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在達沃斯世經論壇上說,大陸經濟不會「硬着陸」而只會更穩健,各種經濟政策和改革,亦足以避免掉進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這些樂觀話,到底是接近
胸有成竹的如實反映,還是有相當程度的宣傳成分,不僅外人無法確定,就算是李氏自己,大概也難真正把握。在這種情況底下,學術研究就是大眾的最好朋友,能 夠提供有用數據資料和嚴格而比較客觀的分析,作為討論的起點。
筆者周一的文章介紹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Michael Pettis的一個論點:高信貸╱GDP比率的經濟發展,有所謂「倒轉資產負債表效應」,快時超快、跌時急跌。尤甚者,企業和政府的領導,往往誤以為超快 增長是策略一貫正確行之有效使然,因此在增長放緩的時候不僅沿用既有政策還要「加大力度」,如此「孤注雙擲」,結果跌得更急。
虛報軍情 露出馬腳
這篇文章有時義,首先因為大陸的「社會整體信貸╱GDP」比率,由於地方政府一向普遍虛報軍情而最近露出馬腳,實際上很可能已經達到300%以上,與美國 看齊(見2014年12月29日拙文)。其次,目前人行還不停以各種方法大手筆催谷信貸以支援企業投資;如此「孤注雙擲」,信貸╱GDP比率只會有增無 已,「倒轉資產負債表」的負面效應亦只會加強。這反映出,大陸說要改變經濟增長模式,但卻不能接受較低的增長,因為害怕無法穩定社會(最新的說法是「經改 和增長沒矛盾」;是的話,真是「一天都光晒」)。
同樣的政策心態在證券市場也十分明顯。大陸證監本來要限制上海股市裏的孖展炒作,不料一卡就死,引致上指1月19日單日跌幅幾達8%;證監於是又放鬆孖展 借貸以穩定市場。結果,上交所的孖展信貸總額一周之內急升200多億人仔(約3%)。沒辦法,大陸整個工業投資利潤急跌(12月份跌8%,比11月份跌 4.2%多了幾乎一倍),不少企業無錢可賺,惟有用資本加信貸大膽炒孖展,故股票市場半年來是整個大陸經濟的少數「亮點」之一,怎可以失掉!
筆者今天再介紹一個關於經濟減速的實證研究:《亞細亞亢奮遇上中值回歸率》(2014年10月發表;下稱《亞》文)。做出這個研究的,是哈佛大學 Kennedy School的兩位學者,分別是財經界熟知的森默斯(Larry H. Summers),以及森氏在世銀工作時他的一位顧問、發展經濟學家Lant Pritchett【註1】。文章一開始把戰後亞洲經濟發展看成一齣演了三幕的四幕劇。第一幕是日本戰後的經濟興起、於八十年代成為發達國;第二幕是六十 年代開始興旺、九十年代廁身已發展經濟行列的「亞洲四小龍」(港、星、韓、台)的故事,以及隨之而來馬、泰、印尼三國的發展;第三幕的主角則是八九十年代 起高速成長日漸成為經濟大國的中國和印度,其中中國的表現尤其矚目。按購買力平價計算,Penn World Tables的資料顯示,2011年起,中、印兩國已分別成為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
故事的第四幕怎樣寫呢?特別是,中國在這一幕裏會怎樣演出呢?
《亞》文介紹了坊間一系列的樂觀看法,其中包括OECD、世銀、中國國務院、美國情報界等對今後十至三十年的長期預測,其中尤以芝加哥大學商學院人口經濟 研究中心教授Robert Fogel的推算最驚人:到2040年,中國的GDP將高達123萬億美元(相當於去年美國GDP的7倍有多),而且很可能還是大大低估了【註2】。值得 一提的是,這位Fogel教授是經濟史專家、1993年經濟學諾獎得主之一,有別於哈佛大學寫《鄧小平時代》那位亞洲通Erza Vogel(傅高義);後者是中國通費正清在哈佛的繼承人,以1979年出版風行一時的《日本世界第一》而家傳戶曉,成為日本大好友;可惜日本「不爭 氣」,害他2000年要寫一本《日本還是世界第一嗎?》,但這本「補飛」之作並不成功。Vogel落得尷尬,Fogel又如何呢?
