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2月22日星期五

J. Hung: 淺談「維穩」




人們經常談及內地政府又花了多少錢來「維穩」,但事實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花在維穩上的精神,絕對不少。我們唸書,希望自己能維持一份穩定的收入,之後便可穩定地維持一段婚姻;一切一切,都是為了穩定。故此,我們一般認為「穩定」是正面的、美好的;我們什少反思「穩定」的另一面。

「穩」,為何需要不斷致力去「維」呢?我個人的理解是,這種「穩」的狀態,實際上本不穩定,故此才有「維穩」一說。這可聯上不少當代社會轉變,如經濟結構,由第二產業轉至第三產業,一份終身穩定的工作幾乎完全消失,兼職、臨時工、合約等,正正就是「維穩」的源頭;原先「穩」的東西,在今時今日變得極之不穩。而且我們所維的「穩」的層次亦有所下降;我們由「穩定地儲錢,穩定地供樓」變成「穩定地接新job,穩定地租樓」。這種不安全感,令我們對踏入職埸由發展事業(career),變成不停地找新工作(job)。因為收入愈來愈不穩定,故此,我們要致力維持穩定收入,進行所謂的「自我增值」。(小弟不太接受這個詞,原因是它把人「物化」,人可不是一張八達通信用卡)

對於星斗市民而言,穩,的確愈來愈難維,但對既得利益者而言,大眾的不穩,正正是小眾的愈來愈穩。員工的收入愈來愈不穩,高層便能源源不絕地得到賣命的員工,當然,亦能穩定地把工資維持在低水平。當小市民生活不穩,圍繞權力核心的人仕便只需下放資源,而無需下放權力,因為每當有人作此要求,大部份人都會傾向以「未有麵包,點攪民主」作理由把爭取的人建構成異端。

但隨著資訊流通,以及危機的出現,既得利益者一向穩定的既得利益亦變得不穩。例如金融海嘯後所帶來的衝擊,以及一系列如「華爾街金融大鱷」等電影及紀錄片的播放,把投行包裝有毒資產轉售圖利的事實曝光後,一眾banker 穩定的分紅,都要仰仗各國政要果斷地開動印鈔機才能得以維持(當然政客們亦穩定地維持了票源和政治獻金)。內地的「維穩費」亦是因為有關政制的資訊日漸普及,才需要大灑金錢以維持既有獨裁。

這種由下而上的「維穩風」,實則為既得利益者提供了拒絕社會轉變,維持既得利益的工具,因為當大部份人都在日常生活傾向「維穩」,亦認為政商界要員「維穩」無可厚非。而古代的宗教及現代的教育均扮演著灌輸「你們要維穩」此一訊息的角色。但大部份人均會問一句「係咁又點?唔穩點生存?」。的確,穩定是人生存的基礎,但當現時的「穩定」是存有極大問題時,「維穩」無疑是一條死胡同。正如你的身體亦不會任由細菌持續穩定地入侵,而你自己亦不會任由體溫持續穩定地升高。
 

近年香港的「穩」,亦是如此。為了穩定積極不干預政策,任由樓價上升。施政報告連年遭人批評,亦由於每年所寫的,都是穩定現時壟斷經濟的產業,而維穩的手段自然是每年只空談新產業而欠實際措施,以維持該些行業中的巨頭不可憾動的社會影響力(亦可能包括特首本人的選票來源)。強積金持續穩定地剝削打工仔的勞動成果,當局則繼續穩定地不檢討及不考慮其他退休保障形式。當港鐵持續穩定地牟取暴利,當局則繼續穩定地提供土地使其暴利穩步上揚。當政府一再制訂向利益集團傾斜的政策,卻繼續有人致力維持現時「多數服從少數」的選舉制度。若然有人繼續盲目地「維」這些「穩」,根本與任由自身繼續發高燒無異。

當現有的「穩」開始呈現不穩,是因為這些「穩」已不合時宜,應該要做的是作合適的改變;變,實則是最佳的維穩法門。當新產業確實開始發展,便沒有人再多作要求,當普選得以落實,自然無人上街。關鍵是在於為政者有沒有胸襟去維社會的穩,而非自身的穩。這或許就是「穩中求變」遭改成「穩中行騙」的根本原因吧;因為現時的「維穩」就是「不求變」,那這四個字自身就已是一個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