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果平機會主席林煥光先生真的有志維護人權,真的有心推動平等共融社會,他就應當馬上辭去行政會議召集人的職務,離開政府建制。否則,不但他個人會兩面不討好,會受到各方質疑,更會令平機會的獨立性、公信力、公正性受到嚴重損害。
正如多個本地民間團體及人權組織指出,平機會是重要的人權機構,按國際相關準則,掌管這些機構的人必須具有公信力,並且要獨立於政府架構以外。今次林煥光加入的不是一般的政府架構或諮詢組織,他加入的是政府最高權力及決策機構──行政會議。往下來政府任何重大決策林煥光都需要參與,都需要為它們負上政治責任。換言之,林煥光成為行政會議召集人後已身在政府架構核心,身在建制之內,這跟國際準則要求人權機構主事人要獨立於政府以外相違背,他怎麼可能繼續魚與熊掌兼得,既做平機會主席又做行會召集人呢?

更重要的是,林煥光戴兩頂帽子將令人質疑平機會是否能保持獨立公正。對於一般市民來說,對於深受歧視之苦的社群來說,平機會是保障他們權益的重要機構,是為他們出頭向政府討回公道的最後援手。他們自然希望平機會敢於向政府說不,敢於代表市民挑戰不公平的法律及政策。假若平機會主席同時是政府的首席政策顧問,市民便會懷疑這位平機會主席是否仍能無畏無懼的維護市民的權益,市民便會擔心這位主席可能在關鍵時刻偏幫政府,避免政府尷尬及不便。當市民腦海裏冒出這樣那樣的懷疑時,他們對平機會的信心自然打折扣,對平機會的信任自然降低,甚至不願意向平機會求助,只能啞忍歧視之苦。這樣下來,平機會的工作將會越來越困難,反歧視的工作也將會事倍功半。林煥光先生願意平機會被市民視為政府的附庸或幫兇嗎?願意看到平機會的工作不斷萎縮嗎?
前平機會主席、現任行政會議成員胡紅玉女士說,行會及平機會有避免利益衝突的機制,她認為林煥光毋須在平機會及行會工作中二擇其一。可是,所謂利益衝突機制只能處理個別事件上的矛盾,不可能從整體上消除兩項工作在角色上的衝突,不可能消除市民的疑慮,更不可能保住平機會的獨立公正形象。當平機會不再被市民信任時,不再被視為獨立公正時,它怎可能發揮監察政府、推動平等權利的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