增長奇迹 多已完蛋
《亞》文認為,上述那些長期預測,無一不是根據以往數據作出的(廣義)線性前瞻,但經濟發展和股票市場差不多,往績不能用以推算未來;那不是理論分析的結 果,而是從大量實證研究得出的關於現實世界的結論。文章指出,當年關於日本的預測還不是錯得最厲害;如果看大師薩繆森(Paul A. Samuelson,1970年經濟學諾獎得主,筆者那一代人讀經濟的,幾乎不可能沒讀過他寫的那本大一教科書),則他在1961年的預言「戰後急速增長 的蘇俄經濟將於八十年代末期超越美國」,現在看來簡直匪夷所思,因為到了八十年代末期,蘇俄也就完蛋了。不說不知,七八十年代還有一個「增長奇迹」羅馬尼 亞,不過也過不了1990年那一關。
另一方面,《亞》文也指出完全相反的例子:非洲。二十年前經濟學界對非洲沒有看好的,一般認為是發展中世界的「絕症」(basket case)。但是,非洲近十年突飛猛進,平均GDP增幅在5%以上,超越了往日奇迹東亞今天的表現;其中尤以安哥拉的增長最勁,2001到2010年間, 平均增幅是每年11.1%,比同期中國還要高。其他如毛里塔尼亞、蘇丹、莫三比克、馬拉威、盧旺達、乍得等國,也非常可觀,年增幅經常達到7%以上。
GDP增幅的預測,怎樣做才比較有譜呢?《亞》文從大量的數據和實例得出的結果顯示,以「回歸中值」作預測模型,比用線性預測有效得多。何謂經濟增長的 「中值」呢?發展經濟學的文獻已經說明:在世界經濟史上有可靠數據的時段裏,實質GDP年增幅的中值(mean)是2%,標準誤差(s.d.)也是2%左 右。簡約解釋:綜觀近世各國的經濟增長經驗,平均年增幅在0%到4%(即中值2% ± 1個s.d.)之間的事例,佔所有實例的68%;年增幅在-2%到6%(即中值2% ± 2個s.d.)的事例已經包括所有事例的95%。所以,中國現時7.4%的年增幅乃是極其罕有;若能保持在此水平而不回歸中值2%的話,需要理論解釋。實 際上,如果自然增長的勢已去,還要長期「保七保八」,有很大的資源投入也未必成事,反倒會令經濟遭受硬傷(如環境過度污染、人民身心健康受損、水資源衰竭 等)。
筆者周一的文章介紹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Michael Pettis的一個論點:高信貸╱GDP比率的經濟發展,有所謂「倒轉資產負債表效應」,快時超快、跌時急跌。尤甚者,企業和政府的領導,往往誤以為超快 增長是策略一貫正確行之有效使然,因此在增長放緩的時候不僅沿用既有政策還要「加大力度」,如此「孤注雙擲」,結果跌得更急。
虛報軍情 露出馬腳
這篇文章有時義,首先因為大陸的「社會整體信貸╱GDP」比率,由於地方政府一向普遍虛報軍情而最近露出馬腳,實際上很可能已經達到300%以上,與美國 看齊(見2014年12月29日拙文)。其次,目前人行還不停以各種方法大手筆催谷信貸以支援企業投資;如此「孤注雙擲」,信貸╱GDP比率只會有增無 已,「倒轉資產負債表」的負面效應亦只會加強。這反映出,大陸說要改變經濟增長模式,但卻不能接受較低的增長,因為害怕無法穩定社會(最新的說法是「經改 和增長沒矛盾」;是的話,真是「一天都光晒」)。
同樣的政策心態在證券市場也十分明顯。大陸證監本來要限制上海股市裏的孖展炒作,不料一卡就死,引致上指1月19日單日跌幅幾達8%;證監於是又放鬆孖展 借貸以穩定市場。結果,上交所的孖展信貸總額一周之內急升200多億人仔(約3%)。沒辦法,大陸整個工業投資利潤急跌(12月份跌8%,比11月份跌 4.2%多了幾乎一倍),不少企業無錢可賺,惟有用資本加信貸大膽炒孖展,故股票市場半年來是整個大陸經濟的少數「亮點」之一,怎可以失掉!
