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1月1日星期二

林博文: 新聞周刊 紙能回味




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周六)收到封面寫著「最後一期印刷版」的《新聞周刊》(Newsweek)。一九三三年二月創刊的時事周刊,至此壽終正寢,撐不到八十歲。一月中旬開始,《新聞周刊》將只出網路版,在電子媒體蓬勃發展的年代,文字媒體又弱一個。《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已在二○一○年停刊;《大西洋月刊》亦已取消《月刊》稱號,變成《大西洋》,兩個月出一期;《新共和》搖搖欲墜,幸賴和馬克.朱克柏格哈佛同學兼室友、一起發明「臉書」的二十九歲同性戀克利士.休斯(Chris Hughes),從朱克柏格那裡分到六億美元後,拿出數千萬美元買下《新共和》,而使這本已有九十八年歷史的雜誌存活下來。

每逢一個「新發明」時代的出現,就會有老東西消失。以精彩圖片在二戰時代大出鋒頭的《生活》畫報,在電視(尤其是彩色電視)來臨後,即難以生存,而不得不停擺,這是出版家亨利.魯斯所創辦的三大刊物(時代、生活、財星)第一個陣亡的雜誌。《時代》周刊比《新聞周刊》早十年(一九二三)創刊,在發行、廣告、人力、預算、封面設計和編排上,《時代》始終贏過《新聞周刊》。在內容上,兩本刊物各擅勝場,《時代》以穩健著稱,《新聞周刊》在突發新聞和獨家報導上,常打敗《時代》。最有名的一個例子是,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中午,《新聞周刊》編輯部已把最新一期的雜誌編妥,編輯都跑到附近的餐廳吃中飯、喝馬丁尼,突然聽到英文不太好的服務生告訴他們:「聽說甘迺迪總統被射殺,不過,好像只是手被打中。」很快地,這群編輯聽到了更權威的消息說,甘迺迪的腦袋中槍,他們沒要帳單,就把一疊鈔票放在桌上,衝回編輯部,立刻分工,聯絡駐外特派員,特別是達拉斯的同事。

《新聞周刊》編輯、記者和主筆從十一月二十二日(周五)下午二時多開始爭分奪秒地工作,直至周日清晨三時編完二十五頁甘迺迪遇刺特刊,《時代》只出了十三頁。《時代》的首席記者狄克.庫魯曼(Dick Clurman)對《新聞周刊》總編輯歐斯本.伊利奧特(Osborn Elliott)坦承:「我們搞砸了!」《時代》「搞砸」的原因是自大和自滿。《華盛頓郵報》老板菲律普.葛蘭姆(Philip Graham)於一九六一年以一千五百萬美元購入《新聞周刊》後,即戮力整頓和強化雜誌,葛蘭姆在一九六三年對《新聞周刊》的海外特派員發表談話,其中提到新聞是「歷史的初步粗稿」(a first rough draft of a history),這句話經常被人引用,已成為新聞史上的一句名言。患有嚴重躁鬱症的葛蘭姆,於一九六三年在家裡舉槍自殺,過去幾十年一直受到丈夫言語暴力的妻子凱莎琳,只得親自出馬支撐大局,主持《華盛頓郵報》和《新聞周刊》。一開始有點慌亂,後來漸入佳境,成為一個成功的女報人。

《新聞周刊》在銷路上始終遠遠落後《時代》,前者停刊前的每期發行量約一百五十萬本,後者則有三百多萬本。《時代》早創刊十年,使該刊永遠居於時事刊物的龍頭老大,睥睨群雄,加上資源龐大雄厚,其他雜誌很難匹敵。其實,近二十年來,《新聞周刊》寫手如雲,絕不輸給《時代》,做過總編輯的強.米契姆(Jon Meacham)和寫過最多封面故事的前副總編輯伊凡.湯瑪斯(Evan Thomas)都是一流的傳記作家,而首先挖到柯林頓和莫妮卡.魯文斯基有染的麥可.伊斯克夫(Michael Isikoff),更是厲害的調查記者。

經營音響器材而致富的九十二歲加州億萬富豪希尼.哈曼(Sidney Harman),二○一○年以一塊美元向華盛頓郵報公司買下《新聞周刊》,但要負責償還數千萬元的債務。哈曼找主編過《浮華世界》和《紐約客》的英裔女強人蒂娜.布朗(Tina Brown)主持《新聞周刊》,但已挽回不了周刊的命運,而哈曼亦在二○一一年辭世。一份優質的刊物就這樣走進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