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5月1日星期二

林博文: 水門事件案中案



水門事件四十載又掀波!

筆者在三月二十一日的專欄中提到今年是水門事件四十周年紀念。當年《華盛頓郵報》記者鮑布.伍華德(Bob Woodward)和卡爾.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合作揭發尼克森總統競選連任委員會策畫於一九七二年六月十七日深夜派人潛入華府水門大廈民主黨全國委員會進行不法活動,終而導致尼克森引咎辭職。

四十年來,水門事件一直陰魂不散,它始終籠罩在美國政界與媒體的上下左右。在紀念水門事件四十周年之際,卻傳出一項震撼性的內幕新聞,主角則是伍華德和他當年的上司,華郵總編輯班.布萊德利(Ben Bradlee)。伍華德因報導水門事件而名滿天下,成為全美最有名的調查記者,著述不輟,每一本書都是暢銷書,他也成為千萬富翁。他的身邊有一、二位研究助理,幫他搜集和整理資料。他在一九九八年聘請二十三歲的助理傑夫.希莫曼(Jeff Himmelman),從一九九九年至二○○二年,希莫曼就住在伍華德家裡。二○○七年,伍氏又請希莫曼當助理,並搬到伍家住了幾個月。

《華盛頓郵報》因水門事件而光芒萬丈,成為足以與《紐約時報》抗衡的全國性大報。當時指揮採訪水門事件的老總布萊德利,亦一戰而紅。個性直爽、口鋒犀利、為人機智的布萊德利,曾於一九九五年出版回憶錄:《一個美好的人生》(A Good Life)。他當初和出版社簽約寫回憶錄時,合約上要他寫兩本,但他只寫一本。伍華德向布氏推薦希莫曼當他的助理。希莫曼前年和布氏談了一陣後,當時已八十九歲的布氏決定不寫第二本回憶錄,而改由希莫曼為他寫傳,並把他存放在華郵倉庫的一批個人檔案全部交給希莫曼處理。

希莫曼看到布萊德利於一九九○年接受女記者芭芭拉.范英曼(Barbara Feinman)訪問時的資料,有關水門事件的談話,不禁大吃一驚。布氏向范英曼懷疑伍華德所宣稱他和「深喉嚨」的聯絡方式。伍華德採訪水門事件時,有一不願透露身分的人常向他提供內幕消息,華郵編輯部為此人取了「深喉嚨」(Deep Throat)的代號。伍華德說他常在住家公寓陽台放置插有小國旗的花盆,以作為見面的暗號。他和「深喉嚨」選擇在一個地下停車場見面。但布萊德利則懷疑那是伍華德在出書時所添加的花招。他說,伍華德真的在搬動花盆嗎?他們在停車場見幾次面?一次?五十次?布氏的范英曼說:「在我的心裡一直殘存著一些疑慮,擔心(伍氏所說的「深喉嚨」)那些事並不可靠可信。」

希莫曼把這些二十年前的訪問紀錄交給布萊德利,布氏認為沒錯,他一直在懷疑伍華德所說的和「深喉嚨」的聯絡方式。《浮華世界》(Vanity Fair)雜誌於二○○五年首次披露了「深喉嚨」的真實身分,他就是當時擔任聯邦調查局副局長的馬克.菲爾特(W. Mark Felt)。伍華德服役時當海軍聯絡官在白宮認識菲爾特,退伍後一直和他保持聯繫,沒想到在水門事件期間那段友誼竟派上用場。據說菲爾特是因聯調局老局長胡佛去世後,尼克森未拔擢他升任局長而懷恨在心,乃和伍華德合作。菲爾特於二○○八年十二月辭世,終年九十五歲。

希莫曼又把他找到的資料拿給伍華德看,伍氏看完臉色大變,並安排和布氏見面。伍、布會面時,希莫曼亦在場,伍氏當面要求希莫曼出書時不要引用布萊德利一九九○年向范英曼所說的那段話,希氏沒答應。希莫曼將於五月八日推出:《你的真實(Yours in Truth):班.布萊德利私人畫像》這本書。《紐約》雜誌已在周一提前把該書最具聳動性的章節摘要出版。伍華德已發表聲明指責希莫曼「不誠實」,而布萊德利夫婦亦公開為伍華德辯護,但未表示希莫曼所言為假。希莫曼把這段舊事攤出來的用意是,儘管伍華德和伯恩斯坦對水門事件所作的數百則報導,絕大部分證明都是正確的,但在報導過程中以及日後出書時說會製造一些戲劇性效果,布萊德利即是質疑這些「戲劇性的效果」。

伍華德所寫的一批政治內幕書籍即不乏無從查證的細節,對話和所謂「戲劇性的效果」。美國書評界早已對伍華德的報導方式,提出批評,而希莫曼竟找到了二十多年前布萊德利對伍氏所作的批評與質疑,布氏是伍華德的老上司,亦被伍華德當作是另一個父親。希莫曼的披露,大大傷到伍華德的自尊與職業道德。連伍華德的老上司都質疑他的採訪忠實度和書寫可靠性,難怪書評界有不少人一直對伍氏的寫作方式大有微詞。最可惜的是,「深喉嚨」晚年患了老年癡呆症,無法把他在水門事件期間如何與伍華德聯絡的往事公諸於世。

六十九歲伍華德這一陣到處否認希莫曼所透露的秘辛,但仍在努力寫書,他的可信度也許會被打折扣。他絕未想到他和水門事件的關係,竟會在水門事件四十周年之際成為可被質疑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