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1月9日星期五

聯合國難民署: 揹著媽媽走難的十五個日與夜

攝 UNHCR/B. Sokol
攝 UNHCR/B. Sokol

蘇丹邊境的武裝派系鬥爭已經令二十萬人跨過邊境到南蘇丹尋求庇護。當戰火於去年9月蔓延至青尼羅州的Kormaganza時,已屆80歲高齡的Dawa Musa和家人決定逃到附近的Mafot村落。由於Dawa身體太虛弱,視力退化,無法承受兩日的徒步旅程,兒子Awad Kutuk Tungud,決定把媽媽藏在叢林中,先將妻子Alahia以及九個孩子護送到安全地方,三天後,Awad回到叢林把母親接到Mafot,一家人於村莊內 渡過了數月,可是,炮火又已漫延至Mafot。

為了逃避戰火,Awad再次帶著家人上路。然而,這一次,他們要走得更遠,越過邊境,走到南蘇丹。邊境山路難行,Awad把母親和最年幼的女兒 Zainab揹上,經過十五個日與夜,在二月終於抵達邊境接待中心。難民署把Awad一家遷移到南蘇丹上尼羅河州的賈曼難民營之中。雖然難民營的生活貧 乏,至少不用擔驚受怕。今年四月雨季來臨,連場暴雨暫時紓緩水源不足,卻引起泥地水浸,並帶來經食水傳播高傳染性疾病的威脅。
為保護難民的安全,難民署在賈曼難民營附近55公里的高地之上,建立了一個新的Gendrassa難民營。Awad一家和其餘56,000名難民必須轉移 到新的營地。Awad再一次揹起母親,把她帶到新帳篷裡。剛安頓好的Awad決定開始種植作物:「如果你三個月後再過來的話,你就會看見這兒長滿玉米。」

義務翻譯:Ivan Wong/編輯: Rosina Shing


Dawa靜靜坐在行李旁邊等待難民署的運送車輛把她和其餘56,000名難民轉移到新的營地。

Awad把家中最年老的媽媽及最年幼的女兒帶在身邊,等待巴士將他們帶到Gendrassa難民營。

有媽媽的孩子像個寶,有個不離不棄的孩子也一樣。

Awad抱著80歲的母親,在泥路上小心翼翼走向中轉站的帳篷。

Dawa和曾經也是難民的難民署職員James Aliet聊天,有過共同的走難經驗,James比其他人更明白難民內心的傷痛。

在中轉站小休後,Awad和朋友合力把Dawa帶上大巴,繼續前往安全庇護所的旅程。

兒子長大了,肩膊可供母親依靠。

Dawa在抵達Gendrassa難民營後接受身體檢查,身體健康良好。

甫抵達營地,職員為Dawa補充鹽份。

今年二月,80歲的Dawa幸有兒子Awad不離不棄,縱使路途艱辛,仍把母親揹上,過了難忘的十五個日與夜,終於抵達南蘇丹,在聯合國難民署的營地暫且安身。

在Gendrassa難民營的帳篷前,兩母子雖然不知道何時何月才可返回家鄉,總算暫有一片安身之所可擋風雨。

 

背景資料:南蘇丹原本屬於蘇丹共和國


蘇丹與南蘇丹地圖

蘇丹是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國土面積約為250萬平方公里,北鄰埃及,東接紅海、厄立特里亞和埃塞俄比亞,南毗烏干達、肯尼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西壤中非共和國、乍得和利比亞。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在北部地區盛行,而基督教和傳統拜物教在南部較為盛行。

南北蘇丹由於宗教、政治、經濟、部落爭取資源的紛爭先後發生兩次內戰,超過二百萬人死亡,期間惡名昭彰的達爾富爾危機,導致四百萬人流離失所。一直到 2005年南北蘇丹簽署《全面和平協定》,並成立蘇丹南方自治政府。 2011年,南蘇丹獨立公投結果超過,98.83%参加公投的人支持獨立。

南蘇丹共和國遂於2011年7月9日0時在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見證下宣告獨立,成為目前世界上最新成立的國家。

國界及資源分配引起新的問題:2011年6月,​​蘇丹武裝部隊和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在南科爾多凡州和青尼羅州北部之間發生激烈戰鬥,至今已錄得超過二十萬 蘇丹難民進入埃塞俄比亞和新獨立的蘇丹南部。在上尼羅州,難民署已從危險的邊境搬移約20,000名難民到四個新的臨時營地。

