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5月24日星期四

姚婕: 烽火大地的現場見證




香港資深記者張翠容,戰地採訪和獨立視角來探索事件真相,曾深入戰亂地區及第三世界國家,將鮮為人知的殘酷現實化成感性的文字。

見到張翠容的那一天,正下著傾盆大雨,她一走進來,就遞給我一本簇新的書,她最新出版的簡體字新書《中東現場》。

張翠容很喜歡這次的新書,從書的封皮,到紙張,她都覺得出版社有用心在幫她推書,一如她很用心的寫作。

求真是張翠容的座右銘。她一向批評華文媒體沒有自己的主心骨,被外媒牽著走,不光是文字,連媒體的立場、觀點也一併買了回來。「這樣特別可怕」,張翠容強調,「我們從來沒思考過某些問題,我們只是接受,所以這也是我為什麼一定要親自去到這些地方,親自去採訪」。

憑著這個信念,張翠容背著和她一樣高的背囊,走訪了一個又一個戰火紛飛的國家,去捕捉那些被遺忘了的人和事,用她親身的經歷和獨特的視角來打破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無知。

張翠容是香港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服務於西方及華文媒體,其後以獨立記者身份為兩岸三地多份報刊報道國際事務。每次採訪前她都花很多時間搜集資料,不光是政治、歷史,連當地的文學、宗教也一併了解,「我覺得記者不要老說這個不是我的領域,既然做了記者就要挑戰自己。如果你到一個伊斯蘭國家採訪,你不了解他們的宗教,那怎麼行」。

張翠容覺得戰地沒多麼可怕,真正可怕的反而是接近真相,「越接近真相你就越危險,我在簡體版新書加了一段我曾經採訪的『大阿哥』故事,他是伊斯蘭聖戰組織的人,又在以色列的通緝榜上,當時我是不敢寫出來的,如果我寫出來了,我就可能被扣留問話,惹上大麻煩」。

張翠容在香港《經濟日報》上有一個專欄,有次寫文章激怒了駐港的以色列領事,他親自到《經濟日報》投訴。不過幸好那裏的主編夠開明,講明給他聽,專欄本來就是供不同聲音百花齊放的地方,讓領事明白香港的多元化特色。

張翠容也曾因為採訪阿富汗的塔利班、真主黨人士為人詬病,被質疑替恐怖分子發聲,「其實我採訪他們並不代表我認同他們,可是我需要了解他們是怎麼想的。萬事都有原因,他們是怎麼走上這條道路的,我想要知道」。

在戰亂的地方,各人朝不保夕。有一次張翠容問採訪對象,有機會可否再約他詳談?他竟然回答說,如果那時候他還活著的話,很高興再接受訪問。「在戰爭發生的時候,誰又能說得準,第二天你將會怎樣?」張翠容指著書裏的一張照片說:「這張照片中的兩個伊拉克小孩子已經在戰爭中遇害。」

即便如此,張翠容說這些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還是很堅強,她在伊拉克的時候,眼看第二天就要發生戰爭,但是當地的人們還是照常舉行婚禮、買房子,他們不知道明天將發生什麼,但是很珍惜今天正常的生活。張翠容有時候想不通,為什麼在這些地方的人們都可以頑強地活著,那些生活安逸的人卻想要自殺。

讀者受啟發投身救援

有位大學畢業生,閱讀張翠容的書,也與她交流過對世界、人生的看法,受到啟發,放棄高薪的金融工作,轉到救援組織工作,希望能在第三世界幫助更多的人。結果他如願以償,現已被分配到巴勒斯坦擔當救援任務。他的家人、女朋友對此都不太理解,可是張翠容特別支持他,認為他現在做的事情很值得,因為他在幫助生命。張翠容覺得年輕人就該這樣,趁著年輕去多經歷一些。

「路遙遙,無止境。艱險我奮鬥,困乏我多情。」張翠容表示以此與年輕人共勉。最後她把書合起,在封頁上寫下「求真」,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張翠容是七月亞洲週刊與香港書展合辦「名作家講座系列」特邀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