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5月29日星期三

梁美儀﹕狹隘本土主義的萌芽




下周二是六四事件24周年,今年跟往年不同的是,在六四燭光會前,充斥媒體或網絡的,不再是當年民運人士的深情總結,不再是官員或建制派人士避談六四的窘態,而是有自稱為「本土主義者」,鞭撻支聯會今年的「愛國愛民,香港精神」主題,有的更呼籲港人杯葛出席六四會。這類言論,肯定會令20多年來堅持平反六四的市民心痛,但更得大家注視的是,這種狹隘本土主義是否已在港落地生根

六四這個議題,廿多年來,在香港猶如被港人集體良知保護罩所呵護,基本上只要有任何人批評當年參與六四運動的學生或民眾,甚至迴避就六四問題表態都會受到道德譴責。近期最典型的例子,是早前有人翻出藝人翠如就讀中六時的電視訪問片段,當時她提及看到五四運動、六四事件便感到很傷心,竟有自己的軍隊會殺死國家未來棟樑。最近她再被問及對六四的看法,她沒正面回答,只「當時的我,有當時的想法……現在這一刻的看法,就不談了」。結果,這位本被網民暱稱為「翠如BB」的藝人,在網上幾乎被一面倒批評。

「六四」在香港的這個保護罩,最後竟被「本土主義者」攻破。這批人覷準港人對地人的排拒情緒,抓住地與香港的矛盾白熱化氣氛,突出支聯會今年的「愛國愛民」主題不恰當,甚至提出六四事件,是在地發生的事,與香港有何干?

有堅持年年出席六四會的人士,對這類言論不以為然,認為持這種想法的不是香港的主流。然而若地政治制度改革寸不進、專制霸道不改、對港政策日趨強硬,這些壞土壤會令這顆種子逐漸萌芽成長,最終或演變成分裂本地民主力量的一員。

作者是資深傳媒工作者


陳景輝六四紀念中的愛國和本土

城邦族揚言杯葛六四,真是看得人莫名其妙。在這個持續了24年的紀念時刻,他們卻像患了史的近視症般,一味聚焦當下的中港矛盾(像是「香港要獨善其身」、「我不愛蝗蟲」),從而把支聯會一句out out地的口號(愛國愛民),上綱上線成「荼毒出賣港人」云云。這完全是借題發揮。

然而,城邦族之所以能借題發揮,弄起了哪怕是一個微弱的風波,恐怕也反映了六四的悼念還不堅實。

首先,今時今日,愛國愛民似乎有點離民情,這對史傳承也不是件好事。當然,民主名義下的愛國愛民,確曾是香港人24年前的集體情懷(當年港人高唱《勇敢的中國人》),但今天再談的話,就需要與時進。但這並不表示要曲解或否定它,像是當下般將之胡亂地等同於愛黨,而是可以從史中辨認出它的進化軌

八九年的愛國,作為一份曾經閃亮出正義的情懷,早已埋藏在「香港六四共同體」的心坎。在支持李旺陽劉曉波等之際,人們或多或少有近似情懷,只是不再肉麻的以同胞自居而已,但腦海還是不時泛起八九的影像。畢竟,八九香港反覆強調的就是,中港兩地人民為了共同的「民主未來」,而互相支持的許諾。因而,愛國與否只是等閒,重點是在民主名義下的一份休戚與共的精神。

其次,在過去支聯會的悼念傳統中,都過於將六四定位為一場純粹屬於中國、發生在天安門的事件,從而忽略了它極為本土的一面。畢竟,八九六四是香港人最重要的政治覺醒,也印證了我們曾經有過的夢想、青春和勇氣,以及24年來不為什麼的記掛悼念。這就明了,為什麼六四不僅是一件國家或普世的事,因為它收藏了香港人自身的記憶、願望和創傷。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