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6月12日星期三

鍾樂偉:「端午」又出自韓國?— 淺談中韓聯合國申遺爭議




       
在中國的歷史裡,端午節是為著紀念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江自盡,而建立的節日。如是者,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在中國和華人地區就會舉行划龍舟比賽,喻意民眾競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屍體。
       
其實,端午節的傳統習俗與紀念,更可遠追至遠古時代時,源於對五月惡日 (傳統五月屬入夏之際,瘟疫爆發時期) 中,希望透過節慶習俗,包括驅毒、驅瘟、祭龍和划獨木舟,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
       
近年,這個本已欠缺節慶氣氛與關注的「端午節」,卻因為中韓之間就著把該節日,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成聯合國無形文化遺產一事而引起的爭議,衍生成兩國民間互相指罵的新矛盾。
       
當中,屬端午節發源地的中國,一些團體對「以韓國起源的節日的名義在無形文化遺産登錄」進行強烈反駁,韓國方面卻多次澄清並無把「端午節起源自韓國」的論調向聯合國申報。
       
雙方曾經各執一詞,雖然最終在2009年9月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也同樣收錄了中國湖北的端午節,與韓國的江陵端午祭並列為世界無形文化遺產,但中韓間就文化遺忘爭奪之聲,卻一直未有停止下來。

江陵端午祭與韓國文化
       
韓國的傳統節日以農曆為基準,當中有三個屬重要節日,包括春節、端午節與仲秋節。這三個受韓國社會重視的節日,與其發源地中國的節日相比,無大分別。其中 的端午節能夠進而成為三大節日之一,是因為它時間界乎於春秋兩季之間,是農民下田播完水稻之際,對傳統農民社會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而且,由於時值初夏,需要注意預防各種疾病。所以,就在端午節時,農民會向主管農耕或守衛鄉村的神靈祈福保平安與豐收,而他們也會透過端午節,與家人與其他村民大肆慶祝一番。
       
江陵端午祭的由來可追溯至統一朝鮮半島三國時代 (高句麗、百濟、新羅) 的新羅名將金庾信。金庾信少時候曾在江陵留學,學習武術,死後變成江陵地區大關嶺的山神,因為有求必應,所以每年五月都會舉行山神祭。
       
除山神外,大關嶺也有一處叫「大關嶺城隍」的廟堂,祭祀兩位神靈,其中一位叫泛日國師,他曾在壬辰倭亂時爬上大關嶺施展法術,江山和草木都變成兵卒,讓倭 寇不敢靠近,成為保護鄉土的功臣,傳說死後變成大關嶺城隍神。另外,還有一個「大關嶺國師女城隍」,與大關嶺國師城隍供奉在不同的城隍廟堂。後來大關嶺城 隍的端午祭,成了一種祈求村民平安的洞祭。
       
在江陵地區,端午祭有著繁瑣的祭祀儀式,當中包含了祭祀、演戲和遊戲等內容,整個祭祀儀式,嚴格來說可從農曆四月的「釀神酒」活動開始,直到五月初的「送神祭」為止。這種慶祝方式,通行於以韓國江陵市為中心的嶺東地域,直到平昌郡的大關嶺。
       
在眾多韓國至今仍然保留的傳統節慶中,江陵端午祭是現存保留較完整的傳統節日習俗之一。原來,在韓國許多地區都有端午習俗,只是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漸漸消 失,唯獨江陵地區完整地保存著。每年江原道江陵在接近陰曆5月5日端午時,都會舉辦江陵端午祭,展開各種傳統節日遊藝與民俗文化活動,包括自古流傳下來的 盪鞦韆、摔角、菖浦水洗頭、品嘗山牛蒡糕等端午時所進行的傳統民俗遊藝等等。
       
近年,擁有千多年歷史的江陵端午祭,已經形成了一整套有韓國民俗特色的活動體系,它把民族歷史和江陵生活的傳統活動結合,如祭禮、端午巫、假面劇、農樂、 農謠等各種藝術混為一起,成功吸引上百萬來自韓國和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到江陵欣賞節慶表演,是保育傳統習藝與擴大旅遊商機的一大成功案例。

端午祭申遺的爭議
       
江陵端午祭也有曾經失去國家關注的時代。韓國人二戰與韓戰戰後時期,嚮往現代化與工業化為國家帶來的經濟改變,到1960年代,韓國經濟開始起飛時更加重 視西方文化,對傳統文化失去昔日的重視。那時,一些有識之士憂心民族文化將逐漸枯萎失傳,呼籲政府和民間為此共同努力,於是開始重視民俗文化的蒐集及研 究,並且將民族文化的遺產加以維護。江陵端午祭便是他們極大維護的主要文化遺產之一。
       
