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4年2月5日星期三

古德明: 圍繞甚麼?



《三國志》卷四十六孫權父親孫堅為董卓所敗,為了逃命,把紅色頭幘脫下,給部將祖茂戴上。追兵認定頭幘,「圍繞數重」,走近才發覺上當。中文所謂「圍繞」,無非「包圍環繞」的意思。

但是,中共《現代漢語詞典》卻給「圍繞」添了一個意思:「以某個問題或事情為中心。」也許,《現代漢語詞典》只是一部英文詞典譯本。第一版《朗文當代英漢雙解詞典》可以為證:revolve者,「旋轉、繞行」也;revolve around者,「以………為中心或主題」也。中文要說「以某個問題或事情為中心」,絕對不會用「圍繞」一詞。

《尚書金縢》周公因武王病重,向天禱告說:「嗚呼,無墜天之降寶命(國運只要不喪失),我先王亦永有依歸(我國先王就有依附)。」周公不會說:「我先王亦永有圍繞。」
《三國演義》第七十八回曹操病篤,後事大小都有安排,只是沒有吩咐長子曹丕篡漢自立。清朝毛宗崗有評論說他奸偽:「臨終遺命,獨無一語及禪代之事,是欲天下後世,信其無篡國之心。」毛宗崗不會說:「臨終遺命,獨無一語圍繞禪代之事。」

《儒林外史》第六回嚴貢生說他吃的藥十分名貴:「我因素日有個暈病,費了幾百兩銀子,合了這一料藥,是省裏張老爺在上黨做官帶了來的人參,周老爺在四川做官帶了來的黃連。」齊省堂增訂本評語說他勢利:「語語不離張老爺、周老爺,不知嚴貢老幾時學來的。」評者不會說:「語語圍繞張老爺、周老爺………」

但請看大陸中華網二零一三年十二月十六日一篇評論:「習總書記當政以來,外交話題都緊緊圍繞實現偉大中國夢展開。」中文會寫得清楚平實一點:「外交話題都以中國夢為依歸。」

香港《星島日報》二零一三年六月四日載,戲子劉德華在北京,給記者不斷追問妻子懷孕傳聞,頗不耐煩,說道:「問題都圍繞家庭,話題可不可以分散一點?」中文說法是:「話題可不可以少一點問及家庭,多一點講別的東西?」

臺灣《旺e報》二零一三年十二月四日也說:「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再次上任後,圍繞『安保』話題一直動作不斷。」中文會改寫如下:「日本安倍晉三再度拜相以來,其作為始終不離所謂國家安全。」


古德明: 強降雨

清朝文士鄭板橋據說曾出席一個陶員外的壽宴,當時恰逢雨天,鄭板橋應邀題詩祝壽,先寫「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兩句,大家都覺得有欠吉祥,而且文字平庸,卻見鄭板橋筆走龍蛇,繼續寫道:「滂沱雨祝陶公壽,壽比滂沱雨更多。」然後一座稱美。

當然,這首奈何詩今天必須改寫如下:「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強降。強降雨祝陶公壽,壽比強降雨更多。」這「強降雨」,當然又是中共的方塊字寫英文傑作。

英國著名作家史蒂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 的太平洋遊記In the South Seas第一卷第十五章有以下一句:A strong fall of rain drove them for shelter(大雨滂沱而下,他們連忙躲避)。查字典,你可以見到strongfallrain三字的中文注釋就是:「強」、「降」、「雨」。

要說a strong fall of rain,中文有多個詞語。請看晉朝陸機《贈尚書郎顧彥先》詩:「豐注溢修霤(大雨令屋檐下接水的長槽滿溢),潢潦浸階除(地上積水淹沒臺階)。」唐朝杜甫《大雨》詩:「風雷颯萬里,霈澤施蓬篙(大雨淋荒野)。」北宋蘇軾《介亭餞楊傑次公》詩:「前朝欲上已蠟屐(已塗蠟的木屐),黑雲白雨如傾盆。」南宋陸游《十月二十八日夜風雨大作》詩:「風怒欲拔木,雨暴欲掀屋。」豐注、大雨、霈澤、白雨、傾盆雨、暴雨等等,現在大概一律要改為「強降雨」。

這「強降雨」下遍香港、臺灣、大陸。香港天文臺網站有《雨大如天上降貓狗》一文說:「一個較不穩定和持水量較高的大氣會為強降雨事件發生提供有利的條件。」翻譯成中文,這應該是說:「大氣不穩定,含水量多,都是暴雨的成因。」

