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6月12日星期二

戴耀廷:李旺陽之死與共產黨之窘




李旺陽之死,令人疑惑,更令人悲憤。從李旺陽之死,到陳光誠和稍遠的烏坎村事件,我們均可看到共產黨管治愈益窘難,尤其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係和落差。

無論李旺陽死於自殺或他殺,他的死必然不是中央所願見的,因為它產生的政治後果必會損害共產政權在中國社會和國際社會的管治正當性。

維穩手段 逼人太甚

剛發生的陳光誠出走,正突顯了地方政府常以維穩之名,做出太多逼人太甚的事,人的自然反應就是反抗而不是甘於受屈;一旦失控,尤其是引起國際關注,中央也不能不有所妥協。

不是說現在的中國政府害怕外國批評她的人權狀況,而是中央不願製造口實讓外國攻擊,令自己在國際政治的大博弈中,無端增加對方的籌碼,為自己添加不必要的麻煩。

對 中央政府來說,當前最優先考慮的是維持共產政權的執政地位。一個專制政權要維持執政地位,不外乎透過強制力量壓制反對聲音,以及改善人民生活以換取管治的 正當性。要防止反對力量形成威脅,就要在全國實行維穩;要改善人民生活就要發展經濟,現階段推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主要是靠投資於基礎建設。中央定下的管治 目標,地方政府就得配合在地方具體實施。

不過,這樣的發展模式雖然讓一小部分人、尤其是與地方官員關係密切的人能快速富起來,不少中產人士也能從中得益,但代價卻是不少基層老百姓的基本權益遭到剝奪,因而產生愈益尖銳的社會矛盾,導致官民之間爆發的衝突愈來愈頻密和激烈。

這樣,地方政府便要投入更多力量箝制民間的反對聲音,也自然地採取一些防患於未然的策略,一切變得寧緊莫鬆。結果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地方經濟愈發展→引起的官民衝突愈多→維穩的力度愈高→投入的維穩資源愈多→地方政府調高維穩力度→刺激出民間作出更大反彈。

這 對地方政府不一定是大問題,它可以變為財政來源之一,因為地方政府可把當地的不穩程度向中央誇大,便可要求中央注入更多維穩資源,維穩便成為地方政府的收 入之一;條件是,反對力量挑起的衝突不能凝聚成勢,或者引起外間太大的關注,那麼地方官就可以「穩照維」、「錢照賺」、「權照握」。

不過,一旦官民衝突超越了地方界線,中央政府便須為地方政府的「發展」和「維穩」問題付出相當大的政治代價;地方政府只須考慮本身的執政地位,所做的一切大可以推說是按中央訂定的綱領而做——維穩,正是中央要求地方政府所做的。

惡性循環 影響管治

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也是中央給予地方政府的任務,但中央政府的考慮遠比地方政府為多,她還須顧及共產政權在全國的執政地位、在國際社會的形象,以及與外國在國際政治博弈中的部署。

最近的幾宗事件已令中央面對不少來自國內外的政治壓力,因此,她絕對不希望地方政府做得太過分,令「發展」和「維穩」變成不穩的源頭;然而,中央也未必敢對地方政府作出太大的批評,因為「發展」和「維穩」是自己下達的指令,中央也須顧慮地方官員的士氣。

此 外,官、金勾結的網絡不限於地方之內,這網絡可能已從地方伸展至中央,甚或源自中央,與中央官員組成一個個橫跨全國、盤根錯節的黑金網絡。這正是中央政府 雖然要為地方政府的「過火」「發展」和「維穩」付出代價,卻沒幾個中央大員願意把地方政府的貪腐連根拔起,除非爆發的問題太過震撼,薄熙來事件就是最好的 例證。

地方政府以「發展」和「維穩」為名所作的,才是不穩的真正根源。結果是,中央為了維持政權,便墮進上述的惡性循環,共產政權就是這樣陷入「發展」和「維穩」的惡性循環,這也就是共產政權的窘境。


 
明報社評: 勿使香港成為折翼之鳥 中央應讓梁振英與港人一致

就湖南民運人士李旺陽離奇死亡事件,候任特首梁振英迴避記者提問,一再表示不會公開評論,這個取態,或許符合政治正確要求,卻罔顧了市民的感情和感受。梁振英治港所面對的挑戰,改善民生,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只是其中一端;若他在核心價值的拿難,乖離主流民意,根本就不可能管治好香港。中央應從香港實際情出發,貫徹港事港辦方針,讓梁振英有足夠空間透過處理敏感的政治問題,爭取市民的認同和支持。

