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阿里巴巴是中國最矚目的企業大概沒有多少人會反對。它既是國內最大電子商貿集團,又成功衝出國外,儼然是新經濟的代表。不過,近一個多星期,這家電子商貿巨無霸接連傳出壞消息,剛公布的去年第四季業績就比市場預期差,純利按年下跌百分之二十八,是兩年來首次滑落,並令股價在美國一度急跌百分之十一,市值蒸發超過三百億美元。
更「惹火」的是,阿里巴巴居然跟負責打擊假貨的政府部門展開連場激烈的隔空罵戰。
阿里巴巴公開批評工商總局有關淘寶網上假貨眾多的調查方法不科學不嚴謹,對淘寶及阿里巴巴不公道,又點名指負責的官員「吹黑哨」;且表明會正式投訴這名官員。工商總局也毫不客氣地反擊,除了繼續指摘淘寶網假貨充斥,正牌貨品不足四成外,還揚出一份從未公開的閉門會議紀錄,指早在去年七月阿里巴巴未上市前,工商部門官員已指其在打假貨工作上存在不少問題,包括高層主管態度不夠積極,沒有守好底線,而且態度傲慢。
由於罵戰引起中外關注,雙方最高層昨天進行會面,暫時平息了分歧,但爭論引發的連串問題仍然很值得各方、包括中國政府及阿里巴巴深思。
首先是公權力問題。中國要建立健全的市場機制,須有一套清晰、公平的遊戲規則讓所有人遵守,當中如何運用公權力執行規則,市場參與者是否接受及尊重執法者的公權力是個關鍵。假若負責執行規則的官員不按本子辦事,或在執法時滲入私人恩怨與情緒,規則便會扭曲,甚至變為特別針對某些企業,整體市場運作便難言公平。另一方面,假若企業憑藉其優越市場地位及實力,肆意攻擊執法部門及官員,變相施壓的話,同樣有可能令法規及執法部門向這些企業傾斜,產生不公平情況。可惜,今次爭論中,不管政府部門或阿里巴巴都有意無意間敗損公權力,對確當程序(due process)沒有足夠重視,反而一再意氣用事,把爭議變成私怨,又遲遲不透過正常渠道及方法處理紛爭,官商都一副「無規無矩」的嘴臉。
以假貨問題為例,阿里巴巴若對監管部門的調查方法有異議,應該具體提出有何漏洞,要求政府改善,並致力聯同業界、政府、學者,打造合理的調查方法,而不是針對個別官員。至於監管部門面對批評時,也應當清楚解釋調查的基礎、取樣及判斷假貨標準,令受批評的企業心服口服之餘,並通過提升透明度令市場看到執法的公平公正。
另一個令人不安的問題是,內地監管當局跟企業之間的關係是否恰當,有沒有出現角色或利益衝突。據悉,阿里巴巴的假貨問題早在去年七月已備受關注,然而為免影響該公司在美國上市,工商總局以閉門會議方式處理,會議紀錄也不公開。其實,內地假貨多基本上不是什麼新聞,淘寶網等滲有假貨不是什麼秘密,不一定會影響阿里巴巴赴美掛牌;但有假貨是一回事,受政府部門批評調查卻是另一回事,此為投資者值得重視的資訊,工商總局倘為了玉成阿里巴巴上市而隱瞞有關訊息,難免有漠視上市規則及投資者利益之嫌。
若是官府有心為阿里巴巴上市護航,對它特殊優待,那便很難洗脫官商勾結的印象。假若是無心之失,那工商總局在監管及公開披露方面的政策顯然存在紕漏,有必要全面檢討。
隨着中國進一步融入環球經濟體系,更多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必須跟國際市場規範及規則接軌,意味企業及監管機構都要尊重及遵守法規、透明度及確當程序。
退一步來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後強調依法治國,要求政府、企業、民眾依法辦事,可在今次工商總局跟阿里巴巴的罵戰中,仍露出不夠文明的裏子,雙方都擺脫不了濫用本身權力及影響力的習性。假如連阿里巴巴這個算是登樣的先行者也未能跟得上國際規範,中國企業要在世界舞台爭雄,還有待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