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2月10日星期一

明報社評: 原則道歉具體死撐 梁宅僭建繼續燃燒




特首梁振英到立法會答問會,就其山頂大宅僭建答覆議員質詢,經過90分鐘答問,未能使他擺脫誠信質疑。梁振英原本期望昨日交代過後,「僭建門」畫上句號,使他可以專注政務,只是一廂情願想法,因為他的解釋在最關鍵問題上欠缺了坦白與真誠。可以預見,泛民主派在議會內和社會上會繼續咬住不放,建制派雖在議會席數上佔優,但是否全力挺梁仍有待驗證,即使建制派保梁過關,往後的行政立法關係和施政成效將無可避免受到打擊。另外,梁振英在赤柱的大宅亦傳出有僭建,他昨日未清晰交代,真實情況會否把事態推往另一個層次,也值得注意

開場發言低姿態  具體答問仍強辯

梁振英在答問會的開場發言,兩次承認處理僭建有疏忽之處和交代不清,向市民鄭重道歉,另外,就貝璐道4號屋僭建地庫,梁振英未回覆屋宇署的4次查詢,致使屋宇署是否依法辦事備受質疑,他「對公務員和問責同事因而承受壓力感到抱歉」。可以說,梁振英在開場發言擺出較虛心自責的姿態,但是在回答議員提問講到具體情況時,他仍然不失強辯死撐的本色。例如議員質疑他在3月間特首選舉辯論時,明知自己家中有僭建地庫,卻指摘唐英年寓所有僭建是誠信問題,梁振英從中受益,就此,昨日梁振英說「記憶中,我無講過話我無僭建」。在辯論中,梁振英確實無說過家中無僭建,但是他以此合理化對唐英年的「攻擊」,難以使人接受,因為性質是賊喊捉賊,與特首參選人應有的道德人格和操守要求,有很大落差。

關於梁宅僭建,包括屋宇署揭出的6項和梁振英委託專業人士查出的4項,現在大家只集中4號屋的僭建地庫,若以他所說「有疏忽之處和交代不清」來檢視,對於這個僭建地庫,梁振英不無心存僥倖之嫌。梁振英承認處理僭建地庫的疏忽之處,是發現之後未通知屋宇署,自行決定以磚牆密封。他認為處理了,就沒有僭建,就此,一般人都不會認同,這樣的話,唐英年僭建的2000方呎「地宮」有什麼問題,豈非封閉入口就無事了?梁振英是資深產業測量師,這樣的認知出諸他的口,使人感到不可思議,太不合理了。因此,梁振英出於什麼動機密封僭建地庫?心存僥倖的可能較大。

另外,梁宅被本報揭發有僭建,屋宇署人員入屋確認6項僭建物之後,梁振英當晚就接待記者到梁宅,解釋有關情況,並任由記者拍攝,當時,屋宇署並未查出僭建地庫,梁振英不披露,記者就不可能知道。這一幕,梁振英表面上顯得坦蕩蕩,實際上他到此刻仍就僭建地庫秘而不宣,其實,當時是很好的機會引爆這個僭建地庫,可惜梁振英選擇繼續隱瞞,他這個心態,除了心存僥倖,想瞞天過海,很難有其他解釋。

能否勉強過關  關鍵在赤柱僭建

梁振英大宅僭建一事上,攙雜了特首大位的因素。今年2月間,唐英年被揭發寓所有僭建地庫時,謊話連篇,並把責任推給妻子,使民望大跌,最終被市民唾棄,使他一度唾手可得的特首大位,由梁振英奪去。現在梁振英就僭建的解釋未能使人信服,他曾以僭建議題攻擊唐英年,從中得益,因此,現在政壇和不少市民都認為梁振英「使詐」而當選特首。這個相信就是他只承認處理有疏忽、交代不清的原因,因為若梁振英承認隱瞞,即是誠信有問題,這樣的話,他的誠信與唐英年無分別,當日中央捨棄唐英年,今天豈非亦可以捨棄梁振英?他只認處理疏忽和交代不清,堅決不認刻意誤導或隱瞞,相信與此有關。

由這個角度來檢視梁振英的道歉,缺少了使人信服的要素——坦白與真誠。因此,梁振英期望僭建事件畫上句號,讓他可以集中精神,帶領政府推動政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在立法會內,民主派陣營仍然推動不信任動議,爭取引用權力及特權條例調查,甚至啟動彈劾程序等,將陸續有來。從種種舻象看來,建制派議員多數會支持梁振英,因此,民主派循憲制程序扳倒梁振英的可能不大。不過,議會內保梁派和倒梁派惡性互動,相信會是未來議會生態的一個焦點。至於民主派議員不信任梁振英,對於日後行政與立法關係和政府施政,負面影響程度有多大,值得注意。

