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5年1月17日星期六

江麗芬: 說不出對未來的感覺



這一個星期絕對是屬於行政長官梁振英的。 

當中,重頭戲自然是周三他宣讀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這是政府一年一度向市民宣布新政的機會,也是向公眾說明政府未來的管治方向;翌日,特首通常也會到立法會回答議員的質詢或提問,也會到電台接受訪問,讓他有更多機會向外說過明其施政理念,讓外界有更充分的了解。

這是經歷去年共七十九天佔領運動後,梁振英發表《施政報告》的時刻,公眾會留意究竟特首如何總結佔領運動的經驗,從而找出辦法修補因佔領運動而出現的社會撕裂。 

雖然特首確實藉此機會在《施政報告》引言中談及現時的社會問題,可惜在那十二段文字當中,特首縱使肯定年輕人關心政制發展,卻沒有見到他嘗試藉此機會修補社會裂痕,重新凝聚社會的共識,一起向前;相反,大家見到的,只是特首藉機批評香港大學一份學生刊物《學苑》。 

港大的人都知道,有六十三年歷史的《學苑》總偶有特立獨行之作,不論同意與否,從來對其文章都不會大驚小怪,喜歡的便拿來一看,甚或討論,不喜歡的大可不理;只是身為政府首長的梁振英,卻藉《施政報告》之機,拿一本學生雜誌開刀,又要社會警惕,又煞有介事般呼籲社會勸阻學生,這般言行實在令人詫異;何況《學苑》素以文字探討問題,從沒以刀槍搞什麼「港獨」。 

特首隨後解說,他是有言論自由的,這樣做是希望藉此引發社會討論;也有建制派中人解說,特首此舉是要把港獨勢頭,消滅於萌芽狀態。可是,發表《施政報告》不是特首個人茶餘飯後的私人閒談,他是運用公權力、利用公共資源來發話,其一舉一動均有政治含義,並非簡單說句「我也有言論自由」,便可想說什麼便說什麼。此中道理很簡單,政府內不少人也很明白。據說政府內部討論時也曾有人提出反對意見,只是意見不獲接納,何況這是特首的《施政報告》,若他一意孤行,也就無可奈何。 

其實,《施政報告》引言抨擊《學苑》的做法,也十足特首的一貫行事作風,就是充滿戰鬥格,認為他人有「問題」便會直斥其非。也有政府中人解說,對於那些反對政府的人,包括參與佔領運動或泛民主派,無論如何也難以爭取他們支持政府,因此政府現在爭取的對象,主要是那些政治立場處於中間的人。 

既然如此,無怪特首要在《施政報告》向區區一份學生報大動肝火;循此思路觀之,也明白特首為何在周四的答問大會上,採取與泛民議員針鋒相對的策略,以不再容忍對方的態度「回敬」泛民,甚至主動採取攻擊。 

在周一及周二,特首也先後公然「借用」黑客取得的網絡資訊為證,批評佔中三子背後有外部勢力支持,也充分顯示他的戰鬥格局。
 
特首可能認為這是在紛亂的政治環境中,無懼批評,反駁反對者之言是「迎難而上」應有的態度;政府部分人或許更認為,爭取反對者的支持,猶如緣木求魚,是不可能之事。然而,當政府選擇向反對者開火、不再爭取他們支持的時候,那正代表政府打算放棄他們。

可是,政府要放棄的,並非個別極端意見的人,而是差不多整個議會內的泛民主派、曾經參與佔領運動的人。政府既沒打算跟泛民溝通,甚至打算採取抗衡和互鬥,但這樣下去,對政府的管治和香港整體利益,絕對不會是好事。 

畢竟泛民主派佔議會超過三分之一的議席,不少政府政策也須他們通過。正如曾出任行政會議成員及立法會議員的夏佳理所言,雙方雖各自有其理由,但「你玩我、我玩你」,最終「被玩」的只有香港市民;何況泛民並非代表個人,其背後有一定的選民支持。 

特首多次公開批評佔領運動有外部勢力干預,卻未見有何具體證據,只顯得政府已忘掉佔領運動的爆發,至少有逾十萬人參與,其出現正正反映社會對政府和香港現況的不滿,這絕不可能單單因為外部勢力煽動而出現的。 

同樣,在公開抨擊《學苑》論「港獨」一事,政府未知有意還是無意,偏偏沒有提到有關文章的主要調子,是要爭取香港有更大的自主權,以此爭取香港政制更民主,與捍衞香港故有的自由。這是因為包括莘莘學子在內不少香港人愈來愈感受到,香港這一制在講求融合的今天已日漸失去色彩,不少人都想尋找一個出口。 

可惜,過去一個星期,卻再次讓大家看到政府既無意了解不少市民的擔憂,也無計劃與不同意見的人溝通,也不打算修補社會撕裂的關係。這樣的境況,只令人對香港的未來感到更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