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6月23日星期六

鄭培凱:湯顯祖闖大禍

湯顯祖(1550-1616)這幾年紅得很,他的《牡丹亭》不斷有人改編,經常上演,推動了崑曲的復興。白先勇監製的青春版《牡丹亭》,由蘇州崑劇院的小 蘭花班演出,不但在海峽兩岸引起了異常的轟動,還激起許多年輕人對崑曲及湯顯祖發生濃厚的興趣。就有年輕的朋友問,湯顯祖這麼偉大的劇作家,和英國的莎士 比亞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同一年去世,可以稱為輝耀東西方文學戲劇的兩座燈塔。怎麼《明史》寫湯顯祖,篇幅簡單短略不說了,居然沒提到他是戲劇大師,也沒提 他創作了包括《牡丹亭》在內的《臨川四夢》?《明史》把湯顯祖列在「文苑」之中,明確標出他是個文學家,可是,連篇累牘引錄的,是篇批評政府貪瀆腐敗的 〈論輔臣科臣疏〉,是篇政論文字,根本不是文學作品。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說,把文學藝術當成偉大的事業,是近代的新生事物,是社會民主化與多元化的副產品。雖然魏晉時代就有曹丕寫 〈典論論文〉,說「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可是他講的文章,是包括了政論在內的一切文字寫作,不是我們今天講的文學藝術。古人編寫歷史,特別 是正史,着眼點是「國家大事」,也就是政治。我們今天推崇的文學藝術,在古代統治精英眼裏,是雕蟲小技,不值一提的。不只是中國,英國也一樣。莎士比亞在 十七世紀英國的歷史撰寫之中,更是默默無聞,完全沒有歷史地位,還比不上在《明史》中至少有篇傳記的湯顯祖呢。

說到〈論輔臣科臣疏〉,倒是有故事可說,因為其中不但反映了萬曆年間的政壇糾紛,還顯露了湯顯祖個性傲岸不群的一面,言行光明磊落,我行我素,卻在當時有些人眼裏是個「刺頭」,覺得他恃才傲物,十分出位。他的一言一動,都引起一些議論,最後還以言遭禍,斷送了仕途。

其 實,傲岸不群的人物,從古就有,明代也不少,為甚麼湯顯祖就特別引人注目呢?這一切要從他青年時期講起。因為他聰明出眾,才華洋溢,二十出頭就中了舉,成 了明星式的青年才俊,也是當政者想要籠絡並羅致在門下的政壇新秀。於是,他就得到當朝首相張居正的青睞,誰知道湯顯祖毫不領情,拒絕謁見不說,還多次故意 迴避張家的邀請與拜訪,很不給面子。這可能就造成了張居正當權的十年之中,湯顯祖科場蹉跎、三次不第的後果,直到張居正逝世之後,他才在1583年,三十 四歲的時候,考取了進士。

湯顯祖雖然考取進士,進了官場,言行舉止卻沒有改變,繼續我行我素,而且為了顯示自己 出污泥而不染,香遠益清,故意遠離權力中心,拒絕飛黃騰達的職位,選擇到南京任官,寄情山水詩賦。他在萬曆十四年(1586),三十七歲生日的時候,寫了 一首詩,題目就是「三十七」。在這首詩裏,他回顧了前半生的經歷:

童子諸生中,俊氣萬人一。弱冠精華開,上路風雲出。留名佳麗城,希心遊俠窟。歷 落在世事,慷慨趨王術。神州雖大局,數著亦可畢。了此足高謝,別有煙霞質。何悟星歲遲,去此春華疾。陪畿非要津,奉常稍中秩。幾時六百石?吾生三十七。壯 心若流水,幽意似秋日。興至期上書,媒勞中閣筆。常恐古人先,乃與今人匹。