救助的挑戰

衝突持續和在衝突地區的人道主義狀況不斷惡化,難民署預計將會有更多難民到南蘇丹尋求庇護。受影響的蘇丹難民中有一半是十二歲以下的兒童,而五歲以下的兒童有一半都是營養不良的,然而,雨季開始令救援物資運送困難重重。


聯合國難民署: 氣候變化 令他們無家可歸

來自蘇丹的Young,甫抵達乍得東部就要面對這裡的沙塵暴。自1950年開始,該區降雨量下降,加上砍伐森林問題,氣候轉變正影響難民及其他遷徒者的生活。UNHCR / H. Caux
來自蘇丹的Young,甫抵達乍得東部就要面對這裡的沙塵暴。自1950年開始,該區降雨量下降,加上砍伐森林問題,氣候轉變正影響難民及其他遷徒者的生活。UNHCR / H. Caux

 

氣候變化製造「難民」— 正視「氣候遷徒者」


超級颶風「桑迪」上星期在美國東部和紐約市引發災情,並先後吹襲牙買加、海地、古巴等地區。「桑迪」對美國東部的破壞固然利害,而且新聞報導的焦點;但 「桑迪」對其他鄰近發展中國家的影響亦不小。今次風暴造成的178 個死亡個案裏,69 宗發生在加勒比海國家,當中海地最為嚴重。一星期過去,「桑迪」釀成超過50 人死亡。颶風破壞海地南部超過70%的農作物。數以千計海地人在兩年前的地震後仍然流離失所,居於臨時帳篷中,不幸又要面對另一次困境。

近年,全球出現氣候變化,各地的天氣變得反覆無常,受災人數增加,不少生命受到威脅,甚至使大量災民因而逃至其他國家或在國內流離失所。過去的20年來, 天災數目已增加一倍。有專家估計,未來50年將有愈2億5000萬至10億人因氣候變化而遷徒。大量流徒的人漸漸遷到天然資源緊拙的地區,很有機會因爭奪 耕地、水資源等發生衝突,斷而出現新一輪流徒情況。
氣候變化對處理難民事務的國際組織帶來新挑戰,因為根據傳統的法律定義,「難民」意指在本國受到逼害而逃到別國的人,天災的災民並不符合這項要求,不能界 定為「難民」,無法獲得難民應有的對待。不少組織也認為不應用「氣候難民」稱呼他們,同時認為他們的需要和身份不應等同難民。

雖然如此,難民署的使命是為被迫遷徒的脆弱一群提供協助,而氣候轉變的人口遷徒或會增加未來衝突的危機,是難民署關心的人道問題之一。可是,在目前缺乏明 確法律框架處理因天災逃往別國的災民的時間,聯合國難民署及其他多個國際組織,正致力以多種方法協助他們,研究與國家、國際組織分擔責任。

作為人權為本的組織,聯合國難民署致力保護因氣候變化而遷徒者的人權,鼓勵國家為他們開放邊界及提供人道保護,致力預防無國籍人士產生。

根據1951年<難民地位公約>,難民指「因種族、宗教、國籍、社會團體或政治見解等因素而遭受迫害或面臨被迫害的恐懼,已離開本國的人仕,亦因此等原因不能或不願返回本國的人。」
國際上多種公約之中,1951年難民公約是得到全球最多國家正式認可的國際法律文件。截至2011年4月,全球共144國家是1951難民公約的締約國。



巴勒斯坦難民在水淹的營區搜索他遺失的物品。嚴重的降雨讓這片在敍利亞與伊拉克之間的營區氾濫。天氣反常使本來艱難的流徒生活更不穩定。UNHCR / B. Auger

氣候變化令運送救援物資或遷移難民更加困難,在中非的乍得,車輛必需使勁的推動才在泥漿中前行。UNHCR / C. Pryce

閱讀更多:
Climate Change, natural disasters and human displacements: a UNHCR perspective
1951年<難民地位公約>



19501214日聯合國大會(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成立聯合國難民署(UNHCR)。難民署受委託帶領及協調國際行動,以保護全球難民及解決他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