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2月20日星期三

林行止: 經濟久頹通脹溫和 安倍訪美黷武擴軍




一、昨天本報「國際金融」版頭條新聞的題目〈G二十開綠燈同意日本寬鬆措施〉,再看一月二十三日本報頭版頭條以〈日無限量寬 貨幣戰加劇〉,內容不必細讀,一場貨幣貶值潮(戰)已隱現眼前,而立竿見影的效果已眾所周知,那便是「圓低股高」。

二十國財長不反對(沒有直接批評)日本以「激進貨幣措施壓跌日圓」,表面理由的官樣文章,無須引述,然而二十國財長達致這種決定的背景,卻有一寫之必要。這次財長會議絕非對日本特別寬容,而是自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還三十多年,日本為了與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和衷共濟」,讓日圓匯價持續向上攀升,有利這些國家出口進而使她們的經濟仍能緩慢向前,等於日本「犧牲」自己的利益,「完成大我」。試想,在七十年代末,一美元可兌二百八十日圓,多種日貨在「圓低」環境下「壟斷」世界市場,令日本經濟騰飛,但其貿易對手莫不叫苦連天。到了一九八五年九月,當時世界五大經濟體系(美英德法日)首腦在紐約廣場酒店開會,簽訂「廣場協議」(Plaza Accord),西方四國軟硬兼施,成功迫使日本同意採取扭轉匯價策略,從「圓低」變為「圓高」,自此日匯逐日上升……。長話短說,去年全年,一美元隻換得不足八十日圓,安倍晉三以振興日本經濟為競選綱領,而主要手段為令「圓高」重返「圓低」軌跡,以利促進出口。

日本再次匯價轉向是有其道理的,而「道理」在去年日本外貿錄得三十多年來首次「見紅」—貿易赤字。和美國自從七十年代中期起年年出現貿易逆差相反,日本年年有貿易盈餘﹔去年的「見紅」,等於為日本外貿敲響警鐘,當政者不得不重新厘訂匯價政策。有此前因後果,西方國家不論是否同情日本的經濟困局,都不好意思要日本繼續「圓高」了。在這種情形下,才有在本身經濟麻煩未了之際,「放日本一馬」的議決。不過,各國為求自保(政客為了向選民交代),看來亦會行「各自貶值」之策,那意味早已悄悄「開火」的匯價戰將趨熾熱。然而,不是所有國家都可以大貶幣值而「不傷身」,以貶值意味通脹(進口引發?)加劇,受薪者退休者必群情激蕩、走上街頭抗議,造成社會不安,因此不能無限度貶值。在這方面,日本似有較大貶值空間,以走出通縮而達通脹,以人民消費模式短期內不會大變,因此通脹率不會太高(一月二十三日本報料日本難達百分之二通脹目標),當然,由於能源及糧食等必需品全靠進口,日本通脹對民眾有很大壓力,但日人過慣苦日子,民眾極少因為經濟議題反對政府……,這種政經環境,其他民主國家都缺乏。換句話說,匯價貶值雖是日本刺激出口的手段,卻不是國國能任意為之的。

二、安倍晉三試圖振興日本經濟,當然不是單憑「圓低」(事實上,不少外匯專家認為從八十日圓左右跌至九十四日圓水平兌一美元,已「差不多」,起碼要停一停了),自民黨是有整套計劃的。統計數字顯示,日本家庭的財富總值達十七萬億美元(以八十日圓兌一美元計),其中百分之五十五點六為現金,百分之二十八點二為壽險(保單),安倍的計劃在讓這筆「世界最龐大的現金存款」滲進經濟體系,藉之復蘇經濟、活潑股市。

