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葉蔭聰
在英語通俗讀物中,談到中國政治經濟,往往分成「淡友」與「好友」兩派。前者預言中國即將崩潰,後者則認為中國是與美國匹敵的新興強國。而「好友」之中,又分兩類,一類是鼓掌歡呼,一類是憂心忡忡「中國威脅」。國際關係學者沈大
偉(David
Shambaugh)花了五年時間,寫下《中國邁向全球﹕不完全的強國》(China Goes Global:
The Partial Power);他從一個他全稱整全的角度,評估中國在全球政經文化中的領導地位。
沈大偉用宏觀資料,分析中國在外交、軍事、全球管治、經濟、文化等的力量,與美國及其他發達國作比較。他發現,中國的國家力量,雖然足遍全球,但是,面對美國還是望塵莫及,在某些方面比歐洲大國還差。
單論軍事便最明顯。無論解放軍在東亞如何擴張,距離美國在全球370多個軍事基地的帝國大版圖還是太遠了。至於中國引以為豪的經濟實力,雖然在GDP及出口數字驚人,但是,也說不上是控制全球經濟,最多也是靠進佔低端市場分額,例如,中國廉價的工業產品的確加速發達國家去工業化,也打垮不少第三世界工業,但是,世界工廠難在高端或策略性位置佔優。在資源控制方面便更明顯了,以近年國際關注的中非關係為例,中國國營企業雖在非洲及部分南美洲擁有一些礦產(配合爭回來的基建工程合約),但與歐美公司控制的相比,還是微不足道。中國需要的大量金屬原材料基本上還是靠買回來的,而壟斷市場的亦正是西方大企業,中國能控制的礦產大概只有稀土。不止礦產,還有高端科技,也得靠國際市場,以及西方國家放寬限制。難怪由胡溫到現在習李,都比任何西方大國更怕貿易保護主義,因為對中國來說,錢解決不到的問題的確是難題。
比較歐美中華未成氣候
至於外交與全球治理,沈大偉更有點嘲弄中國,形容這個大國只能說「不」,例如在聯合國否決英美議案,卻提不出「是」,無法改造美國打造的國際秩序。
談到文化,中國的軟實力更無法跟大國相比。不要說美國了,過氣英帝國的英國文化協會能為英國人掙大錢,單看大量華人去英國留學及旅遊便可知一二。中國的孔子學院花大錢進駐世界各大學,拉攏海外人士,還要被批評為心懷不軌,招募海外洋「五毛」。美國政府不需直接投資荷李活,便有美國大片宣揚美國精神,還掙盡天下戲迷口袋裏的銀。中國大片再強也只是民族工業,養肥一群中港台電影大亨,然而,這個民族市場之所以可能,還得靠中央守大門口,限制美國電影進口才能達成。沈大偉得出的結論是,中國還是個不完全的強國(partial power)。這個結論對中國人來說,一點也不稀奇,中共領導人也經常強調,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沈大偉一書的最大功用,在於幫助美國精英減少中國威脅論帶來的不必要焦慮。沈處處以美國或歐洲大國為比較參照點,不難看出,相對美帝國,中共打造的中華「次帝國」還不成氣候。顯然,沈大偉一書表面是俯視角度或宏觀分析,但其實多少也是中美強勢觀點(Sino-Americana)下的產物,即強權之間的實力比較。因此,他無法從其他地緣位置理解大國崛起的意義。對於活在東亞的我們,又或者發展中國家如非洲及拉美,所謂不完全強國的冒起,已足夠改變以至支配我們的生活世界了,她跟美國國力的比較其實對我們的意義不大。
香港人權倒退美政商界不上心
對非洲及拉美不少第三世界來說,走資中國的冒起,打破了他們對中共革命或另類出路的幻想,毛主席的三分天下,蛻變成來自東方的一個新興資本帝國。歷史上哪一個比較好,比較壞,都不是重點,第三世界都是新舊殖民地;不管是中是美,都是勾結當地的土豪劣紳,榨取資源。對於久活在美國主導的冷戰及後冷戰的我們,這個不完全強國其實與所謂完全強國美國根本就不是對立,而是互補。例如,香港作為金融資本城市,早有華爾街大鱷的地盤與足,而中國金融資本進佔香港,也得到美國金融資本協助,讓大量國營銀行體制改革,上市集資,加入全球資本遊戲。除了中美共同的金融資本既得利益外,中國早成為美債最大持有者,擁有大量美國資產,支撐美國的金融遊戲、財政擴張與量化寬鬆。因此,美國政商界對中國的人權問題的關注要不是無能為力,就是口惠而實不至,對區區的香港政改及人權倒退更不會上心。
沈大偉提出的「不完全」強國,我們可能需要作另一番解讀。「不完全」的關鍵,不是她還未成為美帝,而是在於她未能完全(或永遠無完全)把其周邊的華人地區併入其國家體系之中﹕港澳還有半真半假的一國兩制,台灣則是一個實質的主權國家。反過來看,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體系亦多少需要這些「不完全」來維持,她們是中共國家資本大計的策略性地區。而且,正如沈大偉說,中共還沒有意圖及能力推動全球治理的制度及標準,它是一個自利、短視及務實的國家政權,追尋自己的國家利益與權力,而且對自身統治的穩定性充滿了焦慮。因此,在她邁向全球的路途上,其力點之一,很明顯會在這些未完全國家化或大陸化的區域。對我們來說,這些「不完全」狀態裏有多少是大國強勢支配控制?有多少我們可以協商調整?有多少空間可以抵抗與創新?香港人似乎需要作更系統及全面的分析與評估。
「不完全」強國須另一番解讀
簡而化之的「強國」論,甚至族群化的「強國人」說,跟美國人的「中國威脅論」一樣,恐怕只能製造宿命論式的敵意,或神經過敏,無助於理智的分析。沈大偉細緻的資料比較與分析,雖然有中美強勢觀點的缺點及偏狹,但他的分析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