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4月10日星期二

林挺生: 美加北極爭奪戰白熱化



根據最新出版的美國《防衛》月刊報導,美國海岸防衛隊即使面臨緊縮預算的困境,仍然打算從今年夏天開始,派遣一艘全新海岸巡邏艇前往北極地區執行任務,為將來的安全與急難救助需求進行前期調查與訓練,未來還可能在該地區設置永久性基地。美國對北極地區可能帶來巨大利益的野心愈來愈外顯。

隨著氣候暖化,北冰洋的海冰加速消融,使得西北航道的商業運輸成為可能。這條從阿拉斯加以北穿越加拿大北極地區,通達大西洋的海道,過去由於長年冰封,斷絕了任何海運的可能性。一旦北冰洋夏季無冰,一年之中將有數個月可以通行一般商業船隻,與目前通過巴拿馬運河的航線相比,可縮短將近七五○○公里,這意味著航運成本的大幅降低。

此外,北極地區蘊藏的豐富自然資源,則是另一個引人注目的焦點。根據目前最精確的估計,該地區天然氣儲藏量約占全球總儲量的三分之一;而石油蘊藏量則相當於全球儲量的十分之一。另外還有鉛、鋅、黃金、鎢、鈾、銀等各種礦產。

西北航道開通的可能性,使得對這個地區控制權的爭議再度浮上檯面,加拿大正好處於這些爭議的核心。加拿大與其它國家關於北極地區的主權爭議,不在島嶼的所有權,而在島嶼之間水域的主權歸屬問題。加拿大宣稱,北極群島之間的水域(見圖,美聯社),也就是西北航道通過的水域,屬於加拿大的歷史性內水,因此,渥太華擁有控制在這個水域內任何性質航行的絕對權力。

但是,這個立場馬上受到美國與歐盟的反對,指出加拿大單邊劃定的領海基線無效,西北航道應該是國際水道,適用過境通行權,只要通過的船隻遵守過境通行規範,加拿大無權加以禁止。可以預期的是,美國對西北航道屬於國際水道的立場,在該地區資源蘊藏與航運經濟價值日趨確定之際,只會更加堅定;美國也絕對不會放棄其核子動力潛艦在北冰洋海底穿梭的權利,這是美國未曾正式承認的在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快速變換核武配置的重要捷徑。

加拿大近年來對北極議題的討論中,最常提及的憂慮包括環境保護問題、大規模經濟開發對加拿大主權產生的影響、以及隨之而來的安全與防衛需求,更重要的是所謂「北方認同」社會意識的增強。多倫多大學名譽教授葛里費斯是加拿大北極研究的先驅,他用「薄冰之上的主權」一辭,來指涉這個被提升到國家認同層級的「遼闊北方」意識。北極地區事實上屬於加拿大人集體想像的一部分,也是他們希望對外投射的一種意象。正如在許多外國人的印象中,加拿大與北極熊的關係似乎遠遠超越作為G8集團成員的身分。從這個角度來看,「遼闊的北方」對加拿大人而言,是一塊神奇的、野性的土地,等待人們去瞭解,在壯闊的挑戰中建構整個民族的共同命運。

同時,北極也作為一個差異性關係的載體存在,強化著加拿大的自我認同。從二十世紀初開始,加拿大在北極地區主權的主要威脅幾乎都是來自美國。因此,捍衛領土完整性的行動,逐漸與對抗美國社會對加拿大之拉力的社會意識結合起來。為了明確地與美國區隔開來,差異性的創造是建構認同的必要手段。加拿大的政治體制刻意沿襲英式內閣制,社會保障體系師法歐陸福利國家,都是為了與美國不同。還有「多元族群主義」與美式「民族大熔爐」的概念爭鋒;「均衡與發展兼顧」與美式「成長至上」模式的分庭抗禮;更重要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與「征服改造世界」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如同處女地一般的北極地區,就自然而然地成為認同建構的象徵,是加拿大「遼闊的北方」,所有加拿大人心靈的歸宿。

由於認同因素的加入,使得美、加之間在北極議題上的衝突,更難以簡單地用「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之類的口號處理。加拿大政府近年來已經意識到北極問題的重要性,除了重新恢復一年一次在北冰洋海域的軍事演習,也準備建立極地快速反應部隊,並加強以當地因紐特人為主體的北極巡邏隊實力。更有甚者,加國開始試探與亞洲國家在北極議題合作的可能性,包括日本與中國,都已經展開正式的接觸。這一次,加拿大似乎不願意再對美國畢恭畢敬了。

 作者為加拿大魁北克大學蒙特婁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