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1月5日星期一

美專家:中共面對管治危機





十八大將要舉行,中共最高領導層換屆在即,美藉華裔中美問題專家裴敏欣撰文,分析中共現時面對的管治危機:民間社會急速壯大,威脅著中共高壓統治的穩定性。

裴敏欣指,現時中共政權與民間社會的勢力平衡正在動搖,可見於近年漸漸明顯的三個趨勢︰一、網絡上的公共知識份子成為了民間的道德領袖,帶頭挑戰政府權威;二、人民不再相信政府;三、組織示威請願越來越容易,「群體性事件」頻起。裴相信,中共領導層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但他們到底會迎合潮流改革政制,還是繼續無望的威權統治,則尚未明顯。

六四以來,中共以各種「協會」將學者及知識份子收編旗下為其喉舌,但隨著內地的互聯網發展,社交/門戶網站上「公共知識份子」湧現,他們在網民之間有極高的公信力,成為了民間的意見領袖。他們處於道德高地,以專業的口吻批評政府,中共政權無法控制他們的言論,也失去了決定社會道德標準的話語權。例子有財經傳媒人胡舒立、地產大亨潘石屹、以及廣為大中華地區所知的韓寒。

與此同時,在過去十年,人民對中共政權的信任度急劇下降。屢禁不止的造假事件、食物安全問題,使民眾不再相信政府機關,而選擇相信外來消息。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共要維持政權穩定,就要花費很多資源來維穩︰於是又衍生出第三個不利中共的趨勢。

根據國內社會學家的估計,現時國內每日約有500宗「群體性事件」。因為網絡和手提電話的出現,組織一場示威請願越來越簡單,逼使政府讓步的成功率也越來越高。如在大連、啟東及寧波的示威,都以政府屈服、群眾勝利收場。這讓其他地方的民眾認為政府害怕民眾的力量,相信示威請願會成功。


《中國模式》響朵 浸大收親中資金撰香港史


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網站首頁,當眼位置是所長薛鳳旋的相片。


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繼出版備受批評的國教手冊《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後,近日又因一本《香港藍皮書》內容失實,中文大學要發聲明反駁。儘管兩書的偏頗內容備受抨擊,但研究所的保守政治取向,似乎反而吸引到親中商人垂青,巨額資助研究所編寫香港通史,爭奪香港歷史的論述。

浸大當代中國研究所手上有一個編纂《香港通史》的計劃,由研究所所長薛鳳旋主理,極具野心,打算出版14卷,可能需時8年。計劃在上月中得到王新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王惠貞捐款500萬元資助:

    《香港通史》出版計劃由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薛鳳旋領導進行資料搜集、研究、編寫及出版工作。研究焦點為1840年至2011年的香港綜合性歷史,內容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新界的發展、城市規劃、交通、中外關係、軍事、人口、人物和文化風俗等。《香港通史》中文版14卷的編寫工作(共300萬字),預計需時5年至8年。出版後,該書將翻譯成英文,供研究香港歷史及社會的海外學者參考。


浸大當代中國研究所的研究風格,從《中國模式》和《香港藍皮書》兩本出版物已可見一斑。而捐款資助編寫《香港通史》的王惠貞,原來也是愛國愛黨、熱心建港人士,她是全國政協委員,亦曾任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執委、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會理事、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常委、香港廣西社團總會會長等公職,履歷反映她是親中建制派中人。

王所屬的九龍社團聯會,與立法會議員梁美芬的地區組織「西九新動力」關係密切,王自己亦是西九新動力的一員。今年立法會選舉時,王除了公開呼籲選民投梁美芬一票外,亦有到場支持九龍東謝偉俊的競選活動。作為王新興集團的董事總經理,王惠貞經常出錢資助「紅色」教育活動。

    王惠貞愛國不流於空談。香港回歸以來,她積極主動參與各項愛國愛港等公益活動:組織社團慶國慶、慶回歸,組織社團訪京、組織學生赴內地學習、組織商界與婦女界代表訪問鄉梓,組織商團到內地投資,組織政協委員往內地考察,組織商界人士到邊遠地區扶貧助學,組織內地學生到香港交流等等,不勝枚舉。


這部《香港通史》資金來自紅色商人,未知會否影響到內容一如《中國模式》和《香港藍皮書》般保守。當代中國研究所出版的《香港藍皮書──香港發展報告(2012)香港回歸15周年專輯》一出,惹來中大的嚴正聲明,指該書「有關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一節,不盡不實,對香港中文大學的聲譽造成損害」。

    查《藍皮書》206 頁第iii 點中指:「在學科變動上,大學與中學被要求設立通識教育與國民教育,擠壓和減少正當學科的教時外,實際上方便了大量西方普世價值侵入學校,例如中文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由美國一個基金贊助並協助撰寫教材,其教學方向實際上已由該基金主導。」其中有關本校通識教育的失實描述,令人震驚。