安倍計劃中,筆者以為較易生效的一項是創立「免稅個人存款戶口」。迄今為止,一個配偶(夫或妻)留給下代的免稅「禮物」最高隻約為一萬三千美元﹔而任何投資損失不能扣稅(不能在日後的盈利中扣除)﹔新政策放寬了這些限制,意味「前輩」可以不必考慮稅務問題留下沒有上限的財產給「後輩」。當局希望這項「新政」會鼓勵祖父輩把財產成立基金留給子孫,有利誘導民間資金流入股市和債市。由於真正藏富於民,這項措施一旦立法貫徹,對市場將有重大積極影響。值得注意的還有,安倍的副相麻生太郎身兼四職,副相之外,尚兼財政部長(大藏相)、金融服務部長(Minister of State for Financial Services)、克服通縮及對付圓高部長(Minister in Charge of Overcoming Deflation and Countering Yen Appreciation),把「對付圓高」寫在職務上,說明自民黨政府壓低日圓匯價的決心。在日本歷史上,內閣部長身兼四職,除了戰時,似乎前所未見。非常明顯,把四項相關重要職務集於一身,目的在更快捷有效地落實各項國會通過的政策。

自從去年底安倍晉三投入角逐首相大選開始,筆者便指出他若當選,「圓低股高」之局便成﹔在現水平,日圓匯價當然可能再挫,但已跌了約百分之十五,再降的速度必然減慢。日股又如何?其可以看好的理由不變,惟本月初(二日?)日本經濟財政大臣甘利明說「政府希望三月底日經指數企於一萬三千點水平」,其時日經指數約一萬一千三百點,日來反反復覆,昨天收一萬一千四百點,可說「原地踏步」……。筆者對官員向股市「出口術」甚且行政干預股市的成效,向來存疑,但對其有左右短期股市走勢之力,則不敢掉以輕心。筆者的看法是,甘利明一定相信「趕資金入市」的策略會收宏效,才出此言﹔但實情是否如此,誰亦說不准(股市並無一定有利可圖這回事)。不過,在當前的情勢下,量力而為Short YenLong Nikki,應是不錯的投資取向。

三、後天(二十二日)日相啟程訪美,此行表面的重要議程是「北韓核試」,但相信如何對付中國,才是日、美最關切的問題。迄今為止,中、日在釣魚島尖閣列島的較量,令筆者想起《三國演義》第五十九回〈許褚裸衣鬥馬超 曹操抹書間韓遂〉,對許褚(曹營「壯士」)和馬超(劉營「虎將」)兩雄第一天戰場對峙,各有顧忌和疑慮,遲遲不敢動手,有非常生動深刻的描述,「小時候」迷讀和現在翻閱時均非常「肉緊」,但兩位主角就是不肯「先下手為強」,人人似欲「後發制人」,遂打不起來……。那情形,便如中、日一樣,「叫陣」聲嘶力竭,但動口未敢動手!

美國就「日美安保條約」的有效性,已一再對日本作出肯定,那等於說日本一旦與中國動武,美國「責無旁貸」,必會出手相助(若擦槍走火的小沖突,則會作調停人從中混水摸魚)﹔日本既獲美國公開保証,還有什麼可擔憂。那麼,安倍訪美又是為了什麼?筆者的看法是,安倍的主要目的在購買武器,理由有二。甲、日本已啟動修憲程序,把防御性國防提升至攻擊型國防,因此有必要添購攻擊性武備,而「益美國」是必然的。乙、日本這種舉措符合美國利益。大家應清楚記得,美前防長蓋茨卸任前在歐盟發表演講,指歐盟為防范俄羅斯來犯,多次要求美國強化北約兵力,但她們的軍事開支佔總預算比例則逐年下降,把本應為國防所用的資金,撥作福利用途,蓋茨為此大表不滿﹔不久後,前國務卿克林頓夫人在澳洲亦發表過類似談話—澳洲答應讓美國駐軍,但本身則削國防開支,等於視美國為「保安」,克林頓夫人因此「面斥不雅」,「批評」澳洲不負責任……。

日本和美國的關系(「勾結」)特別密切,在與中國交惡、決意修憲後,便增加軍費並向美國(英法軍火商料亦可分杯羹)購買先進軍備……。美國「重工業企業」成為日本更新武裝的最大受益者,不言而喻。「軍事—工業復合體」在華盛頓有非凡影響力,有關日本的一切,在國會山莊到反對的機會相應下降。

在一切部署妥當之後,「許褚和馬超」會否大打一場?理性分析得出否定答案﹔但戰事的啟動,多是非理性行為肇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