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2月13日星期四

杜錦華:電視風雲不再 難堪日子何來




聽過「前世做錯事,今世做電視」嗎?此話形容今天的電視人,最貼切不過——做無綫的天天遭人鬧抄襲和白癡;做亞視更慘,要粉墨登場跳小丑舞;做王維基的香港電視又開張無期,隨時失業,實在令人情何以堪!


當年在電視台工作,眼見的製作人多是一臉傲慢,招招積積,對規矩嗤之以鼻;還記得公司要求員工上班時必須掛出工作證,有人便把工作證扣在鞋帶上。製作人就是 有這種反制度的基因,勇於突破框框。當年的製作部非常獨立,自由到有點放肆,上班「三點不露」,辦公室上午靜過圖書館,下午嘈過街市,吹水、度橋、食飯、 睇電視、嬉戲……,似玩多過工作,這又如何?只要做出好節目,不返工也沒人理你,高手才會多「秘撈」,少返工。

創作空間 極需自由

這 豈不是失控?又不是,製作人自有其一套紀律:「鏡頭長半秒,Cut!對白快一點,Cut!走位錯半步,Cut!」真正做起事來,大家要求精準嚴格。出色的 製作人是向觀眾負責,把老闆指令當耳邊風,大家只在意節目是否得到觀眾認同,只要節目受歡迎,任你打橫行。看似混亂的工作環境,管理人認為不可理喻,然而 這才是培養創作的土壤,曾為香港創造大量優秀的節目,留下多少美好的集體回憶。

做電視想名成利就的話,注定失望;自由自在的創作空間,與別不同的生活方式才是吸引大家捱下去的原因。如果你今日才入行,sorry啦,這些日子已成過去。

若 干年前無綫實施製作部員工要跟辦公室上班時間,即使無會開、無外景、無剪片,都要在公司坐足九小時;這政策象徵商業運作已攻陷電視製作,對創作造成莫大傷 害。硬把辦公室的管理模式套用到製作上,充分顯示出管理人對創作的無知,以為坐在辦公室便等同工作,以工廠生產流程寫劇本、拍劇集、最後量化出產,自此香 港電視創作注定玩完。

香港電視廣告收費是海鮮價,以「價高者得」的模式進行,舉例說,客戶A訂購了某廣告時段,只要客戶B出得更高價錢,就 可以搶去這個時段;因此,節目收視愈高,搶購客戶自然愈多,廣告收入就愈多,所以電視台對每一點收視都十分着緊,真正「點點」都是錢。可是當收視率成為唯 一追求的目標時,創意就成了犧牲品。

今日大家批評無綫節目千篇一律,睇蠢人,就是因為在純商業利益的計算下,只要有一條橋受歡迎,就一定要繼續重複,不會創新,因為任何新橋都有一定的風險,不知道觀眾會不會喜歡;偏偏創作就是新嘗試,本質上就要冒險,而過去十多年香港電視的創作精神就是「不敢試」。

創作人只可以在狹窄的空間掙扎,間或滲進一點點新意,卻往往靠這一點點新元素創造了出人意表的驚喜,幾年前的「Laughing哥」,最近的「蘇基」爆紅,都不是計算之內,這正是創作的Magic

王維基強調會拍創新劇種,例如音樂劇,無綫怎會沒想過?王維基的員工過檔前,早就在無綫賣過這些橋,只不過無綫不敢試而已,如果新劇收視跌兩點,隻鑊邊個孭?假如他日王維基的節目大受歡迎,保證無綫馬上大量複製,直至觀眾睇到嘔為止,到時王維基如何應付才是真正考驗。

自製收視 沒人相信

最 嚴重摧殘香港電視業的肯定是最近亞視的瘋狂行徑,簡直罪大惡極。亞視為何不停製作明知沒有人看的節目,同時又吹噓沒有人信的「六四收視比」?因為現在亞視 的投資者根本上已放棄香港觀眾,節目只是做給另外一些人看的。電視台淪為投資者的公關手段,以香港媒體之名,方便在國內拉攏關係,拓展其他生意。

亞視為何不顧一切拖延(其實阻不了)政府發新牌?因為現時亞視手上最值錢的就只是牌照,市場上只有兩個免費電視牌,亞視獨家出售,即使「吊高來賣」,買家亦別無選擇;一旦政府發新牌,市場供應增加,買家甚至可以自己申請一個,亞視要搵人買都幾難,售價必然應聲下跌。

另一計時炸彈是當新牌一出,新電視台必然搶人,亞視員工一定出現大規模逃亡潮,沒有人會心甘情願跳小丑舞。今天的亞視莫說創作,就連對製作人的基本尊重都沒有,無奈員工為了飯碗,只能忍氣吞聲,一有機會,一定投奔自由。但願這天盡早來臨!

作者為電視製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