筆者今天再介紹一個關於經濟減速的實證研究:《亞細亞亢奮遇上中值回歸率》(2014年10月發表;下稱《亞》文)。做出這個研究的,是哈佛大學 Kennedy School的兩位學者,分別是財經界熟知的森默斯(Larry H. Summers),以及森氏在世銀工作時他的一位顧問、發展經濟學家Lant Pritchett【註1】。文章一開始把戰後亞洲經濟發展看成一齣演了三幕的四幕劇。第一幕是日本戰後的經濟興起、於八十年代成為發達國;第二幕是六十 年代開始興旺、九十年代廁身已發展經濟行列的「亞洲四小龍」(港、星、韓、台)的故事,以及隨之而來馬、泰、印尼三國的發展;第三幕的主角則是八九十年代 起高速成長日漸成為經濟大國的中國和印度,其中中國的表現尤其矚目。按購買力平價計算,Penn World Tables的資料顯示,2011年起,中、印兩國已分別成為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
故事的第四幕怎樣寫呢?特別是,中國在這一幕裏會怎樣演出呢?
《亞》文介紹了坊間一系列的樂觀看法,其中包括OECD、世銀、中國國務院、美國情報界等對今後十至三十年的長期預測,其中尤以芝加哥大學商學院人口經濟 研究中心教授Robert Fogel的推算最驚人:到2040年,中國的GDP將高達123萬億美元(相當於去年美國GDP的7倍有多),而且很可能還是大大低估了【註2】。值得 一提的是,這位Fogel教授是經濟史專家、1993年經濟學諾獎得主之一,有別於哈佛大學寫《鄧小平時代》那位亞洲通Erza Vogel(傅高義);後者是中國通費正清在哈佛的繼承人,以1979年出版風行一時的《日本世界第一》而家傳戶曉,成為日本大好友;可惜日本「不爭 氣」,害他2000年要寫一本《日本還是世界第一嗎?》,但這本「補飛」之作並不成功。Vogel落得尷尬,Fogel又如何呢?
增長奇迹 多已完蛋
《亞》文認為,上述那些長期預測,無一不是根據以往數據作出的(廣義)線性前瞻,但經濟發展和股票市場差不多,往績不能用以推算未來;那不是理論分析的結 果,而是從大量實證研究得出的關於現實世界的結論。文章指出,當年關於日本的預測還不是錯得最厲害;如果看大師薩繆森(Paul A. Samuelson,1970年經濟學諾獎得主,筆者那一代人讀經濟的,幾乎不可能沒讀過他寫的那本大一教科書),則他在1961年的預言「戰後急速增長 的蘇俄經濟將於八十年代末期超越美國」,現在看來簡直匪夷所思,因為到了八十年代末期,蘇俄也就完蛋了。不說不知,七八十年代還有一個「增長奇迹」羅馬尼 亞,不過也過不了1990年那一關。
另一方面,《亞》文也指出完全相反的例子:非洲。二十年前經濟學界對非洲沒有看好的,一般認為是發展中世界的「絕症」(basket case)。但是,非洲近十年突飛猛進,平均GDP增幅在5%以上,超越了往日奇迹東亞今天的表現;其中尤以安哥拉的增長最勁,2001到2010年間, 平均增幅是每年11.1%,比同期中國還要高。其他如毛里塔尼亞、蘇丹、莫三比克、馬拉威、盧旺達、乍得等國,也非常可觀,年增幅經常達到7%以上。
GDP增幅的預測,怎樣做才比較有譜呢?《亞》文從大量的數據和實例得出的結果顯示,以「回歸中值」作預測模型,比用線性預測有效得多。何謂經濟增長的 「中值」呢?發展經濟學的文獻已經說明:在世界經濟史上有可靠數據的時段裏,實質GDP年增幅的中值(mean)是2%,標準誤差(s.d.)也是2%左 右。簡約解釋:綜觀近世各國的經濟增長經驗,平均年增幅在0%到4%(即中值2% ± 1個s.d.)之間的事例,佔所有實例的68%;年增幅在-2%到6%(即中值2% ± 2個s.d.)的事例已經包括所有事例的95%。所以,中國現時7.4%的年增幅乃是極其罕有;若能保持在此水平而不回歸中值2%的話,需要理論解釋。實 際上,如果自然增長的勢已去,還要長期「保七保八」,有很大的資源投入也未必成事,反倒會令經濟遭受硬傷(如環境過度污染、人民身心健康受損、水資源衰竭 等)。
認清形勢 免墮陷阱
