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4年5月29日星期四

魯姜: 壟斷嚴重 民怨重重




香港失業率長期偏低,低技術工人的加薪幅度卻不高,最低工資每年若無調整,獲加薪的保安清潔工其實為數有限。低收入 工人今天不難找到職位,但不易找到高一點的工資,除非肯選擇建造業,又或是洗碗或陪月等。因此,即使自由行旅客大量湧來,為香港創造了大量收入和職位,直 接受惠 的人也不會心存感激,更由於雙方的文化差異和對方的頤指氣使,令好些港人對內地同胞的「入侵」已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

林奮強先生不斷推銷他的「黃金五十年」概念,倡議香港進行大規模基建,以迎接更多投資者、旅客和移民的來臨,但倘若這些基建的利益,其實絕大部分只流進現在「控制大局」的財團富豪口袋中,香港人又怎會對他的大計表示認同和支持?

業主獨佔增長

於代表不同利益的反對聲音此起彼落,特區政府覓地建屋困難;即使政府已調高興建公屋的比例,但最大的得益者仍是私人發展商;就算在邊境興建專為自由行旅客 而設的購物商場,若得不到大地產商的同意和配合,相信構思也將胎死腹中的居多……市民若普遍對香港的未來發展抱這種猜疑和不滿的心態,發展黃金五十年根本 只會是林先生個人的一廂情願。
港鐵(066)「壟斷」了香港的陸上交通人流運輸,服務水準一旦下降,追不上乘客的需要和期望,還會受到各方指責;住宅與商場無法覓地增建,現在已持貨的地主和業主卻可能會更喜形於色,因為他們已經壟斷市場,持有的地皮和物業變成「奇貨可居」,不愁會有新供應而拖低價格。

香港有為數不少的專利專賣事業,由於受到有關條例保障,又或是政府規管競爭對手的出現,以至形成半壟斷局面,甚至獲保證利潤可以長期大幅增長,這類「官商勾結」企業的股份一向最受穩健投資者歡迎;近年自由行帶來的經濟效益,這類企業「首當其衝」佔盡好處更不言而喻。

過去即使遇上經濟衰退周期(例如金融風暴及沙士襲港),政府也將透過停止賣地賣居屋等緊急措施阻止價格調整,保障業主的權益,這些措施表面看來是「救市」,但最大的得益者仍是持貨最多的大地產商。

港因自由行而獲得的經濟增長不論多少,大部分是由業主獨佔,租金的加幅遠超通脹及營業額增幅不在話下,由於名牌及連鎖集團競出高價,更令規模較小及邊際利 潤較低的行業和經營者被大量淘汰,旅遊旺區不單再沒有小店,甚至連日常用品的供應也付諸闕如,結果連帶屋邨商場的租金與物業也同步扯高,嚴重影響民生,市 民的收入被通脹蠶食,薪金加幅無法追上,民怨又怎能不生?

政府若再不能打破各種形式的變相「壟斷」,透過大量增加供應和全面開放市場,提高 市民的議價能力,即使進一步增加社會福利,也不易挽回民心,因為任何經濟增長都只會提高資產和壟斷權的回報率,令「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現象無法改善, 而用於社會福利的支出,亦必會如泥牛入海,於事無濟!

市民若不能透過合法渠道表達對壟斷的不滿和爭取自身權益,或將需要採取更激烈的行動, 引起傳媒的報道和公眾的注意,藉此換取更廣泛的支持。政制改革和普選的出現,本來可以有效紓緩市民的不滿情緒,為他們帶來希望,亦令當選者能有足夠的公民 授權,方便日後推行各種新政,不會像如今的特首,被人長期視為由不代表民意的小圈子所選出,因此嚴重缺乏公認力和認受性,以致施政舉步維艱。

回歸後一「業」無成

區政府由董建華年代開始,一直想發展金融地產旅遊以外的新產業,希望能成為經濟的新引擎;但不論提出什麼口號、找來什麼專家,以及投入多少資源,迄今仍是 一「業」無成;其中失敗主因之一,是業界既得利益者的冷淡對待,他們若不能獨佔其利,根本不會全身投入,只會靜候政府出力出手直至成功為止,方由他們坐享 其成;政府既不是有關方面的專家,亦不知如何牽頭入手,只能說了就算,完全沒有人嚮應與跟進,最終自然是不了了之。
怎樣 才能令更多市民支持政府的施政?關鍵在於誰是最大的得益者。如果得益者來來去去都是那些耳熟能詳的財團名字,公眾一定群起而攻之。如果新產業只能製造更多 符合「最低工資、最 高工時」標準的職位,市民不一定稀罕;「黃金五十年」若只能造就更多的壟斷,對社會和諧風氣也一定無從改善。要減少因壟斷而造成的貧富懸殊,構思已經得來 不易,由一位沒有認受性與公信力的領袖推行,可能更會適得其反,香港人對企業壟斷的印象不改,對政府的支持將不可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