這首詩非常有意思,不但回顧青年時期的風華正茂,豪氣英發,也顯示了他 人到中年,對自己的人生取向有了反省,確定了選擇的方向。作為一個儒學信徒,必須兼善天下,總是要通過科考,登躋廟堂之上,開創一番事業,服務社會。青年 時期意氣風發,讓他以為,憑着自己的聰明才智,又有一番抱負與治理國事的理想,「神州雖大局,數著亦可畢」,充滿了建立事功的自信。但是,這只是儒者的事 功一面,不是他個人性命所繫的終極目標,因為他心底的人生追求「別有煙霞質」,也就是通過文學創作,探索與追求人生意義的美好與幸福,發揮聰明才智,為世 人「立言」。在官場混迹了三四年,冷眼旁觀,讓他感到雄心壯志如流水逝去,內心產生了對政治的厭倦,已經想着急流勇退,甚至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上書朝廷, 批評時政,讓當政者傷傷腦筋。

他的這番生日感言,特別是「興至期上書,媒勞中閣筆」的預期,後來居然成了事實。 在往後幾年中,由於內心不可遏抑的嚮往與衝動,為了堅持自我的期許與選擇,終於和官場爾虞我詐的環境發生了正面衝突。他三十八歲那年,上北京接受京察考 核,就聽到官場議論紛紛,到處謠傳他批評時政,還寫了戲曲借古諷今。回到他任職的南京後,不禁寫了首〈京察後小述〉,大為感嘆人心叵測,居然對他惡意誹 謗:「邑子久崖柴,長者亦搖簸。含沙吹幾度,鬼彈落一個。大有拊心嘆,不淺知音和。參差反舌流,倏忽箕星過。幸免青蠅弔,厭聽遷鶯賀。」這首詩裏先說一些 年輕人散佈謠言批評他,如同狗吠,可是有些長者也跟着胡亂傳播,含沙射影,暗箭傷人。顯祖明確表態,說自己懶得理會他人議論,依然故我:「文章好驚俗,曲 度自教作。貪看繡裌舞,慣踏花枝臥。對人時欠伸,說事偶涕唾。眠睡忽起笑,宴集常背坐。」

湯顯祖曾經為 流言所苦,寫信給朋友王肯堂,其中有不少對當時名流的抱怨與批評,說他私下對政局的持平之論,被一些偽君子說三道四,到處傳播:「僕不敢自謂聖地中人,亦 幾乎真者也。南都偶與一二君名人而假者,持平理而論天下大事,其二人裁伺得僕半語,便推衍傳說,幾為僕大戾。彼假人者,果足與言天下事歟哉!然觀今執政之 去就,人亦未有以定真假何在也。大勢真之得意處少,而假之得意時多。」他始終覺得自己光明磊落,無欲則剛,私下議論天下大事,只是就事論事的持平之論,卻 被「名人而假者」斷章取義,胡亂謠傳,幾乎給他惹出大禍。想來想去,只好感嘆世上有這種「假人」,招搖撞騙,還得意洋洋,混得不錯。湯顯祖沒有點名,沒說 出「一二君名人而假者」是誰,但是,我們對照湯顯祖的經歷來看,極有可能指的是,當時南京的文壇與政壇領袖人物王世貞、王世懋兄弟。

又過了幾年, 在萬曆十九年(1591),他四十二歲的時候,終於忍不住朝政的腐朽頹敗,上了〈論輔臣科臣疏〉,惹下了滔天大禍,遭到貶謫,發放到廣東雷州半島的徐聞, 降為「徐聞縣典史添註」,其實就是個空缺。湯顯祖這一趟雷州半島貶謫之行,前後經歷不到一年,但是卻讓他翻越梅關,進入嶺南邊區,甚至像蘇東坡一樣,遠赴 雷州與海南。這番深入瘴癘之地的遠行,讓他親歷嶺南風光,是湯顯祖從未接觸過的異鄉情調,提供了他撰寫《牡丹亭》嶺南場景的背景知識。

《明史.湯 顯祖傳》寫湯顯祖藉星變上疏,批評朝政,闖出大禍,其中背景是涉及了他個人的生命挫折與憤懣,雖然不純是憤世嫉俗,卻面對這個「假之得意時多」的世界,怎 麼看怎麼不順眼。他在遭到貶謫之後,寫了《牡丹亭》的至情世界,創造了追求理想、追求愛情春天的故事,留給世人一個美麗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