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選人在電視上被問:「你是否支持死刑?如被謀殺的是你妻子,答案還會否一樣?」答:「我會親手殺死那雜種,然後接受法律的制裁。」擲地聲奪人的答案,出自一個美國總統候選人的口,電視上公開展示人性的缺弊同時相信法治的堅持。
什麼人會說人是狗?什麼人說人是蟲?什麼人在什麼言論之前有什麼反應、反思、行動?太過激動流於歧視偏激當然不對,過度理性和諧冷靜又似不近人情,各打五十的文章大可不必,但值得思考的更是為什麼會有某些言論。
缺德,喧嘩,炫富,不守秩序,污糟邋遢,冇禮貌,不衞生,不文明的大陸人你討不討厭?我憎,超憎!但我憎的是前面的一堆行為,統稱冇品,冇品的中英美德意法日俄國人我八國聯憎,不是國籍問題,是沒教養的問題。教養是比知識和財富更難培植、收割和保有的,是以北大的教授可以吠影狗噏,億萬富豪幾多品格惡臭。「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素有教養的人,在難事逆境和怒事之中,一樣容易品格醜陋,考驗是真正的照妖鏡。但我們都不是聖人,你的親人被殺了誰還剩多少襟度涵養。

但社會應意識到「反蝗」的危險,個人可以一時感情用事,社會需要比個人理性,明辯出一個公論,對解決不了問題的歧視族群仇緒說不。美國人對黑人歷史上的歧視見證美國教養的落後和進化。不做道德塔利班,也別做教養 3K黨。小心理直氣壯的暴力把港人推向另一種不文明的野蠻。黃崑巖的《談教養》提到白修德在《歷史的探尋》寫及「中國人對中國人的殘忍,有比外國人對中國人還殘忍的一面」。林語堂認為教育的目標,在於發展智識上的鑒別力和良好的行為。國民教育夠不夠好不好,養不養出蝗蟲,是國家的問題政府的不力。
哲學家黑格爾:「公共輿論中有一切種類的錯誤與真理」。常人討厭不文明,但「當心你的思想,因它們會變成文字;當心你的文字,因它們會變成行動;當心你的行動,因它們會變成習慣;當心你的習慣,因它們會變成你的性格;當心你的性格,它會變你的命運。 What we think we be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