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6月20日星期三

信報社評:稀土道出發展辛酸 粗放增長代價沉重



國務院昨天公布《中國的稀土狀況與政策》白皮書,提出加強對稀土的出口、開採和生產管理,並強調繼續向國際市場供應稀土,促進公平貿易和國際交流合作。可以說,從過去稀土的採礦、產品出口到目前加強管理,反映了中國粗放型增長過程中的「發展辛酸」與「代價」。

稀土是不可再生自然資源,廣泛應用於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療、機械製造以至導彈、導航儀、智能武器等領域,是未來產業和產品開發的關鍵性生產材料。

前年中國漁船「 閩晉號」在釣魚台遭日本扣押後,日本曾指斥中國停止對日本出口稀土;與此同時,美國商會等團體亦敦促奧巴馬政府向中國施壓,要求中國放寬稀土出口管制,一時之間,為中國稀土出口塗上一層「政治」色彩。

中國稀土儲藏集中於內蒙、四川及江西一帶,但出口外銷企業卻極為分散,散布大江南北,各企業在競爭和「利益極大化」的自私考慮下,加上國外進口商巧妙壓價,低價進貨,高價觀望,以至寶貴稀土只能以「賤價」出售。

更關鍵之處,不僅是稀土開採、選冶和分離生產技術落後,破壞生態環境,而且在生產「價值鏈」上也處於低端。基於稀土資源所產生的效益,不在於礦山開採與冶 煉,而在於通過技術把稀土所蘊含的礦物質二次使用,大幅增加新產品的「附加值」,若沒有相關技術,增值無法實現,但技術的專利很多掌握在日本和美國等國家 手中。

九十年代末,中國對稀土產品出口實行配額限制。二○○八年政府發布了《全國礦產資源規劃》,對稀土實行規劃調控、限制開採、嚴格准入,卻仍無法杜絕「走私出口」這個痼疾。據昨天的報告透露,去年便共查獲走私出口稀土近七百七十噸。

可以看到,中國「粗放型」的增長模式,集中通過出口賺取外滙的過往歲月,實在付出了不少勞動力、資源和環境的血汗與代價;使用落後的池浸和堆浸手段開採,把礦山整片植被剝離,對環境生態造成慘痛破壞。

從稀土落後開採、競價出口、受技術限制而無法利用稀土材料進行二次加工使用,提升新產品的附加值,以致把「黃金級」自然資源以「白菜」價格出售。可以說,稀 土產業問題充分暴露中國經濟粗放型增長過程的「缺失」、自然資源過度損耗和環境破壞。如今從稀缺資源、經濟持續發展和未來產品市場開發的角度,重新進行戰 略性政策調整,確實有此需要和迫切性。

據報告資料,中國稀土儲藏量佔世界總儲量百分之二十三,去年冶煉產品量接近十萬噸,佔世界總產量九成。美國一度也是稀土出口大國,但上世紀九十年代後便逐漸封存礦山,對戰略性自然資源加以保護。

日本二○○六年出台「國家能源資源戰略規劃」,增加鉑、銦及稀土三種稀有金屬的儲備,此後多倚賴中國進口稀土,其中也包含用來做戰略儲備。上周末,日本和越 南在河內合作成立的稀土資源開發中心正式落成,攜手對越南北部礦床進行礦石提煉開發研究,可見美日等對稀土殷切需求的技術大國,不斷深化稀缺自然資源的儲 存和產品技術開發。

稀土過去在中國粗暴開採、對生態環境造成難以彌補的破壞、產業結構「小、散、亂」等市場失序問題,如今加強對行業管理, 重新調整稀土的儲存,控制開採總量,並開發深度加工與新材料應用技術,無疑也隱含了大國發展戰略意義,故在加強稀土儲產量管理與出口之間,必須取得合理平 衡,避免「稀土政治」國際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