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4月9日星期一

鄧樹雄:財政司司長功能貶值



曾蔭權政府換屆在即,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於最近發表的201213年度預算案內為其五年的理財作結,對任內能恪守審慎理財、累積巨額財政儲備感到自豪;但他避重就輕,不談敏感課題,本文試從三方面作出探討。

一、發展策略欠奉

特 區政府的財政司司長主管一切關乎財經、金融、工商貿易、科技、旅遊等政策,權大責重,各國的財政部長均無出其右,難怪港英政府時代要由最優秀的公務員出 任。可惜在曾俊華任內,許多重要的財經政策竟付之闕如,而他也未能條理清晰地回應提問和批評,其論點多不超越官方發言稿範疇,難以令人信服。

他的過分低調,與其權責是不相稱的,例如他從未回應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香港各種社會和經濟方面的深層次矛盾的關切,他既不鼓勵體制內的政策研究,對一些重大 經濟問題亦甚少評論;他從未提出與香港經濟長遠發展有關的策略,所謂對六大具優勢產業的支持措施,也不過是執行行政長官的指示而已。

特區政府自2004年提出「面向世界、背靠祖國」的經濟定位後,如何背靠祖國、加強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聯繫,理應是財政司司長的職責,可是卻由憲制及內地事務局主導,真不知特區政府這一安排的邏輯?試問憲制及內地事務局並無財經專長,何能擔此重任?

此外,香港各界也不知香港與深圳有關前海的協議,以及與廣東的粵港合作框架是如何弄出來的,既無諮詢討論,也無詳細分析其影響,港人只能等到傳媒報道簽約儀 式時才知曉;可是曾俊華對這種近乎荒謬的部門分工和欠透明的粵港經濟關係從無異議。他迴避責任、還是力有不逮呢?難怪各界多認為曾俊華把財政司司長的功能 矮化成一個只管出納的會計師。

二、理財法則僵化

所謂審慎理財是要通過財政預算案顯示,而編制量入為出的預算案 則須要根據財政預算準則落實,財政預算準則是預算案內「中期預測」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些準則包括預算案盈餘/赤字、開支增長率、公營部門大小、財政儲備的 適當水平、稅收政策等多個範疇。這一體制在七十年代已基本完備,歷任財政司均會根據當時的財政和經濟狀況作出修訂,而非一成不變。
回歸後, 香港經濟的波動甚大,從九七亞洲金融危機導致1998年香港經濟負增長,以及隨後數年的負通脹和2003年的沙士疫症等,俱令特區政府財赤急升,所以該期 間的三位財政司司長(即曾蔭權、梁錦松和唐英年)均曾修訂財政預算準則,特別是關於經營開支、公營部門和財政儲備。

到了曾俊華上任,雖然經歷了2008年世界金融風暴、2009年香港經濟負增長,以及自去年不斷惡化的美債和歐債危機,但他的五份財政預算案對財政預算準則竟一字不改,全無討論,足見他缺乏創見。

有時更見他思維混亂,例如他預測2009年香港經濟會負增長,所以在200910年度財政預算案採取擴大開支刺激經濟的反經濟周期的財政政策;可 是,200910年度預算開支竟低於200809年度的修訂預算開支,而200910年度的結算開支更低於200910年度的預算開支,這就是曾 俊華所謂的擴大開支,數字足證謊言,成為笑柄!

近年各界不滿公共服務不足和質素下降,要求增加經營開支之聲不絕於耳,更不滿特區政府只顧累 積而不善用財政儲備,要求修改相關的財政預算準則,但曾俊華卻不回應、不討論、不理會,他重視財政穩定,大於民生福利,寧願採取一次過措施,而不願作開支 的長期承擔,如201213年度預算案一次過措施的開支竟高達政府總開支的五分一。

三、聯滙不願檢討

198310月採用港元兌美元聯繫滙率制度後,差不多三十年維持不變,由於美國財赤、貿赤和公債不斷擴大,經濟增長放緩,以致美元持續貶值,而港元因聯 繫滙率而同受影響,更要跟隨美國的利率政策,可是香港經濟自從2003年中復蘇後持續增長,因此美國的利率政策根本不適合香港經濟;加上內地經濟持續高增 長和人民幣不斷升值,故港元兌人民幣自2003年起不斷貶值,更導致近年香港的高通脹,均源於聯繫滙率制度所致。東南亞各國多採用浮動滙率,以避免資產貶 值和高通脹,其中以新加坡的表現最為突出。

港元貶值雖有利港貨出口,但由於香港製造業已式微至不足經濟的2%,故影響甚微,反而不良影響湧 現,因此無論商界、勞工、政界或學術界均要求特區政府檢討聯繫滙率制度,但曾俊華並非金融專才,重大的金融決策還須聽任金管局,而金管局兩任總裁(即前任 的任志剛和現任的陳德霖)均強調滙率穩定壓倒一切,堅持不會改動聯繫滙率制度,無視港元貶值的不良影響。

反觀新加坡元是與一籃子貨幣掛鈎的 滙率制度,近年新加坡元兌美元不斷升值,但新加坡仍能保持良好的經濟增長,以及維持強勁的全球競爭力,足見新加坡元的滙率制度,無論在設計、操作或表現上 均優於港元的聯繫滙率制度。香港究竟是缺乏金融專才抑或高官缺乏承擔?香港當前許多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與此不無關係,港人必須深切反省。

本文是根據財政司司長的權責和表現作出評論,難免主觀,歡迎各界回應;本文也許對下屆政府有點參考價值。

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前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