二零一三年九月二十八日臺灣《自由時報》有報道說:「專家認為海平面上升、強降雨機會增加,未來臺灣發生災難機率提高。」翻譯成中文,這應該是說:「專家認為,海面上升,暴雨轉多,會增加臺灣發生災難的危險。」

又二零一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大陸人民網報道:「十二月十四日晚開始,海南萬寧出現有氣象記錄以來冬季最強降雨。」翻譯成中文,這應該是說:「海南萬寧十二月十四日晚開始,經歷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的冬季暴雨。」

英文叫「濃茶」、「濃咖啡」等做strong teastrong coffee,看來現代漢語不久也就會有「強茶」、「強咖啡」,否則怎能百尺竿頭,更下流一步。


古德明: 誤導公眾

一月六日,香港《文匯報》報道自由黨主席梁淑怡對民主派的批評:「反對派誤導公眾,不斷說香港人在政制改革事宜上可以完全自主,態度不老實。」中共所定《基本法》明言香港人可以「普選」行政長官,到頭來「普選」卻是假的,而不老實者原來還不是中共。新中國的真理,真教人欲說無從。

但新中國現代漢語「誤導」一詞的來源,則還可以說說。「誤導」不是中文,而是英文mislead的方塊字寫法。臺灣一九九一年版《文馨最新英漢辭典》mislead條下注譯是:「使誤解;欺騙。」現代漢語人把mis直譯做「誤」,lead直譯做「導」,合成「誤導」這個不中不英的雜種。

蔡東藩《後漢演義》第二十一回西域莎車王遭漢室收回其西域都護印綬,但仍然「詐稱大都護,蒙騙(西域)各國。各國未識真假,只得聽命」。蔡東藩不會說莎車王「誤導各國」。
又蔡東藩《清史演義》第八十七回慈禧太后把光緒皇帝拘禁瀛臺,自行臨朝聽政,輿論不平。上海人經元善聯絡全體紳商,發電報呼籲慈禧歸政光緒,說道:「倘不速定大計,恐民情誤會,一旦騷動,適召外人干涉,大可為慮。」經元善不會說「恐民情遭誤導」。

清末民初,英國以印度為根據地,覬覦西藏,致力挑撥藏民反華情緒。所以,一九四二年八月二十三日,蔣介石寫了一則日記:「中央之所以必須統制西藏者,其宗旨全在解放藏民痛苦,保障其宗教與生活自由,不被外國所愚弄與束縛而已。」蔣介石不會說「不被外國誤導」。

現代漢語人卻一味「誤導」。請看大陸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人身保險公司銷售誤導責任追究指導意見》第一條:「為進一步強化各人身保險公司對銷售誤導問題的責任追究力度,有效遏制銷售誤導行為,制定本指導意見。」這四十四字的意思,據我猜度,大概是:「是套規例之制定,旨在遏止並嚴懲人身保險公司以蒙騙手法,招徠顧客。」這二十九字中文,意思清清楚楚,完全不用猜測。

二零一四年一月十二日臺灣《自由時報》有評論說,馬英九政府整天喊「停止藍、綠兩營鬥爭,全力拚經濟」,目的只是掩飾施政無方。該文標題是:「不要被『藍綠惡鬥』誤導」。翻譯成中文,這應是「不要被『藍綠惡鬥』說法愚弄」。

誰說現代漢語人不是死心塌地的洋奴。


古德明: 何種程度

香港教育署發布的一條通識科試題問:「在何種程度上,改革開放影響了國家的綜合國力?」論現代漢語,教育署這一句達到何種程度的下流,真難評定。

「在何種程度上」是赤裸裸的英文句法。查第七版《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extent譯做「程度」,toextent譯做「在……程度上」,例句To what extent is this true of all schools?則譯做「這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所有學校的實際情況?」詞典用的當然是現代漢語,中文應譯做「這有多切合各學校的情況?」但香港教育署顯然認為,「在多大程度上」還不夠像英文,於是改為「在何種(what)程度上」。

大陸是現代漢語發祥地,toextent句式之運用,更見嫻熟。中國教育在綫網站二零一三年三月十九日發表專文,說全國高等學校入學試過分重視英文:「英語在很大程度上浪費了國家教育資源。」臺灣《中國時報》二零一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則說:「二零一四年,汽油價格會下滑。這一趨勢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近幾年美國國內能源革命。」

《隋唐演義》第七十六回安樂公主驕奢,開鑿定昆池取樂:「司農卿趙履溫為之繕治,不知他耗費了多少民財,勞動了多少民力。」香港教育署一定會把末兩句改寫:「不知他在何種程度上耗費了民財,在何種程度上勞動了民力。」

