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4月11日星期三

向駿: 巴西大國之路多崎嶇



巴西二○一一年的GDP達二兆四千六百九十億美元已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目前正積極準備二○一四年的世界杯足球賽和二○一六年的奧運會,但美國似未以大國之禮對待之。四月十日巴西總統羅賽芙(見圖,美聯社)雖在白宮和美國總統歐巴馬會面,但她此行並非最高等級的「國是訪問」(state visit)。由於印度總理辛格、墨西哥總統卡德隆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分別在二○○九年、二○一○年和二○一一年到華府「國是訪問」;歐巴馬更在二○一○年表示支持印度「入常」,曾獲普立茲獎的歐本海默在《邁阿密前鋒報》抱不平地指出「美國應該像對待印度般對待巴西」。「美洲對話」(Inter-American Dialogue)榮譽總裁哈金則認為「華府沒理由繼續對印度比對巴西還好!」

儘管巴西是二戰期間唯一向歐洲派遣軍隊的拉美國家,但未能在戰後的談判中爭得一席之地。直到二十世紀九○年代,前總統卡多索成功克服通貨膨脹後,其國際地位才開始有所提升。巴西開始在國際間表達立場和價值觀的同時,也努力修正根深蒂固不干涉他國事務的傳統。巴西此一傳統可追溯到冷戰期間刻意迴避支持蘇聯或美國的問題,甚至只願以觀察員國身分加入由中立國家發起的「不結盟運動」(Non- Aligned Movement)。

冷戰結束後,巴西「大國外交」戰略內容有二,其一為強調發展與南美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其二為發展與世界其他發展中大國的「新興大國關係」。因此,巴西對美國的經濟依存度自上世紀末已開始下降,「巴西外貿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其主要貿易伙伴基本形成了美國、歐盟、拉美和亞洲『四足鼎立』的格局。」卡多索不但促成南錐共同市場(Mercosur)的建立、開始尋求聯合國安理會席次,更在自由貿易旗幟下與發展中國家結盟。

繼任的盧拉總統自二○○三年上臺後積極推行「南南合作」策略,至二○○九年已在全球三十五個國家新設大使館,遍及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區。二○○八年五月下旬,南美十二國元首在巴西首都簽署《南美國家聯盟憲章》後,該組織正式成立。二○○九年三月十二個會員國更在智利成立了南美洲第一個地區軍事聯盟--南美防務委員會(The South American Defense Council)。這兩個組織的成立等於是認可巴西在南美洲的龍頭地位。

即將卸任的世界銀行總裁佐立克二○○五年曾提出「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responsible stakeholder)重新定調對中國的政策,如以此標準觀察,羅賽芙總統一直努力做個「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就國內層面看,二○一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她簽署成立「真相及和解委員會」,算是跨出實踐「轉型正義」的第一步。 就拉美層面看,巴西不僅自二○○四年六月一日至二○一○年十月十五日派遣部隊至海地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並擔任指揮官,最近更接納了近千名海地難民。

至於古巴,儘管羅賽芙在公開談話中仍支持卡斯楚兄弟,但也向古巴著名異議博客寫手桑切斯發了簽證。從國際層面看,羅賽芙在伊朗人權問題上採取更強硬的立場:在聯合國一項關於向伊朗派遣人權調查員的決議中投了贊成票。巴西目前更和中國、印度、俄羅斯與南非積極推動成立「金磚共同開發銀行」。

前總統卡多索在其回憶錄中曾謂「如果巴西在經濟成長和減少貧窮上都能獲得成功,那麼權力與影響力自然唾手可得。」他指的權力是贏得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次。羅賽芙就任以來一直努力走出「魯拉接班人」的陰影。但歐巴馬日前在白宮接待羅賽芙時並未觸及是否支持巴西入常的問題,看來巴西的大國之路仍充滿荊棘!

作者為致理技術學院拉丁美洲經貿研究中心主任,中華戰略學會理事及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