《藍皮書》誣衊中大課程有幕後金主話事,未知《香港通史》的編纂方向又是否會受親中商人的政治取向影響,緊跟中國官方立場,歪曲香港那170年歷史。

無待堂: 浸會大學,何必割股啖腹



一次是如此、兩次是如此,不是個別例子。一次是當代中國研究所、兩次又是這個東西。起先是搞出了那本《中国模式》,然後是這本《香港蓝皮书》,譴詞用字,毛左得不像香港的出版物:「中文大學通識教育『被美國基金贊助並協助撰寫教材』、『方便大量西方普世價值入侵該校』、『教學方向實際上已由該基金主導』」,這究竟是甚麼東西?這東西莫名其妙批評中大,引火自焚不要緊,最重要還是撥屎撥到了整所浸大的頭上。現在中大的人正正式式發聲明回擊了,浸大的管理層是不是又要用一句引人發笑的「財政自主」、「學術自由」來唐塞過去?

我每天遊走於浸大的校園,沒有見過一個像孔慶東一樣面目可憎的教員。浸大不像中大那樣「熱血」、也沒有港大的排名。浸大的教員看似很保守,但總不是麻木不仁。有個教授在課上播出年輕人示威的影片,然後帶著一種慚悔的語氣對我們說:「我很佩服這些年輕人的。在我們那一代,我們沒有這種勇氣,我們只會照著上一代的指示去做人。」那時象徵式的罷課雖然並不發生在浸大裡面,可是教員對於學生罷課而缺席,終究是支持和尊重的。

至於肉麻的家國感情、政治的灌輸,斷不應是這些治學嚴謹的教授們所認同。一個教授講香港史的時候忍不住猛對梁振英抽水、另一個則說:「雖然傳統的人都認為先有家才有國。但是世界上有很多人都在沒有國的情況下生活了幾百年。」那是一課歷史課。

更不要說一向出名熱血的齋sir。大約是一年前,因為學校的管理層硬推「全英教學」(美名其「教學語言微調」),他在校園裡開了個小小的論擅狂小UGC和校政,激烈程度不下於立法會的激進派議員。

這些校園中的人物和事情,都已經被《中国模式》和《香港蓝皮书》所掩蓋。在外人甚至學生的眼中,浸大已經成為一間以媚共為自己錦上添花的學店、一個只有「當代中國研究所」以及「裕華國貨演講廳」的庸俗之地。至於其中那些熱心教學的教員、那些浩浩蕩蕩出發到中大示威反國教的學生,都已成為公眾視線之外的泡影。

十個默默耕耘的齋sir,抵不上一個「當代中國研究所」隨時發功。就像十三億人口的中國,亦業已被那幾千萬的自由行旅客弄成一個神僧鬼厭的國家。也許浸大搶不到太多像張文昌之類的中國高考狀元,所以便想到這個另類方法向中國「示好」。但這算盤打得畢竟是很響,未發財,已經通天,嚴重損害校譽。有點風骨的,也恥於報讀這間看似「雞嗚狗盜出其門」的學校。「浸大模式」,不能悶聲發大財,就已經是一個公關災難。

浸大的主事人,卻似乎不把這個時常發表痴線「研究」的研究所視作毒瘤,而是紅旗上一顆美麗的黃星。六十年代創校以來,畢竟都有幾十年的歷史。用媚中的方法騰飛,要犧牲多少校譽呢?北望神州,割股啖腹。「浸大模式」,也是一段「香港模式」的沉淪史。


傳溫總去信政治局常委 查家族資產


《南華早報》引述消息人士透露,中共政治局常委會在溫家寶親自去信要求下,正在對溫氏家族的資產進行調查,但不知道調查結果會否公開。據稱,溫家寶想趁機推行「陽光法案」,逼使中共高層向大眾公開自己的財產。

據報導,調查將聚焦在其家族持有的平安保險(2318)權益身上。

《紐約時報》1026日報道,溫家寶的家人,包括其母楊志雲、其妻張蓓莉、其子溫雲松等,名下有巨額資產,引起海內外轟動,溫家寶於翌日即發表聲明否認。《紐約時報》報道中提到,女富商段偉紅持有的泰鴻公司,是溫氏家族的投資公司,段回應指溫的家人只是股權代持人,他們都不知道其公司的投資行為,後來所有股份都已回到段的名下。

據不具名的消息人士指,與溫家寶開明立場相左的幾個常委,質疑段氏的說法,認為溫氏家族不可能不知情,一直要求溫家寶作出詳盡解釋。黨內高層亦對海外華文「反動」媒體,連續刊出多篇支持溫家寶的文章,感到「很不高興」。《南華早報》引述內地學者指出,就算溫家寶想要向公眾交代家族的財產情況,其他政治局常委應該也會阻止,以保護他們自己的隱蔽財富,「陽光法案」就更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