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4年2月21日星期五
成名: 盲愛國政治風險
林鄭月娥發佈政改諮詢文件 以來,緊跟中央所提的特首候選人要愛國愛港,強調特首愛國是「不言而喩」,但《基本法》並沒有這樣寫。這種違反法治的講法,想深一層等於說中央是大老闆, 它不會說清楚有甚麼明文規定要遵守,但可就政治形勢、權力鬥爭的結果隨便拿個「不言而喻」的藉口來篩選特首候選人。
律政司司長袁國强更表示,特首人選是否「愛國愛港」,要由提名委員會及中央判斷。他的言論顯示特區政府在推銷提委會「篩選」方案的角色。而所謂特首須「愛國」,明顯就是想進行有篩選的假普選。
「愛國」重於一切,與獨裁社會的「愛國主義」主張分別不大。「愛國主義」的目的在於激發愛國情緒,進行政治動員,以便獨裁者或利益集團達致個人或集團利益,但卻可以對人民帶來災難,例如發動二次大戰、文革、東南亞排華運動等。
很多人說「香港的政治爭吵,令人厭煩」。
1997年至今16年半,香港管治在幾個主要方面都出現明顯倒退,甚或已響起警號。在2001年,最貧窮家庭與最富裕家庭的收入差距是27倍,但在2011年,差距已擴大到42倍。香港在過去十年,人均GDP上升了47.6%,但貧窮家庭卻沒有因而受惠。
至於廉潔,據國際反貪腐組織透明國際(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2013年的排行榜,在177個地區中,香港排名下已跌至第15位,是7年來最低。作為香港肅貪倡廉機構的廉署亦爆出貪腐醜聞,令人憂慮!
新聞自由尤其岌岌可危:《明報》總編輯被撤換,多份支持人權和真普選的報章被中資銀行抽廣告,甚至有報道指梁振英曾向三間銀行施壓抽廣告。按無國界記者的調查,香港新聞自由度由2002年全球排第18位降至2014年的第61位。欠缺新聞自由,令社會實況無法反映,貪污、特權更易發生,削弱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影響經濟發展。
香港屬於半獨裁體制,因它既有一定的公民自由,卻無真普選,除了政治制度本身認受性低,及容易造成貪腐及新聞自由備受打擊外,半獨裁體制,亦容易導致另一個頭痛問題:增加政治不穩定的風險。
根據一項涵蓋多個國家,在美國頂尖政治學期刊發表的研究,半獨裁體制比民主體制的政治不穩風險高出30倍以上(註)。半獨裁體制易造成政治不穩,因它通常會帶來:(1)政府政策親疏有別,(2)政治兩極分化,以及(3) 群眾動員增加,街頭對抗加劇。
而這三個特徵,在香港早已出現,而且日趨顯著。
在親疏有別方面,半獨裁體制既屬不民主的政府,因缺乏普選認受性,靠親疏有別管治:例如雖然民主派獲五成多至六成多選民支持,自回歸以來政府普遍不委任民主派入重要委員會。
在政治兩極分化方面,政府在北京支持下實行越趨明顯的行政獨裁,賤視民 意。電視發牌事件中,只要少數人決定配合中聯辦向議員拉票,便可不理會全港七成多市民贊成批港視開台的訴求,把在內地沒有投資、有較少阻力扮演敢言傳媒的 港視掃出局。又例如國民教育,特區政府試圖強加洗腦課程,令部份公民團體奮起反抗,加劇政治兩極分化。
政治兩極分化出現後易帶來群眾動員增加,街頭對抗加劇,導致政治不穩。梁 振英上台後,忽然出現不同的「愛字頭」,是群眾鬥群眾的策略,以語言和肢體暴力,倒果為因地把爭取民主人權的政黨或人士標籤成亂港勢力。這種在專制社會常 見的對自由、民主運動的壓制,長遠易造成更大的衝突、群眾動員和政治不穩。
中央和特區政府,卻還是朝強化半獨裁體制特徵的方向去設計香港將來的政治制度:提委會的組成,須按過去一直備受北京控制的選委會去設計。這意味着特首選舉繼續受北京操控,當選的特首繼續只得小圈子的代表性。
至於2016年立法會的選舉辦法如何修改,當局更加沒多着墨,顯示功能界別將繼續佔立法會一半席位,商界將繼續透過功能界別主導立會。任何由直選議員提出而又符合公益的議案,會繼續受到封殺。
維持香港半獨裁體制,政治不穩定的風險只會上升。港人若不想當災,就必須密切關心政改諮詢,積極參與並提出意見,阻止附帶篩選和操控的假普選。
註:Goldstone, Jack A., et al. "A global model for forecasting political instabi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54.1(2010): 190-208.
成名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