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2月11日星期一

明報社評: 奶粉供應涉公帑資助 綑綁銷售政府應插手




奶粉荒事件中,藥房代表指控有奶粉商綑綁式銷售,致令部分奶粉貨源短缺。藥房的指控十分嚴重,若屬實則是反競爭行為,嚴重損害公眾利益。政府推出辣招以來奶粉荒已見紓緩,但難保水貨客重整旗鼓後不會再次出現混亂,如今政府既已動用公帑設熱線變相協助奶粉商賺錢,政府就有充分理由介入調查,逼令奶粉商詳細交代有否綑綁式銷售。曾經藉機牟取暴利的奶粉供應商也應改弦易轍,否則只會招來政府、消委會及立法會更強力的應對措施。

市場份額愈大  社會責任愈大

早前水貨客肆虐令市面出現奶粉荒,政府在群情洶湧下終於出招打擊,包括設立政府訂購熱線助家長訂奶粉、加強打擊水貨客,稍後亦會修訂《進出口條例》規定每人最多帶兩罐奶粉出境,奶粉荒總算暫時紓緩。香港崇尚自由經濟,政府不應介入個別產業的銷售與營運,但奶粉市場過去一段時間出現的亂象,已嚴重影響社會民生,政府的強力介入有其道理。

首先,是市場懷疑出現壟斷與反競爭行為。

奶粉荒向來存有一個疑團﹕若自由市場運作暢順,貨源又真的如供應商聲稱般充足,供應商為求多做生意定會確保供應到位,按理藥房沒可能缺貨,到底缺貨的原因何在?港九藥房總商會理事長劉愛國早前為此提供了一個甚為有力的解說。

奶粉其實按嬰幼兒的不同年齡階段分為14號,銷售量各有不同,部分「大仔奶粉」銷售情較遜。劉愛國「爆料」稱,部分供應商每周只向小型藥房供貨一次,但每次均要求「綑綁式訂購」各階段奶粉,「藥房要買晒14號奶粉,但有時實際只缺13號」。他指上述要求已持續近半年,部分藥房擔心囤積銷量低的奶粉而不敢入貨,結果好銷量的奶粉出現短缺。他更向記者公開展示剛收到的9箱(共108罐)奶粉,除了1號及3號奶粉,另外各有兩箱2號和4號奶粉,並指是供應商要求他「孖住」訂購。

雖然此說法只是一家之言,未能證實真偽,但這說法能解釋市場為何出現如斯亂象,解開了部分疑團,而更重要的是,內裏涉及的「綑綁式訂購」是極嚴重的反競爭行為。消委會解釋,若綑綁銷售的品牌佔市場優勢,會令其他競爭者難以加入市場,令市場空間縮窄,最終有可能間接令消費者選擇減少。消委會警告,競爭法日後生效,若綑綁式銷售涉及龐大市場權勢或優勢,競委會可調查涉及濫用市場權勢而反競爭的行為。由此可見,政府介入調查實屬天經地義。

其次,產品已屬某程度的必需品,無法輕易替代。

雖然不少醫護專家指出所有奶粉牌子性質類近,呼籲家長轉用貨源沒有短缺的牌子,但現實是不少家長反映,轉用其他牌子後嬰兒並不適應,部分甚至出現輕微腹瀉。由此可見,部分缺貨的奶粉在家長眼中已屬必需品,因此所佔市場份額愈大,商家的社會責任亦愈大,若因為供應商的不良銷售手法令家長無法購得奶粉,供應商自然責無旁貸,政府也不可能袖手旁觀。

更重要的是,奶粉供應現已牽涉公帑資助。

為應付奶粉荒,政府動用了大批高層官員連日制訂應急方案,局長一字排開召開記者會,並決定推出政府訂購熱線,協助家長訂購奶粉,引起不少人批評電話熱線猶如以公帑協助奶粉供應商賺錢。

市場一日出現奶粉荒  政府一日絕不能手軟

在非常時期政府動用非常手段,無可厚非,但既然政府決定動用公帑協助訂購奶粉,公帑就必須用得其所,要為公眾利益而非私人企業服務。政府有責任要求供應商以誠實的手法營運,並藉此機會逼令供應商坦白交代運作模式,交代有否綑綁式銷售。雖然競爭法目前仍未正式生效,但不代表政府無計可施,若供應商拒絕合作,政府應聯同消委會、立法會等共同施壓,保障市民的權益不受損害。

日後若市場回復健康,政府大可逐步退出市場,減少干預;但市場一日出現奶粉荒,政府一日都絕不能手軟,要保障香港嬰兒的「飲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