事態發展會否更壞,還要看梁振英在赤柱大宅的懷疑僭建,會否給他帶來其他困難。昨日,有議員具體地問到赤柱大宅的僭建,梁振英並無直接清晰地解答,只說會配合屋宇署的調查和要求。赤柱大宅的僭建情況,傳聞不少,其實昨日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梁振英一次過交代清楚,可惜他又選擇含糊其詞。若赤柱大宅沒有什麼大狀,以目前「僭建門」的情,梁振英或許勉強可以靠建制派護航過關,社會觀感就靠他日後以政績修補了,不過,設若赤柱大宅的僭建超乎想像,則他能否過關,就很難說了。
 

林行止:誠信有損已矣 施政不容有失

一、行政長官昨午到立法會就私人住宅(他口中的山頂大宅)僭建風波回答議員質疑,他並未第一時間如謝偉俊議員的建議般,向他的主要競 選對手唐英年、公務員和廣大市民鞠躬道歉。他否認存心隱瞞違規建築,承認在整件事上有處理上的疏忽和交代不清的過失,並因此不止一次向公眾致歉。無論梁振 英有否隱瞞僭建,事情發展至今天,他的誠信已深受質疑,他若承認誠信有損,鄭重道歉,也許事情可以降溫,只是他仍迴避誠信問題,不肯認錯,因僭建而起的誠 信問題怎會了斷?

履新以來不及半年,行政長官及各政治任命官員(和行政會議成員)各有是非,搶去了不少外界的注意力,對新政府施政的實質表現,反而少了鞭策。

自 從二○一二年初啟動競選工程,梁振英走遍港九新界,名為探索民情而奔走,實際是爭取沒有選票的民意支持;當選以後,梁氏在十八區舉辦了不計其數名為「齊心 寫政綱」的諮詢會,這類目的在打造其領導香港具市民認受性的政治噱頭,使人誤會他對施政成竹在胸、有備有為,一旦上任,便能進入狀態,貫徹抱負,把早已籌 劃妥當的整合治港想法,化為政策。豈料他甫上台便把傳統於十月初宣讀的施政綱領,推後至二○一三年一月十六日始行公布。對這三個多月延後,大多數人難明所 以,只知道經此轉折,梁振英成了首位施政報告尚未出台便遭議員提不信任動議甚至有被彈劾危機的香港領導人!觀察兩個多月來梁班子行事的次序緩急,令人如丈 八金剛。狀似「搶灘」、旨在強化施政能力的「三司十四局」方案,在曾蔭權尚未「落妝」時,便急不及待地由「妾身未明」的羅范椒芬粉墨登場,到立法會力爭, 可結果是提請不獲建制派仍具相當優勢的議會通過。此次微調政府結構的提議,不僅令梁振英初嚐敗績,還暴露了「梁粉兵團」進取有餘卻思慮不周,一經詰問,便 一蹶不振、潰不成軍。

也許是旗開即敗、出師失利,又或是班底偏弱形成的虛怯,新班子其後事無大小,總是擺出全力以赴、一擁而上的架勢;可 是,由於底氣不足,此「堂堂之陣」卻予人以「夜行吹口哨」的感覺,把司、局長各有司職的團隊分工,變為混合戰線實際上是亂糟糟不成章法的格局,加上一些諸 如「迎難而上」、「民生無小事」之類的陳腔口號,一向以來港府嚴謹的制度與淡定有序的處事步驟,頓時變為虛浮紊亂,令梁班子統一口徑高呼做實事的原意,成 為口惠而實不至的同義詞。

未有完整周詳的施政報告基礎,改以「成熟一項(政策)推一項」的思維行事,徒使香港政事紛亂,令人(包括公務員) 莫知所從。梁氏上任(七月十六日)僅十多天,便一口氣提出多項福利大計,當中包括每月二千二百元的長者特惠生果金、白表免補地價申請居屋的五千個名額、青 年宿舍、無障礙設施及在不少天橋加建電梯等,牽涉公帑在七、八十億之譜。這些「即興式」建議出籠,令世故的港人感到梁先生已經不把「量入為出」的資源分配 原則放在眼內,其大灑金錢的解困扶貧,有人說是他為自己挽回民望而慷納稅人之慨,是急就章的權宜之策。如此揣測,也許未盡公允,因為計劃來得再匆促,亦必 定是梁營中堅分子早有「預謀」,所以說這些建議醞釀未夠成熟便推出,是較接近現實的推想。相關政策不待施政報告公布便出台,「斬件」推動各項目,難免會被 旁觀者譏為行政長官為解本身的困境(僭建引起的誠信問題)及扶新班子手忙腳亂不濟事之厄的張本。