此外,《亞》文還指出經濟增長的一些特性:
一、典型發展中國家的GDP年增幅有時很高、有時很低(這不是國家之間的橫向比較,而是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時段裏的比較);也就是說,突然的加速和減速都很常見。
二、在很高和很低增幅出現之間,經常出現突然斷裂(即缺少數學意義上的連續性)。因此,就一國自身而言,過去的增長表現對未來的表現沒有很大的參考作用,相關性大概只在0.2左右。
三、國家決策如果是指令性的,不同時段的增長差異就較大,往績就更難用來預測未來。
四、與中國的GDP高增幅持久度堪可比擬的經濟體,世界上只有台灣和南韓。後兩者都做到了三十年的年增幅高於6%(台灣是連續三十二年;中國今年是 第三十六年,稍長);此兩地GDP增長明顯減速之後,年增幅平均都只在3至4%左右。其他曾經經歷長時間高增長的地方,回落之後的平均增長率只達到 2.1%。
五、根據統計所得,中國若按「回歸中值」的規律減速的話,之後的GDP平均年增幅僅達3.98%。
《亞》文也談到「中等收入陷阱」。這個概念與「回歸中值」有何關係呢?兩者有關但意義不同,主要都包含經濟增長放緩的概念(如果過慢的經濟增長回歸 中值,那當然就是增長加速)。「回歸中值」是任何發展水平的經濟都會有的傾向;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則是在特定經濟水平(即「中等收入」)附近才較多觀察 到的。文章指出,經濟發展速度「回歸中值」的統計必然性,比觀察到的掉進「中等收入陷阱」的機率還要高,而且高得多。
事實上,在所有發展經濟的規律當中,「回歸中值」是最可靠的實證規律。按《亞》文的計算,中國經濟出現增幅「回歸中值」的風險與掉到「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比較,前者是後者的十倍。
讀者也許記得,去年4月7日,筆者引用加州大學巴克萊的Barry Eichengreen、高麗大學的D.Park和亞洲開發銀行的K.Shin合寫的一篇文章《再論增長減速:中等收入陷阱新觀察》做背景資料說明問題。 Eichengreen是研究「經濟增長放緩」和「中等收入陷阱」這兩個課題最深入的一位學者。在這篇文章中,學者們研究了45個國家和地區的239個 2010年或以前發生的「經濟增長放緩」事例,發現了最多出現人均GDP增長放緩的門檻,不是只有一個而是有兩個:其一是在人均GDP處於10000至 11000美元之間(按購買力平價算.下同),另一則是處於15000至16000美元之間。去年,大陸的GDP剛巧到了第一個(低)門檻(這個門檻的人 均收入是香港人目前的平均四分一不到)。
因此,可以這樣說:大陸經濟這七年來的逐步減速(從14.2%的峰值降到去年年底的7%多一點,跌了幾乎一半),說明前面有三個劫。
第一劫:陷進低門檻的「中等收入陷阱」。此劫迫近眉睫,如果減速以過去七年裏的幅度繼續,發展也許就卡住了,以後就很難趕得上現時的發達國。
第二劫:逃過第一劫,但大約再過五年,然後掉進較高門檻的那個「中等收入陷阱」;如此,趕超先進國也難辦得到。
第三劫:跨過兩個「中等收入陷阱」之後,遇上出現可能性大得多的GDP增幅「回歸中值」,之後以大大低於6%甚或低於4%的速度增長。
周一筆者的文章提過,目下一般論者說的「中高速」增長指的是6至8%,亦即中值增幅2%加2至3個標準誤差的速度,那已是非常罕有;認為大陸經濟能 長期在這個水平增長的,當然就是樂觀派了。認為大陸只有4至6%的長期穩定增幅的,可稱為審慎悲觀派,例如「末日博士」魯賓尼。大家留意,上述這幾個數 字:2%、4%、6%,並不是隨意杜撰的,而是基於觀察到的世界經濟增長中值(2%)和標準誤差(2%)兩者的三種組合。這些速度,對大陸經濟而言,就是 所謂的「劫位」。幻想小說中的唐三藏往西天取經,一共歷過九九八十一劫,大陸經濟要面對的,不過區區三劫,但能否闖過去,還沒有人知道。共產黨是孫悟空 嗎?
