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4年10月14日星期二

蕭少滔: 大亂之後不一定是大治



先前寫過一篇文章,問到黑暗時代會否重臨?看事情的發展,真的有點心寒。因為總有一些迷信很難用淺白的語言來拆解,而人總會朝着自己執着的事情去推想。例如:大亂之後必有大治。

於是乎有大量的「維穩派」認為,香港目前的「亂局」必須要用強硬的手段清場,不惜一切也要「恢復社會秩序」云云。

但問題正正在於:所謂的「恢復社會秩序」是什麼意思?所「恢復」出來的,是否「應有的秩序」?這種自欺欺人的秩序假像,其實殺傷力比起幾條馬路被長期佔據,要嚴重和深遠得多。

很簡單的一條思路:香港市民有七百萬,警方人力只有不到三萬。要「管」這樣一個城市,要不是市民自發自律的「向心力」,單以警力又可以如何維穩? 而令到有這種向心力出現的,是港英政府多年以來苦心經營的一套現代社會文明秩序,而不是「槍桿子出政權」的暴力維穩秩序。

其實早在去年,我經已提出了香港的「行政主導」早就「離奇暴斃」。因為「行政主導」之所謂成功,在於其科學及有效的管治手段,使得社會上不命萌生「監察制衡」的需要、更加不會出現「對峙」的局面。

但假如執政者的管治手段不科學、也無效、甚至是反效果。那麼這種所謂「行政主導」還算是什麼東西? 不群起造反已經算是「俾足面」了。

最能簡單說明情況的,莫如香港警方所披露的「光明頂」行動。亦即928當晚視為理所當然的「催淚彈可有效驅散示威者」措施。尤其是講到以下這段:

9月28日警方施放87枚催淚彈當日,據悉另已有230多枚催淚彈由九龍運抵港島,準備長期作戰,包括繼續施放催淚彈、上前「搶 位」並包圍不肯散去群眾再拘捕…….至翌日凌晨2時許,警方在金鐘施放最後3發催淚彈後,行動突然叫停,並要求所有警員卸下防暴裝備,任由示威者留在街 上,令前線士氣受挫。警隊內部盛傳是政府高層叫停行動。
換言之,看來警方是「真心相信」放出大量催淚彈和作出拘捕行動是可以「有效驅散」佔據金鐘道路的示威者。

這種「真心相信」才真要命。因為稍有常理的,可以留意一下,到底為何事後的示威人數會不減反增? 都是因為不滿防暴隊向手無寸鐵的學生施放催淚彈。換言之,盲目暴力所換來的,是更大的反抗決心。簡單一句:打波可以勇、但不可以「茅」! 這種連三歳小孩子也懂得的道理,怎麼「很專業」的防暴隊反而會信?

去年我也提到了這一點,就是:信心才是穩定的關鍵。而作為一個八股佬,自然引述了羅馬帝國的歷史:一個帝國無論它有多麼強大,在人民不再相信的時候,就死定了。此為之前車可鑑。
或者再拿香港的近代史來說明一下這個「相信」的重要性吧。

1967年的暴動,導火線是1966年的「天星小輸加價」事件。市民蘇守忠採取站立示威的方式,喚起市民關注公用事業壟斷以及民生矛盾。港英政府採取武力 鎮壓,由是激起市民更大的反抗。至1967年,《工聯會》乘勢發動「反英抗暴」,騎劫示威改為政治上的反殖行動,最終演變成全面暴力衝突,土共製作的炸彈 隨街亂爆。而「受害人」總是手無寸鐵的小市民。

尤其激起公憤的是商業電台播音員林彬先生和他的堂弟,被暴徒用電油當街活活燒死。事後《大公報》更加唯恐天下不亂,大字標題讚揚暴行,並稱林彬為「民族敗類,港英走狗」。最終港英政府毫不客氣,出動防暴隊武力鎮壓香港左派。

事後香港「竟然大治」!這個就是「大亂之後大治」的說法由來。不過明眼人都知道,事情不可以胡亂類比。

這個「由亂入治」在本質上的分別,正正就是英國佬令到香港人相信在英殖的管治之下,生活可以更好。事後的港英政策可以說明這種真正的因果關係:

1. 採取各種限制公用事業的手段:確保民生得到保障;各種利民措施相繼推出,包括建設各種交通基建例如海底隧道引入公開競爭和專利監控相輔相成的政策
2. 積極介入住屋市場:優先照顧低收入階層,並且配合推出「衛星城市」計劃,大力拓展市民的生活和工作空間,並且推行「租務管制」保障市民的「安居樂業」需要
3. 提升警隊待遇及形象:向大學生招收警務人員,實行質素提升,扭轉「好仔唔當差」的傳統思想
4. 成立廉政公署:監督制衡警隊腐敗情況,扭轉社會對政府的負面形象,並向社會進行「廉潔奉公」的教育
5. 積極推行「行政吸納」政策:開放社會管理事務予市民參與,使得即使是反對英殖的專業精英也願意投效政府
6. 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包括免費教育以及各種職業培訓,並大力推行公民教育,使得香港人口提升生產力及專業水平,令就業前途更有保障
7. 開拓新經濟領域:扶助本土工業發展,以創造各種不同的就業及晉身機會,造就「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蹟
8. 開放傳媒:促進言論自由:新電子媒體迅速成長,廣開言路、避免民怨累積,促成香港文化事業及創意人才的高速發展,令到彈丸之地的香港成為全球華語電影的主要製作及發行中心
9. 推行地方行政改革:在1969年就推出《地方政制改革報告書》,逐步放權予市民參與地區事務
10. 開放金融市場:促進金融市場發展,引入各國先進經驗及技術,促成日後確立環球金融中心的地位
以上也只是提綱挈領的點出了港英政府所切實執行的「行政主導」措施,重點是因應市民的訴求而順水推舟締造「向心力」,讓市民對社會既有合理的期望,也有合理的手段去滿足期望。而這種向心力是「順勢而成」的,因而是主動自覺而不是強制扭曲而勉強產生。

1997之後的迷失,就在「直通車被拆軌」那一刻開始。香港背離向前看的普世及現代文明社會價值,被迫轉向認同專制極權的「古代普世價值」。再繼之而來的 原始資本主義大反撲。各種保障小市民生計和促進階級流動的政策被逐一廢止。到最後,連「睇電視」這種卑微的願望,居然也變成了官民衝突的頭條新聞。

而在928當晚,這場「文明的衝突」就益發毫無保留地暴露出來了。就是整個所謂「光明頂」計劃,只是花掉幾年時間去策劃和操練的暴力清場行動。而其假設又更加荒誔得離奇。因為政治訴求只能用政治解決,用暴力是解決不到的。

假如用暴力就可以長治久安,那麼世界上最安心的應該是秦始皇,因為他的暴力水平,絕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不過要是這種所謂「法治」真的很管用,那麼陳勝吳廣的故事又可以如何解釋?

從這個角度去看,香港應該是由政府帶頭引領着社會走回頭路。而實在「專制獨裁」,在遙遠的古代,也是一種「普世價值」。不過大家彼此相隔了極大的時空。因此香港的所謂社會撕裂,是因為政府和民心向着相反的方向走,才會出現這種「拉扯」的現象。

現時子女向家長「報平安」的信息是:放心….這裡沒有警察。

到底這是一種怎麼樣的「社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