一九四一年十月十八日,抗日領袖蔣介石出席第三次南嶽軍事會議,致辭談到日本軍人東條英機拜相:「這件事對於整個世界局勢,將發生很大的影響。」中國教育在綫網站記者也一定會把這句話改寫:「這件事將在很大程度上,對於整個世界局勢發生影響。」

《民國通俗演義》第二十一回應桂馨受大總統袁世凱指使,遣人刺殺國民黨領袖宋教仁,宋教仁同志黃興說:「這案的主因,尚不止一應桂馨呢。」《中國時報》記者大概也要改寫這句話:「這宗案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只歸因於一應桂馨呢。」

今天,你不應該說:「改革開放,對中國綜合國力有多大影響?」「英語大大浪費了敎育界人力物力。」「這趨勢的一大原因,是近幾年美國國內能源革命。」簡單明白的中文,已經不合時宜。但說話行文與其仿效英文,不如真真正正用英文吧。我只怕現代漢語人到時就張口結舌,臨楮彷徨。


牽頭



二零一三年十月十五日,中共舉辦現代漢語所謂「習仲勳百年誕辰紀念會」,為他們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助威,會上中共太子黨雲集。香港《開放雜誌》十一月發表評論,譏諷說:「習近平牽頭拚爹,要做核心權威。」評論作者固然反共,下筆卻受中共左右,那「牽頭」兩字就是一例。

中文「牽頭」有兩個意思,一是「撮合男女姦情者」,一是「拉頭顱」,例如《水滸傳》第二十四回王婆撮合了西門慶、潘金蓮這對姦夫淫婦,給賣水果的鄆哥駡道:「你這馬泊六(使動物交配者),做牽頭的老狗!」又如韓愈《元和聖德》詩寫亂臣賊子受刑:「牽頭曳足,先斷腰膂(脊骨)。」

中共最喜歡「牽頭」,還給「牽頭」添了一個意思。一九八九年《現代漢語詞典補編》「牽頭」一條注釋是:「出面臨時負責某事。」例句如下:「由研究所牽頭,十幾個科研單位參加,召開了有關人才流動的討論會。」現代漢語這個「牽頭」,中文有不同說法。

漢朝末年,權臣董卓作亂,長沙太守孫堅起兵討伐。唐詩人呂溫於是有《題陽人城》詩說:「忠驅義感即風雷,誰道南方乏武才?天下起兵誅董卓,長沙子弟最先來。」呂溫絕對不會說「長沙子弟牽頭來」。

明朝初年,安南國主陳日煃遣使者入貢,獲太祖朱元璋封為安南國王。明嘉靖年間,安南權臣莫登庸篡位自立,後來傳位給兒子。嘉靖朝臣對於應否出兵討伐,意見不一。一派說:「我聖祖(明太祖)戒後世勿伐安南。」另一派反駁說,當年不伐,只是因為陳日煃歸順:「夫戒不伐安南者,聖祖嘉其國王陳日煃率先倡義歸順也。」明太祖不會嘉許陳日煃「牽頭倡義歸順」(《泉翁大全集》卷三十一)

《清宮十三朝演義》第六十八回佟佳氏喪夫,沒錢殮葬,「鄰舍中有一個周老伯看他可憐,便領頭兒在前街後巷抄化(零星募化)了十多塊錢」,以助殮埋。那周老伯是「領頭」而不是「牽頭」。

現代漢語卻事事「牽頭」。大陸新華網一月九日發表電信說:「上海正牽頭籌建長江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報預警中心。」臺灣《中時電子報》一月八日也有電信報道大陸消息:「中國國土資源部已經和建設部、林業局、農業部等進行了溝通,並可能牽頭做各種不動產登記。」



古德明: 基於下流

二零一二年十月二十二日,《香港商報》有專文介紹行政會成員李慧琼,並強調她的一句話:「社會各界評論政府表現時,宜基於事實基礎,而非惡意批評。」現代漢語人說話之下流,竟有如是。

英文有base一字,梁實秋《最新實用英漢辭典》譯做「基礎」、「以………為根據」,例句是:「These charges are based on facts這些控訴是以事實為根據的。」李小姐那一句的「基於」,分明是英文based on的漢字寫法。不過,李小姐卻給英文添了蛇足,在「基於事實」之後加上「基礎」兩字。英國人不會說based on the base of facts,請眾洋奴留意。
而這「基於」當然也是大陸、臺灣的流行語。二零一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大陸《海峽導報》發表長文批評臺灣民主進步黨:「民進黨基於『反中』心態作祟,硬把《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視為糖衣毒藥。」十二月五日,臺灣《聯合晚報》則報道:「基於安全理由,美國總統歐巴馬只能使用具有超級安全保密科技的黑莓手機。」

