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1年12月30日星期五

李怡:告別 2011: This city is dying



今天是 2011年的除夕,回顧過去一年,我們不能不警覺地看到:中國大陸從社會、政治、文化、法治、自由、民主等各個層面對香港的侵蝕,已使煮蛙的溫水變熱水,香港的傳統價值將要被煮熟煮死。"This city is dying"這句年底電視劇的話,是對這一年最精準的概括。

 

2011年第一個在香港出生的嬰兒,竟然是父母都是內地人的嬰兒。它預告着這一年香港的災難,是內地孕婦蜂擁來港的產子潮,它衝擊香港的醫療體系,使本地孕婦產子難,私家醫院逼爆與瘋狂漲價,公立醫院醫生流失,是否免試引進外地醫生成為社會爭拗的話題。

 

踏進兔年的第一樁大新聞,是內地旅遊惡客打了香港導遊卻誣稱被打,並因此獲旅行社息事寧人的巨額賠償。這件事延續了阿珍罵內地客事件,顯示內地自由行遊客對香港公平公正公道的商業價值的踐踏破壞。內地富起來的大款,佔大陸人口比例雖極少,但絕對值卻是香港無法承受的極大。炒樓炒水貨炒高級商品,使稍旺地區非經營以內地客為對象的商戶,都付不起昂貴租金。酒店房價上升數倍,聖誕假期一個小賓館的房價都要 3,000港元,除了不知錢怎麼得來的大款和可以亂報公賬的人士,其他國家和地區來的正常旅客恐怕都要漸漸裹足了。香港正從國際城市變身為內地大款在此消費炒賣的城市。

 

2011年香港網絡瘋傳一首叫《蝗蟲天下》的歌曲,把內地客比作蝗蟲。這首歌在短短兩個月內,點擊量達三十多萬。然而,香港絕大部份的媒體對這首歌都沒有報道,相反倒是內地的《南方周末》有大篇報道與評論,並對香港人的不滿表示理解,說內地暴發戶的壞習氣不僅來香港搶奪資源,還不可避免地帶來各種不良影響。「在他們(香港人)看來,內地人……成了讓人心生恐懼的『蝗蟲』。」

 

儘管香港傳媒的自我審查越趨嚴重,但香港主政者為了「向北望」卻一再壓制香港的言論自由。禿鷹部隊大舉拘捕示威者,李克強訪港將記者隔離至李克強看不見也無法聽到任何提問的地區,便衣警在麗港城阻擋記者鏡頭。

 

香港法院獨立並嚴格遵從基本法判案,是市民可以安心碇泊的法律磐石。這個法治基礎,從早兩年習近平提出要求香港要「三權合作」,到今年港珠澳大橋的司法覆核官司被曾特首斥為「濫用司法程序」,香港終審法院首次向人大提請就剛果欠債案釋法,外傭居權官司更是由政府、建制派議員不斷煽動社會情緒要人大釋法,香港法院將被黨意主導的人大凌駕,香港法治在政客鼓動、市民短視之下面臨衰蔽。司法一旦淪為行政機關的工具,市民的法律保障也就喪失了。

 

香港蹣跚前行的民主,在區議會大規模的種票事件中,使人頓悟:將來無論是特首普選或立法會普選,都會在中共政治詐騙的掌握中,也使我們看到,民主黨去年的妥協,若不是自有盤算,就是愚不可及。

 

廉署對擺明衝擊廉潔選舉的種票事件,以只打蒼蠅不打老虎的方式,輕輕放過有名有姓的幕後黑手,使香港一貫自豪的廉潔,也陷落了。

 

香港人並不傻,我們只是無奈。年底前港大民調顯示,只有 16.6%的港人願自稱「中國人」,比率是 12年來的新低。中聯辦宣傳部長郝鐵川批評港大民調,指民調設計將「中國人」和「香港人」對立「不科學」及「不合邏輯」。

 

調查國民身份認同不是調查國民身份,而是調查「認同感」。香港人出遊,是持中國護照還是香港特區護照?香港人在外國人面前,會說自己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是的,我們都是「香港中國人」,「中國人」之前必加「香港」二字。我們期待中國大陸香港化,那時我們說「我是中國人」時,就不須加「香港」二字了。但我們今天看到的趨勢是香港中國化,所以更多人也緊緊抱住「香港人」這標誌。追求自由與人權是人性,任何國民教育的詭詐和宣傳,效果都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