不宜迴避李旺陽之死  梁振英應向中央反映民情

過去,梁振英予人城府甚深、不苟言笑、欠缺親和力等形象,一場特首選舉,他塑造出一個敢言、有擔當、識得喜怒哀樂的梁振英,特別是隨他落區的摺苐和一支筆、一本筆記本,打動了不少市民,認為他會給香港帶來新希望和新氣象;然而,上周六,就記者提問李旺陽之死,梁振英連續11次以「我不會公開評論這件事」來迴避問題,態度之僵化,語氣之拙劣,使人反感,以往那個使人感到疏離、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梁振英,赫然重回眼前,使人有點非我族類的感覺。

特首和主要官員都由中央任命,箇中有一定政治倫理,例如不宜公開批評中央或其他省市自治區的事務,反之亦然。但是,李旺陽之死,對香港有特殊性。首先,他接受本港有線電視採訪之後出事;其次,現場圖片所見,說他自縊而死,顯得疑點重重;第三,港人關注此事,數以萬計的市民遊行為李旺陽呼冤,連建制陣營的港區人大代表,也紛紛寫信給全國人大,要求中央責成有關當局徹查事件和公開交代。

梁振英回應此事有3個選擇:一是強烈表態,要求中央介入調查,不過,這個做法有悖於政治倫理,不適合梁振英的候任特首身分;二是迴避問題,這個做法或許政治正確,不得罪中央和湖南當局,但是與市民在感情和感受上,出現巨大鴻溝。所以,梁振英選擇表態和迴避都不恰當,他應該選擇第三個選項,向有關方面反映港人就李旺陽之死的關注和訴求。

昨日,有兩名已表明不會在下屆政府任職的局長,分別談及李旺陽之死,其中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質疑「李旺陽自殺」的說法,或許不適合梁振英的身分,但是保安局長李少光表示生命寶貴,任何生命傷亡都可惜,他理解部分港人對此事的感受,目前有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已去信中央,反映港人的關注,李少光認為「事件不離事實,終會水落石出」。李少光這番話,說得甚為得體,若由梁振英說出來,看不到為何會不容於中央。

特首(包括候任特首)除了受命於中央,也代表港人,現在港人基於特殊原因,對李旺陽之死反應強烈,替他呼冤,嚴格而言,現任特首曾蔭權和梁振英都有責任向中央反映這股民情,這是他們的責任,若他們留中不發,使中央未能及時掌握港人民情,應該視為失職。至於反映之後中央怎樣處理,是另一個問題,港人只要求特首克盡厥職,反映客觀事實。

另外,若梁振英公開表示反映港人關注和訴求,以類似李少光的措辭來表達,老實說,若中央連柔性訴求說法也不接受,把梁振英打入另冊,則事態就使人心寒了。總之,梁振英迴避政治敏感問題,是下策,他應該思考如何面對政治敏感問題。梁振英說他和管治團隊都會落區做政治工作,聽民意,關於李旺陽之死,毋須落區都會感受到民意清晰,民情強烈,這是讓梁振英實踐施政理念的好機會。

一國兩制精髓在港事港辦  特首應與港人保持一致

梁振英期望在改善民生、解決深層次矛盾和推動經濟發展,有一番作為,他的志向和能力,大多數人不會懷疑。這類民生經濟事務,絕對重要,以香港的財力和社會成熟程度,不管誰做特首,只要有決心、肯做,不難做出成績。例如「雙非」問題困擾香港,梁振英果敢地提出明年私家醫院「零配額」,事態就基本解決,普遍得到市民認同和支持。其實雙非問題,只要曾蔭權肯用心,也可以解決,只是他的心思,不曉得放在什麼地方了。

我們認為,對梁振英施政的真正挑戰,不在民生經濟,而在政治問題,包括他如何捍衛核心價值,落實真普選以推進民主進程等,才是最大考驗。以香港的政治現實,梁振英要讓市民看到他把香港和港人利益放在最優先位置,更是他實施有效管治的前提,否則前景難以樂觀。民生和民主是香港的兩隻翅膀,若梁振英埋首民生,忽略了民主,則香港這隻雙翼鳥就成為折翼之鳥,飛不起來。

至於中央,歷經董建華和曾蔭權兩名特首,應該體認到要管好香港,除了使港人認知梁振英是中央任命的特首以外,更要讓港人感受到梁振英是港人的特首,這樣的話,就要給梁振英有足夠空間,使港人感受到梁振英是與港人同呼吸、共命運的特首,而非唯中央之命是從的傀儡。一國兩制實際上是因應香港情,以特殊政策方針處理,精髓是港事港辦,特首在思想和感情上與港人高度一致,乃理所當然,所以,容許特首公開適當地表達與港人同樣的感受,乃一國兩制的真正體現,只有這樣,過去15年的香港亂象,才有望消弭,香港才會出現新希望和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