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爭拗有峰迴路轉的趨勢
看來中央和特區政府都銳意要政改方案獲得通過。在外交層面,最近英美均表態支持「袋住先」,顯然北京在後面發 功。這不能不影響到本港泛民陣營的取態。所謂好戲在後頭,筆者的解讀,可以是浪子回頭與嚴父慈母相認,不一定是孩子離家出走永不回頭。世事有時候就是這麼
弔詭。港人真要抬頭看路,站高看遠一點,從環球角度攝取國際視野,不要繼續迷失。個別泛民的頭面人物,態度儘管依然強硬,或許一時轉軚不易,早晚還是會找 到下台階的。中央和特區政府將不斷釋出善意,明確2017年普選安排不是最終方案,加上有心人(包括13學者的新建議在內)的積極推動,取得民意明顯的支
持後,僵局終會打破。筆者作出一個審慎樂觀的估計,到投票前的最後關頭,一個維持在8‧31框架之內的但較為寬鬆的且有前景的優化的政改方案還是會獲得通
過的。畢竟民主進程和世間所有任何事情一樣,有其客觀發展的規律,都是循序漸進的,飯一口一口吃,路一步一步走,道理就這麼簡單。經過佔領運動之後,港人 對民主的認知已有所提升,更務實、更理性、更理解中央的底線。運動過後,畢竟還是爭取到一些實質的東西,而且袋住先之後還有,可說是佔領運動的成果。
一國兩制的實施要大智慧
內 地同胞近年蜂擁來港,香港人感到受威脅, 生活素質受影響,難免怨聲載道,怪不得香港市民有抗拒。人類既是群居的動物,但同時要求生活的空間。香港實在太擠了,把人際關係繃扯得那麼緊,政策上有很
大的改善餘地。自由行興起以來,增加接觸後帶來摩擦,改變了中港之間的關係,逐步蠶食彼此之間的互信和尊重。這實在令人感到可惜。這就被別有用心的政客和 媒體鑽了空子,長期以來抹黑中國大陸,把一切歸咎於共產黨的獨裁,好像中央有惡魔似的壞心腸。於是緊緊抓住民主,政改和普選,從懷疑到抗拒,香港像被打了
一支迷魂針,糊糊塗塗恍恍惚惚,一轉眼17年過去,終於釀成去年大規模的群衆佔領運動。現在是深刻檢討過去,認真規劃未來的時候了。從這個角度看,佔領運
動表面看是壞事,但完全可以變成好事。一國兩制的構思,是大智慧,鄧小平的氣魄非凡,可惜後來我們沒跟上。因為一國兩制的實施,更要大智慧,隨時移世易, 應適當調整。回顧西方國家的民主進程,也是這樣。世上豈有一蹴即至的好事?過去港優陸劣,好處盡歸特區;
如今有點顛倒過來,港人爭取國民待遇也來不及;內地移民到香港來,已要求將來身分兩邊走,捨不得放棄內地的戶籍。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而且要有洞察力和預 見性。筆者看到的,是相當的一部分港人學乖了,更懂得深層思考,反而是一些還要走抗爭路線的人們沒跟上。
世代更替傳承,關鍵在和善地對話溝通
我們做老師的,對學生和年輕人都很有好感,善於和它們溝通。政府施政,一般是防守型,因為要考慮大多數人的長遠利益,政策制訂時要慎而重之,錯不得。對年輕
人沒有很好的關顧,真要虛心承認,是落後了,忽略了。老一輩的泛民領導不行,他們已力不從心,早晚要退出政治舞台的。就像鯉魚逃跑,臨走前要翻個身,濺起 浪花謝幕,那也是人之常情。從政者如果老是取態僵化,傲慢無禮,叫價過高,以為真理在手,愈發激進,最後只會逐漸和中間溫和的群衆切割,那就下一次立法會
選舉時見真章。群衆眼睛雪亮,只可能魅惑於一時,但不會永遠躁動。和則兩利,自古皆然。有對話,有溝通,有妥協,才有出路。我們和內地是什麼關係,要弄清 楚。我們先祖輩豈不都來自內地?我們和大陸的人民難道有不共戴天之仇?他們和我們先來後到,同根而生。Beyond那首歌《海闊天空》,氣魄恢宏。筆者更 喜歡他的另外一首,《真的愛你》,感情真摯。退一步,海闊天空;張開手,真的愛你。父母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為政者應寄希望於青年人。中央政府對香港是愛
護的。香港的青年人問,為何你不對我說清楚?我們不能不好好地回答這個問題。
胡適如何談民主,值得我們思考
對於民主,胡適的 看法是:民主的意義只是一種生活方式。民主的生活方式,就是承認人人各有價值,人人都可以自由發展的生活方式。一切保障人權,保障自由的制度,根本上都只
是承認個人的價值的生活方式。我的理解,胡適希望渴求新思潮的年輕人能全副精力貫注到研究問題上去,能把一切民主理論不看作天經地義。民主的生活方式,在 政治制度上的表現,是少數服從多數,它最精彩的一點:是多數不抹煞少數,不敢不尊重少數,更不敢壓迫少數,毁滅少數。同理,少數也不可以無視多數,不敢不
尊重多數,更不應違法抗爭以至損害多數的利益。選舉制度是民主的產品,並不是民主本身。民主本身只是一個方法。這個方法並不是西方人單獨發明的,乃是人類 的常識加上了文明的剪裁和訓練。有一種誤解,以為民主是實用的政治制度,以為民主的用處是破除專政,把人類從黑暗裏解放出來,引上光明的世界。更有人崇拜
民主為解決一切問題的方法。其實歷史上真正追求民主的許多大師都是為提倡文明、容忍、平等和協調而追求民主,為人民福利而尋求民主。至於什麼才是普世價 值?答案是仁義禮智,誠信謙廉。民主不在這個層次。這問題以後有機會再談。
作者是香港大學名譽教授、13學者方案發起人之一、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