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月13日星期五

林楠森: 總統決戰的兩岸因素





台灣民眾將在周六進行投票選出下一屆總統,在兩大政黨看來勢均力敵的選戰中,慣常在台灣大選成為焦點的兩岸議題,在投票日倒計時階段再度浮現。

蔡英文在這次總統選舉的聲勢極為凌厲,從三隻小豬颳起旋風,民眾以撲滿用銅板小額捐款達到逾兩億台幣,以及全台各地造勢活動"爆場"熱烈反應,與上屆總統選舉民進黨選情形成明顯反差。但從過去的例子看,台灣1996首次直選總統以來,在總統任內競選的李登輝與陳水扁都成功連任。且相對於北京狠批的兩人,馬英九看來更具有一項獨特優勢:其連任被認為得到北京的祝福與暗助。

這場勝負難料且被認為差距將極為接近的大選最後階段,馬英九與北京在兩岸關係上設定的九二共識議題,得到更多知名台灣富商表態支持,但也受到了一個不尋常的反駁批判。

九二共識

一群在中國大陸有投資的台灣科技產業企業家在投票日前夕發表聲明說,只有支持九二共識,兩岸穩定和平發展,才能讓企業安心經營,並繼續雇用照顧員工及其家庭。

在中國大陸也有投資的台灣南部大型企業義守集團總裁林義守則直接聯結九二共識與他在南台灣投資。林義守說,在九二共識創造的兩岸和平穩定下,他未來將會投資高雄四百億台幣。在這些企業家競相表態同時,知名時政評論員南方朔則說他長期以來,在政治傾向上一直是偏藍的改革派,但這次大選他挺蔡不挺馬,因為他相信馬再執政四年,兩岸的形勢不會變得更穩定,台灣內部可能更糟。

他表示任何人都知道北京說的九二共識和馬團隊說的九二共識完全不一樣,馬英九用九二共識來嚇唬台灣人民,是一種非常不道德也不應該的態度。他說馬英九政府有個伎倆,就是用中共來嚇台灣人,用台獨來嚇北京,他就可以撿到便宜。而馬團隊用北京嚇台灣人民,也是在挑撥北京和台灣人民不存在的仇恨。他不相信,且台灣老百姓也不應相信。

恐懼牌

馬英九與這些企業家向選民發出的訊息是台灣若不接受九二共識,將面臨兩岸和平生變與經濟慘境,此一作法被南方朔批評為"恐懼販子"。

從歷史的軌跡看,台灣選民過去對國民黨或北京打出的恐懼牌並不買賬,包括國會改選及總統直選等,都曾被國民黨宣稱是台獨且將導致自取滅亡,但這些民主改革獲得了包括包括泛藍支持者在內的廣泛民眾支持。而在北京導彈試射與朱鎔基嚴厲警告下,台灣選民則分別在1996年及2000年選擇了李登輝及陳水扁為總統。但相對於過去的武力恐懼牌,在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巨人且兩岸經貿關係前所未有密切下,經濟恐懼牌會在選民投票之際造成什麼影響,並無過去經驗可循。

一種看法是兩岸當局與台灣資本家雖然聲音巨大,但經濟恐懼牌是否奏效,取決於台灣多數民眾有沒有在其宣稱的美好榮景下分配到實際經濟利益。美國華爾街日報本周一篇有關台灣選舉報導認為,馬英九執政下的兩岸經濟政策,因為台灣失業率仍居高不下,工資倒退及貧富差距創新高,可能成為其敗選原因。

解釋權

曾任馬英九政府首任經濟部長,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的尹啟銘在引用數據"駁斥"其報導錯誤時說,該報導像台灣某一意識型態嚴重報紙"空口說白話,信口開河"。馬英九本人在選前國際記者會上,則以日月潭茶葉蛋因陸客到台銷路大增為例,表示他的經濟政策人民並非"無感"。華爾街日報的論點台灣選民並不陌生,蔡英文的競選主軸之一即經濟利益要有更公平的分配,也不應將台灣經濟的未來希望全部寄托在中國經濟發展上。在兩黨的解釋權奪爭上,作為現任執政者的馬英九無疑的更具資源,民進黨本周的一項指控說,馬政府過去一年花了逾十六億台幣作廣告以人民納稅錢為自己競選。

除了掌握政府行政系統的優勢外,與他的兩名對手相比,國民黨龐大黨產也使馬英九在選舉中顯得更為從容,在選舉最後幾天於各種媒體上,密集播出與刊登比對手更多的文宣廣告。這些文宣被認為瞄準目標並非對政治議題已有定見的兩黨基本支持者,而是以經濟議題與個人生活是否改善作為投票選擇的中間選民。

台商投票

相對於中間選民的不確定性,投票方向看來更為確定的是大批返台投票的中國大陸台商,這些台商被一直被認為是馬英九的鐡票部隊。據台企聯估計,在中國大陸的台商將有二十萬人左右回台投票,但也有學者估計,回台投票的台商可能約僅十萬人,政府單位則說,他們並無相關的統計數據。

從表面上來看,人數號稱達百萬的中國大陸台商百分之百支持馬英九,堅決擁護九二共識,但這背離了台灣藍綠分裂社會的現實,更像是一種曲意奉承配合而套上的思想制服。在回到台灣進行無記名且不受監視的投票時,無疑的將會有台商脫掉這層制服。,有估計支持民進黨的台商佔回台投票人數的三成,有估計則佔約四成。若兩黨的得票重演2004年極為接近的選情,這些有著更便利回台直航航班的台商,可能將會成為左右這次大選的關鍵少數選票。


林楠森 BBC中文網台灣特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