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5年1月20日星期二

黎則奮: 點批學苑豈是無的放矢



七十年代初,梁振英沒能考進香港大學,只能在理工學院修讀測量專科,但以其雖取得測量師專業資格 又從事產業測量工作多年,竟然對自己的山頂大宅是否僭建亦自言無所認識,其專業知識以至智力水平若何,實不無疑問。因此,梁振英不認識和不明白香港最高學 府的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傳統,以至反映港大學生思維和意識形態傾向的港大學生會官方刊物《學苑》的歷史,絕不出奇。

不過,身為中央政策組 全職顧問,又曾出任《學苑》總編輯並在出任公職前私下向友儕讚譽梁振英是他「三十年來見到最傑出的政治家」的王卓祺,在公在私,都有責任和義務向主子進 言,在《施政報告》煞有介事點名抨擊《學苑》所謂鼓吹港獨的言論,不但過分其詞,有干預大學學術和言論自由之嫌。

建制派的辯護士以「特首 個人亦有言論自由」為梁振英開脫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他是全港擁有最高權力的人,《施政報告》的發言不是個人意見的申述,而是代表政府未來一年的施政取向。 無論贊成或反對梁振英聲討港獨的人,都應該質詢特區政府未來的政治工作重點,有什麼具體政策和措施制止港獨言行在社會上散播。因此,林行止推論「憑一些膚 淺的言文解讀,把『港獨』與本土意識抬頭掛鈎的人,其真正目的無非希望藉此引起北京『高度關注』,進而可以多方面箝制香港,比如為防範事態惡化,當局在必 要時宣布香港進入緊急狀態,連解放軍於是可以名正言順地開進市區」,質疑梁振英這番言論背後的政治目的,完全是合乎邏輯的推斷。

王卓祺引用熊彼得的說法,嘲諷林行止一「進入政治領域」,便「跌至一個較低的智力水平」、「立刻在本身真正利益範圍變得幼稚」,因而與《學苑》一眾黃毛小 子一樣,「少不更事」。可是,一談「少不更事」,卻令我憶起當年與王卓祺一起出任《學苑》編輯的歲月,那個所謂「火紅的年代」,意識形態的紛爭和異端,較 諸今天《學苑》新一輩鼓吹的「香港民族論」和「港人命運自主」,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身為過來人,如今走入建制「老而不惑」的王卓祺,若覺得自己當年亦是 「少不更事」,就更應該把自己的經歷向梁振英如實反映,以免識見不足的主子一進入政治領域,便跌至一個較低的智力水平,變得幼稚,惹人訕笑。

1974 年以前的《學苑》,名義上是港大學生會的官方刊物,由幹事會的出版秘書代表向評議會負責,卻從來都是編輯自主,言論獨立,連學生會也不得干預。早在陳婉 瑩、劉迺強、馮可強的年代,已經發生過《學苑》與學生會立場對立的風波,但基於言論自由的信念,《學苑》編輯自主的傳統一直沒有改變,內容由《學苑》編輯 制訂,接班人也是內部決定,反映的只是一小撮思想走在前面的活躍分子的想法和取向,不一定代表大多數同學。

1973年應當時副總編輯程 翔之邀加入《學苑》,總編輯一位已由陳文鴻交棒至內定的崔綺雲,我與梁兆基(並非大家熟悉的那位經濟師)則分任副總編輯。其時保釣運動已經轉向沉寂,但學 運餘波未了,學聯及大專學生會幹事大多兼任社運分子,為民請命,積極介入不少社會紛爭如盲人事件、隧道工人罷工等,與在土共統戰下全力推動「認識中國」的 學生活躍分子在實踐和意識形態上開始出現分歧,反映在《學苑》的內容上,還未成形的「社會派」和「國粹派」文章陸續湧現,針鋒相對。

1973 年年底崔綺雲卸任《學苑》總編輯一職,準備競選學生會主席,內定「國粹派」的梁兆基接任總編輯。當時為了豐富《學苑》的內容,增加對廣大同學的吸引力,抵 銷大多數同學對《學苑》過於政治化的批評,我策劃了一輯深入報道各大宿舍就學生會競選而主辦的「鋤會」,殊不知卻觸犯禁忌,惹起軒然大波。一直對《學苑》 政治化深惡痛絕的主流學生乘機發難,大興問罪之師,衝上學生會大樓火燒《學苑》抗議,結果促成民選編委會三名主責編輯,終結《學苑》創刊以來自把自為的編 輯自主傳統。
王卓祺與我及其後被「國粹派」成功統戰的潘國雄組成唯一的候選編委會參選,順利選出,但一年後《學苑》因「四報聯刊」事件遭受已經壟斷學生會的「國粹派」 召開緊急評議會清算圍剿,通宵達旦。我們是少數派,在四十多人的評議會內(主席為現任問責高官張炳良),同情者只有六、七人左右,絕對是孤軍作戰,還要面 對由「國粹派」組織到現場叫陣和發言的數以百計同學的詰問。如今官威十足、言文之間殺氣騰騰的王卓祺當年性格並不堅強,在以寡敵眾的情況下,方寸大亂,大 失所措,表決時一度投錯票而惹來訕笑,那種備受屈辱和文革式批鬥的難堪情況,相信他不會輕易忘記。

更重要的是,我們心知肚明,表面上是 「國粹派」學生策動的批鬥,其實是土共幕後指揮的政治鬥爭。當年港大每逢學生會或《學苑》競選,競選總部都設在附近的左派漢華中學;負責統戰青年學生的是 如今身為《大公報》主筆之一的葉中敏(筆名關昭),而新華社社長毛鈞年則主責統戰文教界和大專師生。

鑑古知今,現時港共治港,執掌大權, 梁振英在《施政報告》開宗明義點名批判《學苑》,顯然並非所謂「愛之深、責之切」的評論,更非「是其是、非其非」的警惕,而是別有用心的政治行徑。社會存 在決定社會意識,換了位置、屁股指揮腦袋的王卓祺,又豈能以「少不更事」的說法為主子護短,自欺欺人?

點批《學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