二、一向以來,庫務局對來年 財政支出的處理,必先齊集各政府部門提交涉及開支的項目建議,並以「量入為出」原則攷慮其迫切性及可行性,然後定出先後急緩次序,再呈政務司執掌的資源會 議審議定奪。梁振英完全罔顧這種事實證明行之有效的處事模式,憑「成熟一項(政策)推一項」的新思路施政,等於政策釐定與推行,操諸行政長官一人之手,庫 務局的逐項研究、仔細謹慎的衡量和編排先後的功能,便於不經不覺間被廢除,尋且淪為只能按照長官意旨「照單執藥」的隨從。那豈不是人治掛帥、制度被偏 廢?!

施政報告大約還有一個月便公布,在僭建風波、誠信破產鬧得如火如荼之際,梁振英繼續以競選時的造勢慣技,為其處女施政報告鳴鑼開道, 不僅再演落區爛戲,又會見港區人代、政協、黨派代表和多個商會蒐集意見;另一方面,對於梁氏的「私德」,議會、輿論和群眾則「死咬」不放,令當前香港政治 氣氛十分詭異,予人以荒唐荒謬之感。十月中(過往政府施政報告發布之期),官方設立名為「做實事 齊心為香港」的網站,號召群眾說出他們對未來施政的期 望;不兩周後,再添幾個地方諮詢會,而行政長官亦落區「聽取民意」,配合無間;可是,迎接梁振英的是「倒梁」的示威,是「大話英聖誕快落台」的小遊行!

僭 建、劏房以至行政會議成員林奮強(休假中)及主管抑壓樓價二項印花稅的制訂及實施的發展局局長、有劏房先生別稱的陳茂波的家人均被揭涉「偷步賣樓」之嫌, 不僅有損梁班子威信,亦令其麻煩纏身不勝其擾,雖然梁氏在公開場合仍如舊貫般「鎮定」,惟政府行事的緩急不分、輕重倒置,在在顯露了梁振英政府決策層方寸 大亂,陣腳不穩。事實上,向來予人以城府甚深、一切均在掌握中的梁振英,上任後在處理公務上可說一無是處。私宅僭建不是以面對議員、傳媒、公眾的公開答問 和鄭重認錯道歉來降溫,而是代之以密密麻麻的全版文字作交代,是功虧一簣、無濟於事的對策(最後還不是要赴立法會「交代」);為施政綱領蒐集民意,真的需 要在如此形勢下召開群眾大會嗎?這齣戲是「迎難而上」還是明知故「犯」(挑釁眾怒)?從質疑誠信到高喊「倒梁」,民意步步進迫,盡顯梁氏和他親自挑選的管 治班子之顢頇無能——並非辦事不力而是處事無方,不知進退、亂作一團,是出乎想像的差勁!

三、雖然梁班子處事失當且因梁氏誠 信盡喪而令政府寸步難行,不過,現階段「倒梁」,是難有作用的不智之舉。像最近為施政報告舉辦的大小活動,人多聲雜,加上反對示威之聲不絕,哪能有什麼積 極成果;對此梁班子焉有不知之理,但仍繼續進行,那是戲行所謂的「交戲」(裝模作樣的虛應);而立法會的不信任動議、民主黨的「聖誕快落台」和稍後一月一 日的「倒梁大遊行」,同樣是政客向選民「交戲」之作。看月前十八大會議期間,中共港共分頭挺梁,不問可知是梁班子未能勝任,危危乎有被動搖的威脅,若非如 此,哪有需要「力挺」?然而,梁振英上任日子畢竟很短,民主政府官員可以上任數天便因受民意唾棄而下台,但香港情況有異,以操控小圈子選舉的中央大員、地 方高幹不會如此輕易「承認錯誤」、推倒重來。事實上,香港人亦該少安毋躁,看清梁振英施政的基本謬誤,除了用人失當、行事失序之外,關乎施政取向的基本原 則,究竟是梁的作風,還是北京對港立場有變?值得大家深思。要是屬於後者,那麼,即使梁氏此刻被拖下馬,同樣由中共挑選的繼任者,即使個人誠信沒大問題, 惟其處事手法不可能回到從前,幾可肯定……。

筆者以為下月公布的施政報告,才是衡量梁振英的施政理念能否為大多數港人認同的試金石,若與香港核心價值南轅北轍,加上「前科」,港人再展示「軟實力」為時未晚。如此說來,元旦遊行的人數與「殺傷力」俱有限,明年七月和十月的群眾反響才是梁班子的大難關!

