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月31日星期二

孫隆基: 大國崛起—臨摹與仿冒?




中國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曾於2006播放《大國崛起》十二集,我當時曾戲言片集該補充三個「又一篇」:《販毒篇》、《販奴篇》、《海盜篇》。在課堂講授世界史時,我則比較嚴肅地評論這部片集:交代西方列強興起的歷史,怎能遺漏鴉片戰爭?

當時英屬東印度公司轄下的孟加拉乃名副其實的「十九世紀的哥倫比亞」,在該公司的專利未給英國國會取消前,還有各國私商介入對華的鴉片貿易,包括後來美國總 統小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的外公華倫.狄蘭諾(Warren Delano)。

工業革命前,西方沒有什麼商品可以售予中國,但對中國的茶、絲綢和瓷器等高檔貨卻有大需求,交易惟有付現:白銀。至十九世紀上葉,出現全球白銀供應短缺的危機,而世界上大部分白銀則集中在中國,遂以令人上癮的毒品補付現之不足,導致中國的白銀外流。

歐陸小鎮 惠州複製

大西洋文明的建構基礎之一,是從新大陸對岸的非洲購買勞動力,以替代遭舊大陸疾病殺傷至幾乎殆盡的美洲原住民,使得販賣人口成為近代初期大西洋貿易之一大 宗。大西洋經濟利用在歐洲本土禁止的黑奴制,在美洲廣植世界經濟史上首批跨洲貿易的大眾消費的「上癮食品」:糖、煙草、咖啡和可可,以及後來工業革命的原 料:棉花,但最重要的是開採美洲貴金屬:巴西的黃金、墨西哥和玻利維亞的銀礦。

「上癮食品」亞洲自身也可種植,不屬高檔貨,因此崛起中的大西洋經濟打入當時世界經濟中心的印度洋與遠東的唯一入場券就是白銀。

美洲的白銀生產由西班牙的殖民帝國壟斷。西班牙當局把在墨西哥和玻利維亞出產的銀製成條塊,把輸出遠東的那部分集中在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 (Acapulco),運往馬尼拉,換取中國的高檔貨;運往歐洲的那部分集中在加勒比海的古巴,從該處出發,而英、法、荷等國的海盜就在該處「恭候」西班 牙寶船的「大駕」。這是英、法、荷等國「崛起」的步驟之一。

如今擺在我們面前的命題是:當今中國的「大國崛起」是否正在經歷「海盜」階段? 時代變了,今日的「海盜」毋須在公海赤膊上陣,而是在原產業主鞭長莫及而法制又不健全的地方另起爐灶,例如高科技的盜版軟體、下載歌曲電影,甚至在冷氣間 中操作鍵盤便成。然而,「海盜」本質絲毫未變:讓別人投資和動腦筋開採或研發、製造、打開市場、打響字號,自己則從中冷不防殺出劫奪、討個現成,做的是無 本生意。

仿冒和盜版現象古今中外都有,惟今日中國有「仿冒王國」之稱,其規模和涵蓋種類史無前例;仿冒風之猖獗,從盜版書籍,到剽竊電腦軟體和複製電影光碟,到仿冒名牌,甚至「克隆」整間外商的公司,八仙過海,各顯奇能,已臻化境。

仿冒抄襲 中國「國粹」

不過,這種侵犯他人權益之舉,似乎只是整個假冒風的冰山一角。大陸有人誇口可以仿製雞蛋,其成本肯定比真雞蛋價格更高,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有這個能耐。至於近 期某建設公司在廣東省惠州市「克隆」奧國名勝地區哈爾斯塔特,則已越出仿冒範圍,因為大家都知道哈爾斯塔特不在惠州,固然不脫借用外國的名勝形象盈利之 嫌,可謂無聊兼無恥;但說得正面一點則是積習成癖、不能自已。當今之世罕見這類癖習,似乎具有深層的文化基礎。

有一次我前往台北的歷史博物 館觀覽畢加索作品展,隔壁的展覽廳則是台灣一位戰後知名人士的書畫展覽,兩廂對比,令我震撼不已。一方是深具個性、打上別具一格印記的創作,另一方都是臨 摹四王、四僧的畫風,書法則不出魏碑宋帖。雖然明說是臨摹其風格而非仿冒原圖,且上具作家印鑑落款,題詞指涉國府遷徙後的軼事,但這批作品予人不知成於何 年何月,也可歸入任何朝代也無妨之感,而畢加索一人的藝術生涯就分幾個時期,段落分明、時代烙印深刻。

用現代主義與國粹主義比較可能並不公 平,蓋「現代主義」唯一不變的原則就是不斷求變、試驗、創新。至於臨摹古今中外都有,古代羅馬人複製希臘人的雕塑,當時沒有版權觀念,複製品也沒有存心假 冒原件,而是以廣流傳,替後代保留了不少失傳的希臘作品。不論中西,美術生入門都經臨摹典範的學習程序。但已屬大師級的人仍樂此不疲的話,則只能說是中西 文化對「神乎其技」下了不同的定義,後者指「前所未見」,前者指「摹仿亂真」。

大師級例如張大千輩就好仿冒名家古畫,不少機構和收藏家都買了他的贋品,包括當時的「北平王」張學良將軍,還傳為佳話。謂玩世不恭固無不可,但張大千也確是騙了不少錢的大老千。

據傳這位中國大師在戰後歐遊邂逅了畢加索,後者看了「東方的畢加索」畫展後問他:「張大千在哪裏?」

看來,仿冒風乃中國國粹,它在祖國正經歷「海盜階段」的崛起過程中派上了大用場。

*作者為史坦福大學中國近代史博士、美國孟菲斯大學教授、台灣國立中正大學教授;著有《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歷史學家的經線》、《二十世紀美國大眾心態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