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2月4日星期六

信報社評: 蝗蟲與狗亦雙非 以身作則解矛盾



一群香港網民在本地報章刊登廣告,以「香港人,忍夠了」為題,用一隻巨大蝗蟲俯瞰維港作背景,暗諷來自內地的孕婦和遊客是蝗蟲。有內地網民隨即反 擊,在微博製作海報,題為「大陸人,接受了」,用小孩「騎膊馬」作背景,寓意香港是兒子,大陸是爸爸,要求「不能再讓不懂事的兒子騎在脖子上了!給兒子暫 時斷水斷電斷糧」。兩地網民的針鋒相對,把近期港人與內地人之間矛盾的風波,再推向高峰。

有大陸遊客小孩在港鐵車廂進食,引起一場港人與內 地人的罵戰,成為此間「仇內」(不滿內地人)情緒連環爆發的導火線;北大出位教授孔慶東罵「香港人是狗」的狂言,無疑火上添油,加上D&G事件,以及「雙 非」孕婦問題,遂使情況幾近失控;連平機會也要發出聲明,呼籲港人討論涉及內地人的議題時,要保持寬容和理性;該會主席林煥光提出忠告:發表帶有諷刺和中 傷意味的言論,只會令中、港兩地人民的關係緊張和帶來更大敵意,損害香港多元共融及友善的形象。

正如相信沒有幾人會認同孔慶東的「狗噏」言論,我們也相信大部分香港人不會同意「蝗蟲天下」的說法。「蝗蟲」與「狗」之諭,都是不理性的、過激的、偏頗的、帶人身攻擊和地域歧視色彩的,是雙雙應受非議的。

雖 然基於歷史因由,港人在「香港人」與「中國人」身份之間,有着微妙的感受,但大家都會毫不猶疑地承認,港人和內地人是同根同源的同胞;只是彼此的差異,卻 又無可否認,由此而生的分歧、矛盾,甚至不滿,也是從來存在,問題僅在我們應該透過溝通、包容以收窄分歧,抑或通過謾罵、攻訐以擴大矛盾。答案不是顯而易 見嗎?

香港近日「仇內」情緒高漲,雖云似由一連串偶然突發事件所勾起,但其實近年中港兩地政治經濟情況變遷,才是催化劑,造成今時今日情勢,不乏必然性。

本來,內地孕婦蜂擁來港產子,佔用了本地部分醫療設施,但她們也有付出了高昂的費用;雙非孕婦的子女,將對本港的住屋、教育增添壓力,但他們有為香港過低的 出生人口注入了「新血」(曾蔭權政府也是因而放軟解決問題的手腳);內地遊客中,有罔顧秩序、行為不檢之輩,但他們確實為香港經濟帶來了助力。港人為什麼 卻有如此嚴重的怨氣呢?

首先是因為港府面對內地人來港大增,只見其利,只懂攞彩,卻未能因應其連帶的負面因素,及時推出應對措施,於是內地孕婦問題使本地孕婦大受困擾,內地遊客湧至推高了租金、激化了通脹,不少港人未覺蒙其惠,先感受其損。不滿之情,油然而生。

再者中國近年經濟快速增長,內地人收入與財富漸多,過去港人高高在上、視內地人為「阿燦」的優勢,已大大縮減,甚至由於內地精英競爭力強橫,一些內地遊客財 大氣粗,看在港人眼裏,更加不是味兒。況且,內地的經濟高速列車,未有帶動政治改革向前推進,部分港人對北京政府壓制維權人士和異見者的義憤,對內地官員 貪婪腐敗的怨懟,有時也不期然地投射於對待一些違規的內地人士的態度上。這種「殃及池魚」的觀感固然並非理性,但又不能忽視。

香港的文明法治,一向是港人引以為傲,也認為可以成為內地法規和社會發展的榜樣;然而,除了制度以外,港人的質素,同樣應該成為內地同胞守禮循規、溫文爾雅的示範。在彼此的矛盾之中,港人更應表現出量度、氣度和風度,以身作則地帶動對方進步,化「蝗狗雙非」為中港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