重新來過。」
二人成為心意相通的戰友伙伴,怎知又中陷阱,引發第四次衝擊。
看電影時隱隱覺得,這個真嗣好像變蠢了──《EVA》在九十年代中誕生,很能代表當時青年人的集體無意識:覺得被託予超級沉重的責任(讀書/駕駛EVA),但卻完全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意義,與四周格格不入,又非常渴望情感交流,最後採取行動經常是為拯救別人。而2013年的真嗣,則是感到被四周遺棄,對一切失去信任,急切地尋求自己的意義,於是託身於渚薰的信念。當去到兩柄槍前,薰感覺到不對勁,叫真嗣不要拔,真嗣卻一意孤行,說我付出了這麼多,絕不能到這裏放棄。當此時,驅動真嗣的乃是自我肯定的欲望。
這和代表革命與創新的天王星從雙魚座移到白羊座有關係嗎?九十年代的真嗣非常被動迷茫,但2013年的真嗣雖然同樣迷失,卻是一發不能收的主動型──他們希望一步到位。近年許多大型群眾運動結束後,不少參與者會埋怨主辦方不夠徹底、沒有真正改變事情,他們認為自己付出了這麼多的運動,應要徹底改變世界,他們就是要拔下眼裏的朗基努斯槍。參與者的年代,發動的力量往往甜美,但一旦參與者受到挫折,就必須承受極大反噬。
作者簡介:香港作家、文化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