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2月2日星期四

江迅: 盧治平版畫闡釋生命禪意



二零一一年被稱為中國版畫年,這一年也是中國新興木刻運動八十週年。盧治平在上海圖書館舉行了年度優秀版畫家個人作品展,展出作品六十件,這些作品被認為充滿禪意、體現出生命的律動和久違的審美境界。

中國畫中,有「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韻味,讀盧治平新近創作的一組絲網版畫「瓶非瓶」系列,同樣有如此感受:瓶是瓶,瓶非瓶,瓶還是瓶,但非常瓶。 讀盧治平的「瓶非瓶」,能看到一個極其單純的靈魂,看到鮮活的生命流泉,令人忘卻社會生活中的喧囂躁動,捕捉內心的那份恬淡和沉靜。當下的中國文藝,充斥著狂燥、庸俗和虛假,不少繪畫作品,內容成了形式的奴隸。「用慾望瓦解精神」、「用美感撕碎倫理」、「用渾濁掩蓋膚淺」成為自覺不自覺的時尚。現時的人們似乎習慣了各種強烈的感官刺激而漸漸麻木,喪失了對於淡定優雅、潔淨詩境的辨別能力和欣賞興致。盧治平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而心靈慰藉。

瓶非瓶


他作品中的瓶,並非人們通常所見的青花玉壺春、磁州诖梅瓶,或明代永樂花景紋執壺、鈞诖出戟尊,而是將它們僅僅作為一種傳統構成元素和因子,融入到當代創作語境之中,尋找與現代主義美學的結合點。傳統構成因子已被突破,不時外拓和延伸,固有的審美內涵也被昇華,在新的美學高度尋找到歸依。

盧治平畫作《明式書法》


在中國畫壇被稱為「版畫年」的二零一一年,是中國新興木刻運動八十週年。年末,《視覺樂器——盧治平版畫作品展》在上海圖書館展出,這是上海美術家協會創立的品牌性展覽「年度優秀版畫家個人作品展」,展出的六十件作品,有近作「瓶非瓶」系列、《分析》系列、《明式書法》系列的精品,也有早些年的《考古筆記》系列、《水鄉圖畫》系列的珍品,這些作品吸引人的是活的氣韻,是生命的律動,凸顯盧治平版畫的文化心境。在他的雕刀之下,畫家的單純天性與潔淨靈魂化作藝術靈性,主宰著黑白線條、籠罩著清新的灰色畫面。面對他的畫作,很難不受感染,很難再固執於塵俗的誘惑,很難不返回久違了的審美本能境界。

盧治平銅版畫作品


盧的作品具備文化意蘊

藝術史學博士、中國美協理事尚輝竭力推薦這一版畫展。尚輝認為,盧治平的蝕刻銅版將堅硬的金屬轉化為意態恣肆的水痕墨漬,作品由此而具有了清輝幽雅的文化意蘊,表達了一種文化態度,一種和奢華時尚文化相悖的幽淡與儒雅的文化品質。那些閒花野草式的瓷瓶釉彩、那些閒雲野鶴式的小橋流水、那些閒筆野趣式的考古筆記,都是用簡潔的現代藝術語言的方式闡釋的洗盡鉛華的禪意。尚輝說:「盧治平透過絲網版畫試圖連接的就是傳統與當代的關係。因而,他的版畫既不是純粹的數碼版畫,也不是原義的絲網版畫,而是這兩者的合成。這正像他和他們這一代人的經歷,以及灌注在這種經歷之中的思想文化,連接了前工業文明與資訊文明的文化形態。」

水鄉圖畫之四


六十五歲的盧治平,是上海美術家協會版畫藝委會主任。他是「文革知識青年」那一代人,曾在安徽黃山茶林場務農七年。接受採訪時他說:「經歷了現代主義洗禮,我明白了畫家是不應該用詩意和哲理之類,掩蓋造型手段之粗陋與平庸的。畫畢竟是畫,色彩、線條、肌理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表情,有許多意味都在文字之外,是不可言傳的,能用文字說清楚的畫不是好畫。太想在畫面中告訴別人一些什麼東西也不好,除失之簡單與說教,也顯出自己的淺薄與矯情。我很欣賞有些畫家畫畫很沉著,不動聲色地敘述,結結實實地描繪,反倒有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施大畏說,盧治平的版畫作品清新淡雅,平淡的畫面中湧動著生命的激情,充滿現代意識的圖像,滲透著他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勇敢開拓。他在畫裏平靜地敘述自己的故事,表達自己對繪畫藝術的沉迷,對中國文化形態執著的研究。他的作品,無論是對江南水鄉的眷戀,還是對文化遺物的記憶,兩種截然不同的樣式語言,卻有同樣主題,即對中國文化形態的思考和對人生的感悟。

盧治平早期的版畫以黑白木刻為多,十多年前,他不再迷戀和堅持那種非白即黑的創作方式,開始關注黑與白之間的灰色。他說:「世界上其實少有絕對的黑與白,黑白之間的灰色無盡無窮。灰色比較中庸,不大喜也不大悲,平靜溫和,有哲思和形而上的味道。中國水墨中也有『墨分五色』一說,用不同的灰色對應和替代五色,不僅豐富,還有一種特殊的抽象性和形式感。那時,我開始放棄了木板,接觸和嘗試做綜合版和銅版。三四年後,又開始用絲網版作畫。這幾個版種,特別是絲網版,使我在處理灰色調方面,獲得很有力的技術支撐。很長一段時間裏,我關注和感興趣的,就是如何在黑白版畫中,用好灰色調。」

當下,有一種輿論盛行:曾經輝煌過的中國版畫,其生存狀態不景氣而令人擔憂,可謂「青黃不接」、「江河日下」。圈子內外都有人擔心,版畫是否會像某些民間藝術和地方戲那樣,因社會變革而迅速消亡。對此,盧治平說:「實際情況確實不容樂觀。但我還不那麼悲觀。我一直在開開心心地做版畫。我很不樂意看見一些報道說我『堅守陣地』之類的說法,寫得我們苦巴巴可憐兮兮的,好像就要死在陣地上似的,至少我做版畫時很瀟灑,很開心,很入迷。」

盧治平說,今天版畫依然為年輕人所喜愛,以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為例,每年選修課報名總是報版畫系的學生最多,在他的半島版畫工作室,也常有三三兩兩的人前去詢問何時開課,不用發廣告,一年會有上百人去接受培訓。

夢器-天涯青花,絲網,(暖色)


版畫仍富有生命力

他說:「有那麼多年輕人喜歡,版畫就沒有消亡的理由。版畫有很強的吸納和反哺能力,其魅力持續吸引傑出人才加盟,能有效導入新的藝術觀念和新的藝術形態,迅速反映社會的變化。從技術層面講,版畫一直緊隨科技發展,自木板印刷開始,先後有銅版、石版、絲網版,直至電腦數碼轉印等多種版畫形態,版畫語言的更新也一直跟隨時代,不斷為藝術家提供技術支持,創造新的審美趣味和審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