因而,韓國於1961年制定出《文化遺產保護化》,一直為保護擁有歷史、藝術和學術價值的重要無形文化遺產不遺餘力,並且把主要無形文化遺產的技能保有者指定為「人間文化財」,對其加以援助。
       
1960年時,韓國中央大學的任東權教授發現江陵市舉辦的端午祭活動規模最大,且很有特色,於是寫了調查報告,向韓國文化觀光部申請確認其為「重要無形文 化遺產」。經過多年的爭取,最終江陵端午祭在1967年被指定為韓國第13號無形文化財產,當中包含了官奴假面舞、盪鞦韆、角力、農樂比賽大會、農謠高唱 大會等民俗活動。
       
為獲得國際社會對江陵端午祭的認同,1995年,韓國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把江陵端午祭納入為世界上重要的無形文化遺產之一。在過過多番審視後,2005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確定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獲得「人類口傳和無形文化遺產」的地位。

中韓端午節的不同
       
在中國,端午節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節日,也是國家法定假期。2006年5月20日,它更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因而,當江陵端午祭於2005年11月25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後,這一消息給擁有這個節日起源的中國大為「震怒」,認為韓國人盜用了 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虛報」是韓國本國的文化,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騙取」世界文化遺產的稱號。當時,這種民族情緒在中國不斷發酵,產生一鼓極高漲的反韓 情緒。
       
不少學術討論會上,就中韓間的「端午節申遺爭議」也算有明確的定案:首先,兩地學者都認同江陵端午祭的慶典及內涵與中國端午節是不同的。
       
韓國江陵端午祭不吃粽子、不划龍舟,除了時間上相近外,中國端午節和韓國端午祭幾乎已是兩回事。此外,中國端午節起源於紀念楚國詩人屈原,而江陵端午祭則由來於祭拜新羅金庾信將軍、新羅末期高僧泛日國師、化身大關嶺山神的鄭家女,也是不同的。
       
另外,學者群也認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的,並不是「端午節」的本質與源頭。江陵市在申請聯盟教科文組織登記時,也表明江陵端午祭是大約1500年前由中國傳入,申請的只是在江陵市展開的一系列「傳統區域風俗」而己,而不是端午節本身。
       
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中國湖北省慶祝端午節的習俗,也其後同樣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成為世界無形遺產,並於2009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可。因而,從此江陵端午祭與湖北端午節也能並列成為世界形文化遺產。然而,中韓就文化習俗的爭議,卻未有因為此事而告一段落。

韓國起源論的爭奪
       
其後,兩國不斷就其他文化習俗、傳統文化與領土的「擁有權」繼續你爭我奪,例如不少內地網民對韓國的歷史教科書中提到山東省古代為韓國的國土、曾有韓國學 者宣稱孔子祖先起源於朝鮮半島、韓劇《大長今》中說針灸是韓國人的發明、有韓國人的網站宣稱漢字為北方阿爾泰語系的韓國人所創、韓國乃是豆漿發源地
       
和宣稱白頭山是韓國的領土等其他文化爭議大為忿怒。
       
以上所提及的爭議,都曾經與一種「韓國起源論」扣上一定關係。這種說法是指某些韓國學者,基於韓民族優越主義的觀點,將其他國家文化等的發源地說成是朝鮮半島的現象。
       
這套觀念,的而且確曾經在韓國人忍受亡國之痛之時,大受學術界與社會歡迎,他們曾經把很多文明成就都歸結到「起源於韓國」,目的是想強化救亡圖存的民族意識,然而,並非所有韓國人都贊同。
       
況且,經不少網絡考證,那些在網上流傳的,如「孔子是韓國人」、「韓國人發明漢字」與「孫中山擁有韓國血統」的言論,全都是網民虛構的。當然,有關兩國間 的領土與歷史詮釋,如「高句麗古國屬中原王朝,還是朝鮮民族的」與「白頭山與長白山」的領土討論,是較複雜民族與歷史課題,當然有互相尊重的學術討論空 間。所以,中國端午節與江陵端午祭的共存經驗告訴我們,在相互尊重各自文化習俗的環境下,才是對保護世界傳統文化最佳的土壤。
      
(原題為〈「韓國出品」:端午節的爭議〉,現題為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