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2月27日星期四

張華: 官媒爆習近平私隱目的




官方新華社連續三天曝光習近平等七名政治局常委的軼事,特別是習近平,不僅圖文並茂介紹他在父親習仲勛被打倒後的悽慘遭遇,還曝光了他的婚姻、家庭狀況,甚至連女兒習明澤也公開了。很多人讚賞,認為這是習近平新政之一,提高中共政治透明度。

官媒發佈的這些習近平家事、舊事、私事,其實早已散見於國外內傳媒。從他文革時被送進少年管教所,十六歲被迫下放到延安窮村,幹起種田、挑糞、打壩等繁重工作,然後與彭麗媛相識、結婚,分居二地時每天打電話解相思苦等,都不是新材料,只是新增一些首度曝光的舊照片,例如習近平與女兒習明澤的合照、他與彭麗媛婚後的舊照等。這些由新華社報道出來,就如同得到官方「認證」,這樣外界自然會沿着官方的期望去認識習近平的為人、個性等。

過去,中共領導人故作神秘,絕少在位時向外披露家事和私事,他們的身高、體重、喜好、健康及婚姻等都屬國家機密。一方面,他們故作神秘,刻意拉遠跟民眾的距離,這樣宣傳機器才能「造神」,令他們化身為有別於凡人的「英明領袖」。另方面,其私生活要麼非常不堪,有着骯髒歷史,要麼妻兒子女準備在官場商場大顯身手,不想被指以權謀私,於是索性把他們收起來,不讓公眾知道。

但時代不同了,網絡興起後,中共領導人要保持高度神秘已不可能;更甚者,各種有關他們身世、家庭、個人歷史等傳言,多不勝數,當中不少負面資料,真假難辨,令他們光輝形象大打折扣。中共宣傳機器無力抗衡新媒體,今次習近平有限度公開私事,其他常委也將篩選過的軼事公開,就是這種無力感的顯現,並藉此澄清及否定網絡傳聞,打造他們理想中的形象。

例如溫州高鐵車禍後,救援人員在國內外傳媒監視下毀屍滅迹,第一時間掩埋車頭等殘骸,當時就有傳言指此乃副總理張德江的命令,他因而受到各方指摘,成為他的政治污點。前幾日新華社特稿首度替他澄清,指他當天趕赴現場時,「始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探望傷者並處理善後。當看到一個坑內堆放的列車殘骸時,他明確指示,殘骸不能埋,要做好現場保護和事故車輛的妥善保存,為事故調查分析提供條件」。

這種選擇性的公開私事,並非甚麼新政,更不是想藉此提高施政透明度,而是當局面對網絡強大「造謠能力」的被動回應。沒有真正獨立的傳媒,公開一些經過官方挑選的領導人片面資料,與政治透明度毫無關係!

齊樂: 盛世的中國 絕世的荒謬

近兩、三年,中國出現新一輪移民潮,數以十萬計的富人與官員家屬投資移民美國、加拿大及澳洲等地。有學術研究統計,在十年間中國移民帶到外國的資產逾二千五百億美元,比所有中國政府及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還要高。

香港有線電視播放的《神州熱話》,提到一份由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及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發表的《中國國際移民報告(二○一二)》,指在大陸有過億身家的人當中,兩成七已經移民,近五成人正考慮要移民;而財擁千萬的富翁,六成人都考慮或者已經移民。並且在近三年內,他們最少已帶走一百七十億元資金到海外,原因除了考慮到下一代的未來着想,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要保住自己的金錢,擔心他們來歷不明的財產,會被國家秋後算賬。除了富豪,還有很多大陸官員的家屬都已移民,並把資產轉移到海外。二○一一年八月,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公佈的《華僑華人研究報告(二○一一)》顯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海外移民人數超過四百五十萬人,而這批中國移民都帶有官方背景。根據美國移民部門的統計顯示,中國部長級以上官員的下一代,超過七成半都擁有美國護照。而中共中央黨校的一個教授,更指已經有超過一百萬官員的配偶及子女在海外定居。

在當前國力鼎盛的中國盛世下,為何這些社會精英、富人和官二代等統治階層及既得利益者都準備離開中國,並且準備帶走或已帶走所擁有的資產呢?為何他們都對自己的國家失去信心?照道理,這些統治階層及既得利益者,都不會是那些經常被中共政治迫害的政治異見人士,他們究竟害怕甚麼?

這現象反映了在中國盛世下,這個中國歷史上最貪腐的中共執政集團,其執政意志是極為虛怯。因為中國經濟起飛,製造了統治階層與既得利益者的共犯結構,中共執政集團就以高壓手段打壓任何破壞這個共犯結構的人,對所有異見人士進行恐怖的政治迫害,因為若這個共犯結構失去其功能,就會動搖整個執政集團的執政意志。基於人性的貪婪永無止境,在這個共犯結構的內部,同時出現權力鬥爭,他們都害怕當失去權力靠山時,就會成為權力鬥爭的犧牲者。因此,統治階層與既得利益者都怕這個執政集團有崩潰的一天,因而有所準備。

相反,那些為了中國政制民主改革,被定性為勾結外國勢力及危害國家安全的漢奸、賣國賊,他們面對囚禁、軟禁、被失蹤、被自殺等種種政治迫害,卻繼續為其祖國奉獻一生,實在顯得相當諷刺。


齊樂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