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5月8日星期二

古德明: 中華正聲 - 親子樂




臺北科學博物館有一個氣墊遊樂場,供父母帶孩子去玩,遊樂場名稱是:小淘氣親子樂園。這「親子樂」一詞,很有現代漢語特色。

中國人向來有「天倫樂」:「天倫」即父子、兄弟等天公定下的倫次關係。《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安驥和父親久別重逢,「說一番無限離情,敍一番天倫樂事」。但「天倫樂」現在變成「親子樂」了。

中文的「親子」,指親生兒子。《淮南子》卷十說,父親不愛護不造福兒子,親生兒子都會背叛:「弗愛弗利,親子叛父。」而生父、生母當然就是「親父」、「親母」,例如《淮南子》卷十說「親父慈母」愛子女不求回報,卷十一說「親母為其子治扢秃(醫治頭瘡)」等。胞兄、胞弟則叫「親兄」、「親弟」。上述詞語,結構相同,都是以「親」作形容詞。

現代漢語卻不然,以「親子」作「父母親和子女」的縮畧,即英文所謂parent-child,例如a parent-child reading scheme(父母兒女共讀計劃)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父母兒女溝通)等。這個「親子」,據說原是日本先從英文硬譯過來的,臺灣朝野嚮慕日本,於是向日本學舌,處處都有甚麼「親子」組織;香港、大陸尤而效之,「親子」一詞就風靡全國。

根據這個「親子」構詞法,《金瓶梅》第十一回潘金蓮說「我當初擺死(擺布害死)親夫」,即不止害死丈夫武大郎,還害死了自己父母;《漢書》卷五十二韓安國說「雖有親兄,安知不為狼」,即要提防的不止胞兄,還要提防雙親。總之,根據現代漢語文法,你不可能讀得懂中文。

香港教育統籌局二零零五年發表《家長工作時間與親子關係調查》報告,那個「親」字,當然是指「家長」,但家長一定是父母親,一定和孩子有親屬關係嗎?改為中文,那報告應叫「家長工作時間與家長孩子關係調查」:多用了兩個字,但文法文意就無懈可擊。

大陸北方網「親子頻道」有所謂「睡前七分鐘親子閱讀」。假如改為「樂天倫頻道」以及「睡前七分鐘與孩子共讀」,那就是中文,但崇東洋又崇西洋的現代漢語人一定不滿意。

現代漢語人很有趣。他們一面慷慨激昂,說反對日本侵佔中國釣魚臺,一面卻爭購日本軍曹漫畫、T恤等等,更以甚麼「人氣」、「物語」等日本詞語取代中文的「號召力」和「故事」,還沾沾自喜,引以為榮。中國人口佔全球四分之一,中文卻日益沒落,那裡是沒有道理的。


作者專研中英文,以寫作、翻譯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