中文從來沒有「基於」這個說法。英文的base,等於中文的「本」。「本」指草木的根,所以《呂氏春秋》卷三說:「百仞之松,本傷於下,而末槁於上(下面的根枯了,上面的枝葉就會萎謝)。」這個「本」,可引伸解作「事物的根據」或「以………為根據」,例如《大學章句》論修身之重要:「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一切)皆以修身為本。」《老殘遊記》第三回鐵英論治河辦法:「河工一事,聽得外邊議論,皆是本賈讓三策(都是根據漢朝賈讓的三條治水法)。」中國人不會說「皆是基於賈讓三策」。

《史記》卷五十五張良被圯上老人侮辱,中心火起,「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東吳朝臣顧雍勸孫權不要和劉備合兵抗曹:「劉備因為曹操所敗,故欲借我江東之兵以拒之,主公奈何為其所用乎?」中國人不會說「張良基於他年老,強忍」、「劉備基於為曹操所敗」等等。

《香港商報》、《海峽導報》、《聯合晚報》那三段現代漢語,現謹用中文改寫如下,供讀者比較:「社會各界評論政府表現,應本乎事實,而非出於惡意。」「民進黨因反中心理作祟,硬把《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譏為糖衣毒藥。」「為保安全,美國總統歐巴馬只能使用具備超級保密科技的黑莓手機。」中文絕對不必下下流流,仿外國人語,才能達意。


陳雲: 古文教育,歷久常新


教育局 終於決定在明年重設範文課程。所謂範文,就是古文,不可能是白話文。白話寫得成文,就要有古文骨架。清末黃遵憲一句「我手寫我口」,誤盡蒼生。我手寫我 口,原意是擺脫辭章枷鎖,直抒胸臆,不是將口語寫出來。口語與書面語是兩個不同的語文系統,口語流利靠聆聽和談話,文書流利靠閱讀和書寫。

此中, 由於中文在漢代之後,變成單音節而有語調的語言,文句的辨義,要靠有意義的詞組鋪排出來,否則書寫的文字就難以閱讀,或帶有歧義。古文,特別是唐宋兩代講 究聲韻和辭采的古文,就帶有中文章句的典型格式,即使不去背誦,平日閱讀多了,課堂朗讀多了,潛移默化,就懂得中文章法。

明清兩朝的白話文學、小說唱本,都是秉承古文的格式的,白話裡面也雜有古文和詩詞,如此才可雅俗共賞,白話的《水滸》、文言的《三國》,流傳至今,略作註解,學童仍是讀得明白。

除了語 文的原因,學習古文仍有文化修養的原因,智力鍛煉的原因。文化的原因是古文傳承了士大夫的志氣和感性,有懷抱古今、擔負天下的氣魄,卻不礙欣賞良辰美景, 暢懷人倫交際。王羲之《蘭亭集序》的主旨在此。古今中外,皆同一理。學到兩三成,你就成人長進。中國王朝可以沒落,士族精神不可失傳。尤其是香港,過去有 賴英國培養的殖民地士族(所謂「官學生」)支撐,英國撤出,香港就要培養自己的子弟成為士族。

學習古文,是延續歷史對話。華夏好多懸而未決之大問題(pending questions),都在古文隔代討論。例如秦朝革除周朝的封建,王國諸侯制度,一統為郡縣士官制度。唐代柳宗元《封建論》贊同郡縣制度,以此抨擊當時的藩鎮割據。然而,到了清代,袁枚「書柳子《封建論》後」一文(《小倉山房文集》), 就反省中央集權制度之弊。袁枚說,封建制度之下,如果天子不仁,「千八百國中,苟有一賢君,則民望未絕」。即使天子暴虐無道,百姓也有其他君王來選擇效 忠,有其他王國來避難。文人也可周遊列國,不必困於朝廷。即使在唐代,「安史之亂不旋踵而敗者有三鎮以平之」,唐中葉之後,唐朝不被吐蕃(西藏人)吞併,未遭黃巢消滅,也全賴藩鎮保存的軍事精銳和文化實力。

中央集權,還是地方分立分治?是華夏的大問題。換了在香港,九七主權移交之後,取消了兩個區域行政的市政局,統一了屋邨商場為領匯集團,衍生的高壓統治,這些都是古人經歷過的、思考過的。讀古文,是繼承這些知識,否則一切由零開始,你就變成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