信報社評:未能取信於民 管治難言穩定

特首梁振英寓所僭建引發的個人誠信危機,由此而影響到特區政府的管治和運作種種問題,風波演變至今,顯然沒有隨他昨天到立法會交代僭建事件而畫上句號。

行 政長官在答問會上重複強調,在僭建問題上「有疏忽、交代不清、處理得可以更好」。明顯看到,今回議員鍥而不捨追究、公眾要求了解真相,並非是再去追查特首 何時僭建、由傳媒不斷揭發而陸續曝光的僭建物,特首處理得是好是壞,而是關乎特首的誠信——在公民社會,一個領袖所必須具備的管治德性。

過去半年,行政長官對寓所多處僭建的種種回應,包括被議員指為「擠牙膏式」的「事後解釋」、強調因特首選舉呈請訴訟而延宕向公眾和議員釋疑,這些理據能夠取得市民相信特首是「開誠布公」、僭建是無心之失,只是疏忽、是處理不好的問題?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特 首一再以「疏忽」為理由,替僭建作解釋、辯護,甚至用那些被議員譏為「語言偽術」的理據,試圖脫身,卸下「誠信危機」的包袱,但照昨天會議結果看,特首恐 怕難以如願。在看不到特首「開誠布公」交代事件,勇敢認錯,釋除公眾種種疑惑下,無論是議員或公眾,恐怕也難以「既往不咎」,讓他領導香港前行,心悅誠 服。

可以說,昨天答問會是一個黃金機會,給特首重建誠信飽受質疑的薄弱管治權威,據此而積累起碼的管治認受性,作為治理香港、推行政策、落實競選政綱的出發新起點,但可惜答問會後看不到有此效果。

事到如今,由梁振英領導的特區政府如何管治香港,已成為當前十分重要的公共議題和政治現實問題。

照發展形勢看,因梁振英迄今仍無法解開僭建的誠信危機包袱,他受到「以不誠實手法」攫取行政長官職位的指責,已變成一個政治烙印,這種權力缺乏政治道德性的先天缺失,必然令他的權力認受性進一步受到損害,最終牽連政府行政部門和整個公務員系統的有效運作。

如今特區政府的施政,要在這個政治基礎上展開,舉步維艱幾可斷言。由於領袖缺乏管治權威,不容易凝聚社會群體的合作與團結,缺乏政策形成所要求的共同價值和理性協商,這樣一來,更輕易觸發社會對抗和分裂加劇,事態的演變確實令人擔憂。

由 於梁振英迄今仍無法釋除眾多議員和市民對他誠信的質疑,他力圖把公眾的焦點轉移到所謂的「幹實事」之上,冀事件逐步淡化,「用心良苦」。不過,攫取權力缺 乏政治道德性的指責和政治烙印,對特首管治認受性所造成的損害,進而削弱特區政府管治的權力基礎,這個政治現實卻不容易消除。

很明顯,政府沒有足夠的權力強度,必然使權力所及的職能範圍也受到很大約束,「巨靈之手」不敢輕易伸出。換言之,任何具爭議性和落實難度高的政策,都可能擱諸一旁;沒有巨大爭議性,像轉移支付等福利政策措施,便有可能成為優先的政策選擇。但這種後果顯然非香港之福。

由特首寓所僭建、誠信受到質疑、因領袖權力來源的道德性而影響到管治認受性和今後政治秩序的穩定,連串問題,未能在昨天的答問會中得到圓滿解答。即使僭建事件能夠逐步淡化,誠信問題不談也「不再存在」,但其餘的問題恐怕才告開始。

如今有議員和政黨決定提出不信任動議或引用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傳召特首再到議會解釋,恐怕最終亦無法令他「和盤托出」真相,但立法與行政關係進一步受到破壞已然很難避免,為特區政府的施政和管治再增加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