李克強近日的樂觀話,當然是說給外國日漸增加的中國經濟「淡友」聽的。過去數年,隨着央行的刺激政策,大陸GDP不時回升,2012Q4、 2013Q3、2014Q2都如此,「好友」每每認為那就是周期下行到底掉頭的訊號;不過,總的趨勢卻是不斷減速,「淡友」於是愈看愈覺得不是周期現象那 麼簡單。若「唱淡」不過是等閒之輩口出誑言或市場中人的策略性說話,則大陸領導人大可不必操心得要把這種淡風「消滅於萌芽階段」,但如果一些長期投資大陸 的聰明錢開始退場,國際上一些有份量經濟學家也提出增長警告,則總理說的話,就有點力挽狂瀾的味道了。
《信報》特約評論員
【註1】《Asiaphoria Meets Regression to the Mean》免費下載連結在http://www.nber.org/papers/w20573。 森默斯的思想和言論經常出格不隨俗,曾任哈佛校長亦因之被迫辭職;年前與耶倫競逐美國央行主席之職,也是由於大批政界人士反對,令他不得不退出。他主張自 由經濟卻支持民主黨,他反對政府過多干預金融業務卻認為貧富不均拖了美國經濟的後腿,他與華爾街關係良好卻以「左手邊」(lhs,他的名字的簡寫)作自己 在哈佛的一個電郵址的前碼,更是有點惡搞。關於他的花邊新聞譽毀參半多得很,但不可小覷的卻是他的經濟研究。
【註2】Robert Fogel(1926-2013)題為$123,000,000,000,000的文章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2010年1月號http://foreignpolicy.com/2010/01/04/123000000000000/;那是通俗文章。他那篇有關的學術論文Capitalism andDemocracy in 2040: Forecasts and Speculations(2007),可從這個連結下載:http://www.nber.org/papers/w13184.pdf。2007年的時候,大陸經濟增幅如日中天。可惜Fogel已經作古,否則今天無論他如何估算2040年的事情,都一定大有看頭。
此外,《亞》文還指出經濟增長的一些特性:
一、典型發展中國家的GDP年增幅有時很高、有時很低(這不是國家之間的橫向比較,而是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時段裏的比較);也就是說,突然的加速和減速都很常見。
二、在很高和很低增幅出現之間,經常出現突然斷裂(即缺少數學意義上的連續性)。因此,就一國自身而言,過去的增長表現對未來的表現沒有很大的參考作用,相關性大概只在0.2左右。
三、國家決策如果是指令性的,不同時段的增長差異就較大,往績就更難用來預測未來。
四、與中國的GDP高增幅持久度堪可比擬的經濟體,世界上只有台灣和南韓。後兩者都做到了三十年的年增幅高於6%(台灣是連續三十二年;中國今年是 第三十六年,稍長);此兩地GDP增長明顯減速之後,年增幅平均都只在3至4%左右。其他曾經經歷長時間高增長的地方,回落之後的平均增長率只達到 2.1%。
五、根據統計所得,中國若按「回歸中值」的規律減速的話,之後的GDP平均年增幅僅達3.98%。
《亞》文也談到「中等收入陷阱」。這個概念與「回歸中值」有何關係呢?兩者有關但意義不同,主要都包含經濟增長放緩的概念(如果過慢的經濟增長回歸 中值,那當然就是增長加速)。「回歸中值」是任何發展水平的經濟都會有的傾向;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則是在特定經濟水平(即「中等收入」)附近才較多觀察 到的。文章指出,經濟發展速度「回歸中值」的統計必然性,比觀察到的掉進「中等收入陷阱」的機率還要高,而且高得多。
事實上,在所有發展經濟的規律當中,「回歸中值」是最可靠的實證規律。按《亞》文的計算,中國經濟出現增幅「回歸中值」的風險與掉到「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比較,前者是後者的十倍。
