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月19日星期四

信報社評: 失業未成趨勢 促經濟轉型適時




統計處昨日公布最新就業數據,去年十月至十二月本港的勞動人口總數三百七十七萬八千人,失業人數只有十一萬六千一百人,就業不足人數僅五萬三千八百 人,失業率再次回落至百分之三點三。數據顯示,早前兩次上升的失業率似乎並未形成趨勢,本港經濟增長在歐債危機陰霾不散下雖然放緩,但至今未構成重大衝 擊,以失業率而言,本港可說仍維持充分就業。

事實上,根據政府公布的資料,去年本港經濟全年增長可達百分之五,整體通脹率則為百分之五點 二。未來三年,由於香港會繼續加強與內地經濟融合,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下,可以繼續發揮本港獨有的優勢和功能,預測二○一二至二○一五年的本地生產總值 實質趨勢增長率,可保持為每年百分之四,與過去十年的趨勢增長率大致相若。在此情況下,本港失業情況應該不會嚴重惡化。

可是,金融和地產行 業卻不約而同地發出了警號。盛傳會裁員三千人的滙豐集團據悉農曆新年後即會解僱一千人,有關工會對滙豐內部員工進行調查,顯示集團內部不少人願意減薪留 職。另一方面,本港最大的地產代理之一中原地產亦向一千七百名員工發出警告信,由於集團去年佣金收入為三十一億元,較上年下跌百分之十,倘若未來員工佣金 收入未能達標,將會遭到解僱。

本港社會整體失業率回落之同時,金融、地產行業卻出現裁員的威脅,說明了本港的經濟結構失衡。經歷兩次金融危機後,本港過去數十年來以金融地產為核心的經濟結構,已與本土實體經濟脫節,受外在因素的影響遠在內在因素之上。

滙豐是跨國集團,自從國際化及大力拓展投資銀行業務後,面對的是全球性風險。過去幾年,歐美經濟萎縮不前,金融海嘯後去槓桿化長期持續,集團盈利能力大受損害,即使本港和亞太區業績理想,為了維持集團的競爭力,開源之餘,節流勢所難免,裁員瘦身自屬必然。

中原是地產代理業界翹楚,金融海嘯後,集團曾經公開表示地產代理業將會進入冰河時期,必須大幅裁員。殊不知在歐美國家競相以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救市和中國以四 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大量游資湧入本港,地產物業再度成為奇貨可居的投資對象,帶動樓市畸形暢旺,地產代理業大蒙其利。但去年六月樓價見頂後,在土地供 應增加和政府大力干預樓市下,加上中央收緊銀根,內地資金流入減緩,樓市迅轉淡靜。除了發展商劈價推銷新樓盤尚可刺激成交外,目前二手樓市已近乎死寂,情 況遠比沙士時期尤甚。地產代理行業首當其衝,大幅裁員自是可期。

不過,本港勞工市場在中港經濟融合加快步伐下,仍能保持暢旺,加上法定最低 工資實施後,本港勞工的實質收入出現顯著升幅,金融地產業收縮帶來的衝擊,未致嚴重。根據政府公布的資料,本港住戶每月入息但不包括家庭傭工的中位數,去 年九月至十一月按年躍升百分之十一點一,減除通脹後,仍有百分之五點一升幅;同期全職員工但不包括政府僱員及留宿家庭傭工的平均每月就業收入上升百分之七 點六,實質升幅百分之五點八,其中收入最低十等分組別的升幅更為顯著,高達百分之十三,實質升幅為百分之七點四。

回歸後,本港經濟一直未能 成功轉型,依然以金融和地產業為主要支柱,現時金融和地產業萎縮證明不致全面衝擊本港經濟,政府正好把握時機,以積極進取政策促進本港經濟轉型,為社會未 來的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且看今年行將宣布的財政預算案,能否秉承曾蔭權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的宣言,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展示新思維,帶領本港 經濟穩步向前,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