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4年2月21日星期五
曾國平(經濟3.0): 入境稅的七問七答
兩周前本欄一連五篇文章講遊客和入境稅,本以為該話題要講 的已經講完,豈料上周人民力量向財政司提出陸路入境稅的建議以後,卻引來各界激烈的反對。有趣的是,反對者可說來自四方八面,政治立場一應俱全:高官、立 法會議員、時事評論員,以至學者大部分不贊成入境稅,多份立場相反的報紙更是難得的同聲同氣,齊聲反對建議。與此同時,根據電視的民意調查,支持入境稅的 市民佔大多數。
本以為入境稅的道理十分淺顯,贏家輸家清楚分明,有助消除北區的水貨問題,受損的主要為內地外國遊客而非港人。面對政客、學者強烈的反對聲音,我唯有整合各界的反駁理由,編成七條問題,再附上簡短的答案,希望能釋除部分市民的疑慮。
一、陸路入境稅歧視內地人?
答:凡稅必歧視。入息稅歧視高薪一族,煙稅歧視吸煙人士,機場稅歧視有錢 搭飛機的,特別印花稅歧視內地買家,燃油稅歧視有車階級,道理都一樣。政府的其他管制亦帶歧視成份:限奶令歧視內地家長和嬰兒,公屋制度歧視有積蓄的香港 居民,大學津貼歧視成績不夠好的學生。完全不帶歧視成份的稅制和福利政策是怎樣的一回事,還有待高人指教。
再講,市場經濟以價格定勝負和產權誰屬,亦帶歧視成份:價高者得,有能者 多賺錢多享受,何嘗不是歧視?資源有限,不能人人有份,市場制度甚至共產制度(平均分配所得歧視生產力高的人)也存在歧視成份。值得探究的是,社會中哪些 歧視可接受、哪些歧視不可,而非反對任何形式的歧視。
二、遊客不一定都是水貨客,入境稅會否拖累正常遊客?
答:遊客之中都有一心來旅遊而非走水貨的。同樣收入境稅,豈不是傷及無辜?先不論100元的入境稅對過夜、花錢較多的遊客影響有限(明天續談),若要避免傷及無辜遊客,可實行入境稅每月首次豁免,只要在同一個月內再到香港才開始徵收。不過,這做法雖然「公平」一點,但增加了手續,行政成本相對較高,未必值得。
講到拖累,入境稅或會禍及普通旅客,但水貨客何嘗沒有連累北區的居民?香港的經濟政策主要考慮的是港人整體的福利,還是港人和遊客的利益同樣重要?港人蒙受價值100 元的損失(如擠地鐵、爭廁所之類),是否和遊客要付100元入境稅等量齊觀?香港居民是否有等級之分,住北區的時間、感受都較不值錢,抑或要犧牲一下為香 港的大局着想?市民多等一班車的損失,跟遊客多玩數分鐘的快樂如何比較?這些問題我不懂回答,但政府卻有必要給市民答案。
三、既然大部分的水貨客為港人,入境稅豈不無補於事?
答:有學者認為,水貨客大 部分是香港人,入境稅根本是打錯敵人。沒有準確的統計數字在手,我認為困擾港人的水貨客多為內地人這觀點只基於兩個理由:一,根據傳媒報道,北區擠在火車 站一車車貨如輪轉的多為內地人,雖說傳媒或會偏頗,但總不能完全否定;二,香港薪金平均比華南地區高一截,港人水貨客缺乏動機為了每月數千元運送零食即食 麵等低檔產品,走水貨都以高價電子產品等為主,不用一箱二箱擠上地鐵,對北區居民的影響有限。學者如有證據指出水貨客以港人為主,以及困擾北區居民的多為 港人而非內地人,我願聞其詳。
四、增加景點、加速基建,能否更有效解決遊客問題?
答:有學者建議興建大型商場解決維港兩岸的擠迫情況,分散內地遊客的壓力,但這個反駁有兩個問題。第一,100元入境稅除了帶來所謂的「艾智仁─艾倫效 應」(即消費轉向高端產品)以外,對減少遊客旺區的人流沒有大幫助。入境稅的目的主要在減少水貨客,不在打擊出手豪爽、過夜居多的自由行。入境稅的目的是 X,轉過頭來批評入境稅不能達到Y,是離題。第二,由政府帶頭興建旅遊景點的往績一向不佳,以百億計的支出隨時成為大白象或視覺污染(金龍、金紫荊、柱狀 紀念碑之類),最後還是由納稅人埋單。政府的眼光不夠商人準,旅遊的事還是適宜留給自由市場解決,政府只要多開方便之門不加阻撓便可。再講,政府基建是以 年計的巨大投資,入境稅相比下靈活得多,可進可退、可加可減。
五、內地是否會「報復」收香港人稅?
答:首先,這幾年人民幣大幅升值,其實港人變相交了北上入境稅,而內地遊客則變相享受南下入境津貼(兼且香港沒有銷售稅)。就算內地加收100元,相比貶 了值的港元絕對是小數目,對港人北上旅遊的影響有限。若果內地收逾100元的巨額入境稅,旨在大量減少港人北上,香港遊客固然受害,但同時又會留港消費, 一加一減後果難料。當然,內地收此巨額入境稅的機會近乎零。
六、遊客不一定要來香港,損失遊客豈不是得不償失?
答:從時事評論員到政府官員,發表言論時都常犯上非黑即白的思考陷阱,忘記了政策的效果有大小強弱的程度之分。不收入境稅遊客會到香港,收100元入境稅 遊客就要另覓去處,背後的假設是全球遊客對香港的需求彈性極高,價格上升引來需求量大跌。香港甚有特色,街頭巷尾亂中有序世上罕見不在話下,不少外國人內 地人仍認為香港是個美食天堂。遊客缺乏質素相近的替代品,對香港的需求彈性於是甚低,100元的入境稅難以趕客。此外,需求彈性相對較低,入境稅的大部分 將由遊客付出,而非本港商戶割價求售。論者擔心遊客會大幅減少,要先解釋遊客甚高的需求彈性從何而來。
七、增加稅收令政府權力膨脹,違反自由民主的價值?
答:徐家健文章中提到張五常的論點值得一提再提:「因為交易費用的存在,有些事項政府處理的成本較低,有些事項市場處理的成本較低,是不難理解的正確看 法。」高斯又講過(見去年的文章《高斯的經濟政策觀》),政府管制有時會比自由市場優勝,要比較的是兩者處理同一問題的邊際成本。被視為高舉自由市場的芝 加哥大學,另一名家魯卡斯在80年代的一個訪問中也說過:「我不喜歡討論政府該有多大。我喜歡討論個別計劃的成本與效益。這似乎是討論問題的正確態度。」 【註】
搬出大師的說話不是要訴諸權威,只是想指出經濟學者大多不是所謂的「右膠」,凡事不看證據一刀切,似宗教多過科學。
本欄一年多來的幾百篇文章,探討問題從來就事論事,自由市場不是唯一的答案。
認為凡稅皆惡的論者,要想想在入境稅一事上的成本和效益:行政成本相對較低,對普通旅客行為的影響有限,既可紓緩中港矛盾的頭痛問題,又能減少部分地區人擠人帶來的租值消散。利弊相較,此稅何惡之有?
註:Lucas, Robert E. 1984. Interview by Arjo Klamer. In Conversations with Economists︰ New Classical Economists and Their Opponents Speak Out on the Current Controversy in Macroeconomics by Klamer. Totowa, N.J.︰ Rowman & Allanheld.
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