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昨日的話,主信息或潛台詞無非三點:一,“適時”清場;二,官方的政改方案的框框不會改;三,對話可以,但難求共識。
懂得政治藝術或真正願意解決問題的人都知道,談判如要有成果或進展,必須雙方都各讓一步,而不是只要求對方退而自己則寸步不讓。如此下去,形勢更難令人樂觀。希望港府通過中間人溝通時,能彈性一點。
佔領運動發展至今,有一種情況非常值得關注,就是當運動出現平靜跡象時,不知何故忽然又湧浪潮,令整個形勢變得緊張。跟著,警方出動,留守者反抗;或者一些人有所行動,促使警方馬上反應。
這種情況似曾相識,令我更加不安。啊!記起了,一九八九年北京民運時,好幾次形勢已趨緩和,很多學生都退了,官方也願意對話了,但不知何故,忽然又有一兩塊石頭擲向漸趨平靜的湖面。於是,一石再起千重浪,學生和民眾又起鬨了,官方也緊張了,行動更嚴厲了。
舉例說,當年北京學生得到民眾理解和支持後,有人勸他們作長遠計,見好暫收,但另一種意見則認為不能退,退就喪失逼使政府就範的本錢。此外,也有些群眾互相不妥協,還有一些是刻意鬧事的。這裡有策略上的分歧,屬於技術層面,但也有些是動機的層面,亂就有機可乘。後來,很多學生和市民都退了,官方突然又宣布戒嚴,再一次刺激民情,群眾再度上街。可見,情況是複雜的。
到底甚麼人擲下這些石頭呢?天曉得。如從平常心理解,也許緊張的形勢令各方變成驚弓之鳥,有些群眾急躁行動,知進而不知退(這是群眾運動中常見的現象),於是授之以柄,政府可以採取行動;又或者有些人忠肝義膽,堅定不移,不惜硬碰。如從陰謀論的角度看,也許有些人不管大局好壞,藉此混水摸魚,從中得利。
無論是哪一種,都在有意無意之間令形勢惡化,人們必須清醒視之。尤其是運動的組織者更要有智慧,一切都以參與者的安全為重,必要時作策略性後退。這不是失敗,不是懦怯,不是退縮,而是因為我們既爭朝夕,更爭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