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月26日星期四

薛理泰: 伊核問題上的戰略博弈





檢視德黑蘭在應對外部強大的壓力時的心路歷程,似乎是“一根筋”的思考方式。乍一看,硬姿態確是到位了,軟功夫不但沒有到家,簡直就是沒有。

值此美國、伊朗關系空前緊張之際,原來在阿拉伯海巡弋的美國“林肯號”航母戰鬥群於22日高調通過霍爾木茲海峽,進入波斯灣。“林肯號”航母搭載了約80架戰機,護航編隊包括一艘導彈巡洋艦和兩艘驅逐艦。英、法兩國各一艘軍艦也加入航母戰鬥群的編隊,一起進入波斯灣。至此,該艦隊成為群集在伊朗大門口的美、英、法三國聯合艦隊了。

稍早美國“史坦尼斯號”航母戰鬥群經霍爾木茲海峽駛離伊朗對海。目前波斯灣附近海域仍有兩個美國航母戰鬥群。西方國家在伊朗附近海域進行的海軍集結,據稱是強調維護國際法賦予的穿越霍爾木茲海峽的權利。這一做法無疑是對伊朗施加軍事壓力,對伊朗而言,自然是明白無誤的一項警告。

無獨有偶,27個歐盟成員國的大使在歷經數周的談判之後,23日晨就石油禁運的細節達成一致。禁運令從今年71日生效,三個月後歐盟就將不再從伊朗進口石油及石油制品,境內任何個人或組織也不能再對伊朗石油工業進行新的投資。不僅於此,歐盟還將伊朗中央銀行以及多家商業銀行納入制裁範圍,並禁止與伊朗進行黃金、鑽石等貴重金屬貿易。

歐盟制裁旨在釜底抽薪

這次歐盟採取的措施,是迄今針對伊核問題的最嚴厲的制裁,旨在釜底抽薪,削弱乃至切斷伊朗在核能領域籌措資金的能力,藉此向伊朗施加空前強大的壓力,以迫使德黑蘭重回談判桌。盡管這項制裁對於深陷債務危機的歐盟國家,尤其是從伊朗進口價廉石油的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這三個國家,必然會給本國捉襟見肘的經濟帶來十分嚴重的問題,以雪上加霜。然而,歐盟諸國仍然取得共識,一致通過了這項決定,說明伊核問題確實涉及西方國家的“核心利益”,以致美、歐在處理這個問題時立場迅速趨於一致。

上述情況說明,西方國家在軍事、經濟兩方面雙管齊下,在運用國家機器施壓的努力上,已經旋緊了最後一個螺絲。可以說,這些努力業已達到僅次於對伊朗發動戰爭的地步了。至此,雙方關系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下一步,就看伊朗能否迷途知返了。

既然歐美認為伊核問題涉及其核心利益,處於欲罷不能的狀態,然則,如果伊朗不能見機而作的話,一場戰爭是斷乎不能幸免了。假定這個前提正確,則國際社會加大對伊朗制裁的力度,實際上是避免戰爭降臨的唯一途徑。

過去俄、中兩國支持的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制裁伊朗的決議案,力度不到位,堪稱不痛不癢,最終效果等於零。君不見,聯合國決議案通過以後,伊朗仍然抓緊研制核武器的進度,不稍懈怠,而且在外交姿態上依然強硬,決不後退半步。過去聯合國制裁伊朗的決議案究竟是否有效,由此略見一斑。

伊朗缺乏有效反制手段

當然,俄、中兩國出於國家安全利益,在伊核問題上持此立場,自有其考量的基點。問題在於,此等立場是否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唯一的鑒定標准就是此等立場是否有助於避免一場戰爭。

下筆至此,就制裁與戰爭之間的因果關系作一番就事論事的探討。在伊核問題上,確實存在這樣一個邏輯:制裁奏效,則戰爭可以避免;制裁無效,則戰爭必然降臨。有鑒於此,要在波斯灣地區避免一場高強度的局部戰爭,就要加大制裁的力度;倘若制裁的力度不到位,則一場戰爭終究不能避免。

從戰略博弈的角度往深處思考一下,則會發現歐美還握有足以制伊朗於死命的其他手段,尚未到無所不用其極的階段,而伊朗對於歐美的強大壓力卻只有招架之力沒有還手之功,至於有效的反制手段則付諸闕如。兩造戰略博弈的結果,是未蔔先知的。

想當初,朝鮮孜孜矻矻,鍥而不舍地研制核武器,承受來自美、日、韓的壓力不可謂不大。時至今日,十余年過去了,朝鮮而中程導彈,而核彈,一一就手。這在小國研制核武器的事例中是一個異數。

之所以如此,這同朝鮮在東北亞所處的戰略地位有關。朝鮮依仗中、俄兩國的支撐,處於“城狐社鼠”的地位,並且利用東北亞列強之間爾虞我詐的矛盾,巧妙地周旋其間。然而,這同平壤獨特的應對策略也不無關系。

平壤遵循“進兩步、退一步”的談判策略,在與美、日、韓周旋時,硬姿態到位,軟功夫到家。結果,十余年光陰蹉跎過去了,對於平壤出爾反爾的應對手段,國際社會始終無可奈何。

反顧伊朗,科技、財力及綜合國力與朝鮮相比,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可是,德黑蘭在研制核武器的過程中,卻一路趔趄走來,梗阻尤多。瞻望前景,橫亙在前邊的是懸崖峭壁,深不可測,尤其艱險。

檢視德黑蘭在應對外部強大的壓力時的心路歷程,似乎是“一根筋”的思考方式。乍一看,硬姿態確是到位了,軟功夫不但沒有到家,簡直就是沒有。

伊斯蘭宗教勢力在伊朗國內盛極一時,政府權威不足,連民選總統的執政權力都要受到最高宗教領袖的質疑和掣肘;伊朗武裝力量則是二元結構,軍隊和革命衛隊各行其是,互相牽制。上述情況僅犖犖大端,伊朗國內情況之復雜不止於此。

據此觀之,德黑蘭在應對危機時,缺乏前瞻性和靈活性,只能順著慣性,沿著既定道路滑下去。看來,伊核問題的最終結局恐怕不樂觀。

作者為史丹福大學國際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