讀者也許記得,去年4月7日,筆者引用加州大學巴克萊的Barry Eichengreen、高麗大學的D.Park和亞洲開發銀行的K.Shin合寫的一篇文章《再論增長減速:中等收入陷阱新觀察》做背景資料說明問題。 Eichengreen是研究「經濟增長放緩」和「中等收入陷阱」這兩個課題最深入的一位學者。在這篇文章中,學者們研究了45個國家和地區的239個 2010年或以前發生的「經濟增長放緩」事例,發現了最多出現人均GDP增長放緩的門檻,不是只有一個而是有兩個:其一是在人均GDP處於10000至 11000美元之間(按購買力平價算.下同),另一則是處於15000至16000美元之間。去年,大陸的GDP剛巧到了第一個(低)門檻(這個門檻的人 均收入是香港人目前的平均四分一不到)。
因此,可以這樣說:大陸經濟這七年來的逐步減速(從14.2%的峰值降到去年年底的7%多一點,跌了幾乎一半),說明前面有三個劫。
第一劫:陷進低門檻的「中等收入陷阱」。此劫迫近眉睫,如果減速以過去七年裏的幅度繼續,發展也許就卡住了,以後就很難趕得上現時的發達國。
第二劫:逃過第一劫,但大約再過五年,然後掉進較高門檻的那個「中等收入陷阱」;如此,趕超先進國也難辦得到。
第三劫:跨過兩個「中等收入陷阱」之後,遇上出現可能性大得多的GDP增幅「回歸中值」,之後以大大低於6%甚或低於4%的速度增長。
周一筆者的文章提過,目下一般論者說的「中高速」增長指的是6至8%,亦即中值增幅2%加2至3個標準誤差的速度,那已是非常罕有;認為大陸經濟能 長期在這個水平增長的,當然就是樂觀派了。認為大陸只有4至6%的長期穩定增幅的,可稱為審慎悲觀派,例如「末日博士」魯賓尼。大家留意,上述這幾個數 字:2%、4%、6%,並不是隨意杜撰的,而是基於觀察到的世界經濟增長中值(2%)和標準誤差(2%)兩者的三種組合。這些速度,對大陸經濟而言,就是 所謂的「劫位」。幻想小說中的唐三藏往西天取經,一共歷過九九八十一劫,大陸經濟要面對的,不過區區三劫,但能否闖過去,還沒有人知道。共產黨是孫悟空 嗎?
李克強近日的樂觀話,當然是說給外國日漸增加的中國經濟「淡友」聽的。過去數年,隨着央行的刺激政策,大陸GDP不時回升,2012Q4、 2013Q3、2014Q2都如此,「好友」每每認為那就是周期下行到底掉頭的訊號;不過,總的趨勢卻是不斷減速,「淡友」於是愈看愈覺得不是周期現象那 麼簡單。若「唱淡」不過是等閒之輩口出誑言或市場中人的策略性說話,則大陸領導人大可不必操心得要把這種淡風「消滅於萌芽階段」,但如果一些長期投資大陸 的聰明錢開始退場,國際上一些有份量經濟學家也提出增長警告,則總理說的話,就有點力挽狂瀾的味道了。
《信報》特約評論員
【註1】《Asiaphoria Meets Regression to the Mean》免費下載連結在http://www.nber.org/papers/w20573。 森默斯的思想和言論經常出格不隨俗,曾任哈佛校長亦因之被迫辭職;年前與耶倫競逐美國央行主席之職,也是由於大批政界人士反對,令他不得不退出。他主張自 由經濟卻支持民主黨,他反對政府過多干預金融業務卻認為貧富不均拖了美國經濟的後腿,他與華爾街關係良好卻以「左手邊」(lhs,他的名字的簡寫)作自己 在哈佛的一個電郵址的前碼,更是有點惡搞。關於他的花邊新聞譽毀參半多得很,但不可小覷的卻是他的經濟研究。
【註2】Robert Fogel(1926-2013)題為$123,000,000,000,000的文章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2010年1月號http://foreignpolicy.com/2010/01/04/123000000000000/;那是通俗文章。他那篇有關的學術論文Capitalism andDemocracy in 2040: Forecasts and Speculations(2007),可從這個連結下載:http://www.nber.org/papers/w13184.pdf。2007年的時候,大陸經濟增幅如日中天。可惜Fogel已經作古,否則今天無論他如何估算2040年的事情,都一定大有看頭。
1月21日,李克強(左)在世界經濟論壇全會發表特別致辭,並回答提問。(新華社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