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7月8日星期日

滴漏效應失效 扶貧須尋新路



【明報專訊】本身是經濟學博士的黃友嘉(特區政府經濟發展委員會籌備小組成員)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最新發表的堅尼系數顯示香港收入不均的問題惡化了,反映經濟發展未能有效扶貧,要靠福利補救,才能令「稅後及福利轉移後」堅尼系數維持不變,屬「治標不治本」之策。堅尼系數也反映過去香港依賴的「滴漏效應」未能有效發揮扶貧的作用,經濟發展所創造的財富究竟滴漏到哪裏?社會整體發展又應如何調節,才能惠及基層?單靠派福利扶貧,福利開支最終也有吃不消的一天。

過去特區政府強調「滴漏效應」,即社會應發展高增值行業(如金融業、專業服務等),特點是高經濟增值、高知識需求,收入高,但只有少數高學歷人士受惠。這類人「先富起來」後,由於他們會四出消費,財富會「滴漏」到其他社會各階層,基層人士最終也會受惠。

10年來,月入4萬元以上住戶急增48%,旅遊業興旺亦令消費市道蓬勃,幾近全民就業,但堅尼系數仍升至40年新高,「滴漏效應」失效,有人認為癥結在於樓價和租金上升,鯨吞了相當部分的經濟成果,例如零售業興旺,但店舖老闆頻頻投訴生意一上升,業主就大幅加租,財富大都「滴漏」到業主口袋。究竟這只是表象還是真相?政府應與學界深入研究,再謀對策。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香港年輕一代的學歷提升了,收入卻未有相應提升,成為「失落的一代」。事實上,家長和政府都重視下一代的教育投資,但是否得其法?學生所學和社會所需是否出現錯配?一個明顯例子是副學士「高不成,低不就」的處境。至於經濟產業發展的方向出了問題,產業過於單一,致令學生出路狹窄,專長往往未有用武之地,也是收入未有隨學歷水漲船高的原因。

香港近年耗用大量公帑派福利,加上不時大手筆派糖,才能勉強穩住貧富懸殊惡化,這種治標之策是短視的做法,只會埋下福利開支不斷增加的禍根。所以,我們希望梁振英政府聯同商界和學界,積極推動產業多元化,讓高學歷人士有所發揮,低學歷人士也有出路;有志者可以不斷進修合用的知識,憑自力更生向上流動,毋須事事伸手靠福利,讓公帑集中來幫助真正有需要的弱勢社群,讓香港走出貧富懸殊惡化的漩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