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月2日星期一

工商時報社論:借問因何太瘦生?總為「未來諸事苦」




李白「戲贈杜甫」詩:「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因何(或作「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看到股市在去年121日還有超過1,000億元的成交值,此後則幾乎每況愈下,到昨日甚至出現低於500億元的的「窒息量」。在此期間主管機關金管會一再喊話、頻放利多,甚至在北韓領導人金正日1217日猝逝後,行政院還請出副院長陳冲領軍,率領國安基金進場護盤。惟利多加護盤的結果,只是讓台股從1219日的兩年半最低收盤價6,633.33點,拉升至維持在7,000點上下,但是股市成交值卻一直沒有起色;尤其是近日的窒息量,更讓人想起李太白詩:「借問因何太瘦生?」答案則應是「總為『未來諸事』苦」。

未來諸事,包括金融面、實質面與信心面。在金融面,首推歐債危機,因為在今年二至四月,歐豬五國(PIIGS,葡萄牙、愛爾蘭、義大利、希臘、西班牙)的主權債務正值還債高峰,估計至少需要2,500億歐元來支應。然而直到現在,具體解決方案仍然「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歐洲央行去年1221日提供高達4,892億歐元的融資額度,是對歐元區523家銀行提供流動性,而不是對歐豬五國的主權債務提供還債財源。至於IMFESMEFSF雖然號稱將提供5,000億歐元協助,但詳細規劃及配套條件都還在雲端,因而只能說是口水救市。歐債問題若不能順利解決,將使全球金融危機擴大的機率暴增,因此大型投資機構忐忑不安,在「現金為王」(Cash is the king)的心態下,從亞太市場提款機抽回資金,乃是正常合理的策略。2011年外資在台灣股票市場的總買入金額為57,480.82億元,總賣出金額為6257.30億元,累計賣超為2,776.48億元。少了外資的投入,台股成交值自然難有好顏色。

在實質面上,全球最大信評公司標準普爾發布亞洲各國今年最新經濟成長率(GDP年增率)預測,值得參考。標準普爾指出,由於美國今年只有低度成長,歐洲市場則小幅衰退,因此全球經濟將依賴中國大陸這個僅存的火車頭,但大陸今年經濟成長也被標普下修到7.7%至8.2%。在全球不景氣及大陸經濟成長趨緩下,以出口為導向的亞洲國家,今年經濟成長將出現「暴跌(plummet)」態勢,亞洲四小龍今年GDP普遍下修。

標普去年9月發布亞洲國家今年GDP預測時,還預期台灣會有4%的成長,但最新預測值下修到2.3%至2.8%,遠低於國內外其他機構之預測值。至於中華信用評等公司則指出,受景氣趨緩影響,台灣部分企業信用品質已經開始弱化,尤其是資本密集及出口導向產業。中華信評去年下半年下修13家受評企業的「評等展望」。至於今年信用品質最弱的產業,將以高科技產業為主,其次為運輸、航運,以及鋼鐵、塑化等。至於「3D1SLCDLEDDRAMSolar)」等4大「慘」業,中華信評指出,銀行對這4項產業放款總額已達6,000億元,占銀行總放款餘額的3%,如果全部違約,將吃掉銀行業23年獲利。在實質面隱憂重重之下,投資人把資金抽離股市,乃是正常反應。

至於在信心面上,距離大選投票日越近,選情越加緊繃,在看不出任何一方可以明顯勝出的情況下,投資人對於未來的不安,充分表現在股市成交值上。整個201112月計有22個交易日,僅在121日成交值超過新台幣1,000億元;其餘21個營業日中,成交值超過新台幣700億元以上者僅有6個營業日;成交值未達新台幣600億元則有5個營業日。

相較於2010年的日均值1,151.01億元,及2011年全年日均值1,092.88億元,更可以看出12月的股市實在是超級的冷,也間接反應股民對於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這種焦慮,顯示股民對於選舉結果是否影響上市櫃公司獲利趨勢的憂慮。以目前上市櫃公司的獲利,有越來越高比重來自大陸投資的趨勢觀之,股民們需要的是候選人能提出當選後不致影響這個趨勢繼續進行的保證。

要言之,股市成交值的萎縮,在本質上其實是健康的;不健康的是國外因素歐債危機的金融面、明年我國出口與成長可能衰退的實質面,以及總統大選兩大黨候選人都未能讓投資人安心的信心面。股市成交值的萎縮,從另一個角度觀之,正是國內外投資人趨吉避凶的理性行為。如果要用違反市場法則的方式去促使股市成交值成長,才是揠苗助長的不理性措施。

正如陳冲副院長的名言:「『市場』就是每個人有不同的解讀才稱之為『市場』,如果超跌,對很多投資人來說反而是買點。」一旦很多人都認為市場超跌,就會不約而同進入市場,在正常情況下,量先價行,亦即股市成交值會在市場行情回升之前先成長。既然如此,也毋庸勞動國安基金每天去撐盤、護盤與充量、衝量。換言之,讓屬於市場的回歸市場機制,政府與政黨所應做的反倒是:不要成為妨礙市場正常運作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