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1月4日星期五

李怡: 不是社會撕裂,而是道德價值被撕裂




這次元旦遊行,出現倒梁與挺梁的對壘,於是輿論有香港社會撕裂的憂慮。對這問題,首先要釐定社會出現意見對壘是否就等於撕裂,其次倘若是撕裂,也要弄清楚是真撕裂還是假撕裂。

任何社會都有不同利益群體,因而對社會的政治或經濟資源分配有意見分歧,這是社會常態。在民主社會,有定期選舉作文明競爭,有三權分立和言論自由作制衡。競爭趨激烈時也有人認為這是社會的撕裂,比如台灣藍綠的對壘,美國最近在財政懸崖問題上共和民主兩黨的一度爭持不下。最嚴重的撕裂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歐美日本風起雲湧的反建制運動,社會的民主制衡已無法滿足反對派的要求,於是街頭示威抗爭趨激烈。但正如十八世紀美國作家Fisher Ames所說:「君主政體(專權政治)就像一艘航行順利的商船,但有時會有一位胡搞的船長把船駛向礁石堆中令船沉入海底。共和政體(民主政治)猶如一排竹筏,順水漂流,從不下沉。但竹筏上的人,腳總是要濕的。」這種社會撕裂在民主國家如乘竹筏腳濕而已。

在專權政治社會,沒有民主,缺乏制衡,對現狀不滿的人民沒有政治權利,一黨專政的地方人民連示威權都沒有,而香港由於前殖民地留下的人權傳統,還可以示威,但除了遊行示威這個表達自由的權利之外,香港市民的政治權利經15年已逐漸剝落殆盡,用手(選票)似已無法改變現狀,除了用腳就別無他途。

任何社會的真正示威,都是反政府反建制的示威,因為支持政府的利益群體都有向執政集團表達意願並獲接納的渠道,他們中的政治人物即使在選舉中落敗也有其他參政途徑,比如劉江華。世上支持政府的遊行示威只存在於專權政治體制中,比如中國、北韓。香港在回歸後都有過倒董倒曾的示威,但挺董挺曾的示威則從未出現過。這次在梁振英上任後誠信破產的情況下,出現挺梁示威與倒梁對峙,說明「一國」特色的撐政府的運動群眾之政風已吹至香港,另方面也說明市民中利益主導的意識形態有壓倒核心價值主導之勢。

挺梁遊行除了派錢示威被多個媒體抓個正着之外,另主辦者說有800多個社團參加,它們大都是中共以各種利益維繫的團體,800多團體每個動員10人,就達到警方估算的8,000多人了。這是中共以有組織對抗反對力量的無組織的優勝之處。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有或沒有參加遊行的反倒梁人士,他們也認同行騙長官有誠信問題,但認為他剛上台,應給他機會施政,讓他集中精力搞好香港民生、經濟、扶貧、房屋等問題,有建制派大佬說讓梁「將功贖罪」,意思是不否定他有罪,但讓他做事立功。這是挺梁者的主要論述。

網絡上有人鋪了一張在元旦遊行拍到的照片,一個叫做「全港爭取派錢大聯盟」的團體舉起的遊行標語,上寫着:「講大話,無問題;無錢派,大問題」;「不要核心價值,只要實質價值」。筆者認同網友說這是「赤裸裸的反社會道德,反香港價值的宣示」。但實際上,這口號與上述認為行騙長官縱有誠信問題也應給他機會施政,沒有太大差別,只不過這口號更赤裸裸罷了。這類說法和觀念,與派錢示威、派錢投票,以及不問是非的社團動員,都是一脈相承於中共今日奉行的利益導向。這種利益導向的風行,不可避免地使社會步向「上下交征利」。

孟子說:「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倘若一個國家上上下下都在相互追逐利益,那麼這個國家也就非常危險了。儘管在一定意義上,每個人都是利益的動物,但人又不能僅僅逐利,人更是道德的動物。《論語》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孔子的「道」主要講仁義與忠恕。當今社會則主要講守法與公正,道德與操守。

懵董雖懵,貪曾雖貪,但至少有道德底線。今之行騙長官,大話連篇固然沒有底線,而觀其用人也完全是個人利益導向,不是「任人唯共」就是「任人唯梁」。如果因為期待他大派福利,而容忍他繼續擔任行騙長官,只會使香港人利益取之有道的價值系統「危矣」,很快變成如大陸一樣的上下交征利的社會。所危的,不是香港社會出現撕裂,而是香港的道德價值系統被撕裂。
 
吳志森: 梁粉怕站錯隊

民陣發起的遊行,主辦單位說有十三萬人參加,這是一個相當保守的估算。現場所見,遊行人士密密麻麻,歷久不散,根據以往參加遊行的經驗,應不少於二十萬人。即使是民陣所說,遊行人數只有十三萬,泛民政黨和團體的資源和動員能力極其有限,沒有一車車旅遊巴把市民從老遠載到現場,也沒有飲茶灌水事後派錢,都是自動自發拖男帶女、扶老攜幼出席,而且情緒高漲口號一致,「梁振英大話精」、「梁振英下台」此起彼落,這就是香港民情所在:對梁振英的誠信破產,對西環治港的厭惡,對破壞法治的擔憂,對「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日漸萎縮,表示極大憤怒。

遊行未完,官方新華社迫不及待地在黃昏六時左右發稿,三番四次提到遊行人士的訴求,是要梁振英下台。中共官方宣傳機器提及「下台」這個敏感關鍵詞,極其罕有,以往歷次遊行都未曾發生過,當然不是偶然。正如中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向美國人透露的「國家機密」,超過十萬人的遊行,會引起震撼,才受中央關注,新華社首次發出「下台」字眼的稿件,是向港人和梁振英傳達某種訊息。

新華社的「下台」稿在官場和建制陣營議論紛紛,大家都豎起耳朵,聽着有沒有來自北方的新動靜。相隔一天,新華社再發稿,新到的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在遊行前一天會見梁振英,重申胡錦濤的挺梁立場:新一屆政府奮發進取,務實有為,施政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新華社遲來的稿件明顯有救火補鑊成份,企圖對引起的「思想混亂」撥亂反正,無奈時效已過,也覆水難收,建制陣營對梁振英能否繼續做下去,進一步採取觀望態度。

為了平衡倒梁聲浪,以工聯會鄭耀棠為首的建制派,倉卒發起元旦挺梁遊行,主辦者聲稱六萬人參加,當然水份甚高。事後傳媒卧底踢爆,主辦者派錢招攬金毛臨記湊數遊行,拍到在廁格派錢、分贓不勻內訌,爆粗追打記者的場面,證據確鑿,不容抵賴。派錢主腦的背景,與建制陣營的緊密關係,已經浮上水面,誓死不認,還說別人插贓嫁禍,當然是賊喊捉賊。

建制派迫不及待的挺梁遊行,是群眾鬥群眾策略的一部份,但穿崩蝦碌,丟人現眼,效果有限,適得其反。建制陣營出動九牛二虎之力,又旅遊巴又飲茶又派錢,才動員到聲稱的六萬人出席遊行,動員能力並非外界想像般強勁。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參加遊行的梁粉,除了左派龍頭鄭耀棠無法不出席主持大局外,無論是行政會議成員,還是經常拋頭露面見傳媒挺梁的積極分子,稍有份量的都不見蹤影,剩下的都是名不見經傳的「二打六」,反映出所謂梁粉相當惜身外,也顯示現時局勢十分微妙,擔心習總的中央隨時變卦,站錯隊,押錯寶,後悔莫及。低調一點,要急轉軚,都沒有這麼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