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4年3月1日星期六

852郵報: 港大逾四成受訪生贊成港獨 北京統戰失策港人愈年輕愈本土

正當中港民間矛盾日益加劇,本土派又接連發起運動「驅蝗」之際,最新一期港大學生刊物《學苑》就以「香港民族,命運自決」為封面故事,當中更直接討論香港獨立的問題,可謂非常「大膽」。

《學苑》的調查又發現,逾四成受訪學生贊成香港成為獨立國家。而《852郵報》翻查港大民調的數字,也發現愈年輕的港人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就愈低。由此路進,回歸16年多後的今天,新一代年輕人反而離「人心回歸」愈走愈遠,中共的「思想工程」似乎只是適得其反。

港大學生會學苑編輯委員會刊物《學苑》,今期以「香港民族,命運自決」為 專題,分析香港的本土意識發展,其中一篇由張士齊執筆的文章〈香港應否有民族自決的權利〉,更直指香港人是一個民族。他引述《信報》評論員練乙錚過去一篇 文章,再引用斯大林對民族的定義,說明香港已滿足了成為民族的四大條件:「有統一的語言」、「有清楚定義的地理範圍」、「有共同的經濟生活」以及「有處於 同一文化基礎上之穩定的共同心理特徵」。

張士齊又稱,香港的本質「是一個逃避戰亂中國和共產黨統治的難民社會」, 經過長期的分離和共產黨對中國文化的摧殘,港人再難找到與中國連結的文化紐帶。他續指,在國際社會中,民族是享有自決成為獨立主權國家的權利的,而《聯合 國憲章》及另外兩條國際公約也有保障這個權利。中國作為聯合國成員,又是兩條公約的簽署國,「當然有義務尊重民族自決的原則」。

他最後表示:「讓全港選民公投表態一次,無論前途是獨立還是維持一國兩制,皆會令香港的前途更明朗。我們在八十年代錯過了機會,在二十一世紀應要能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


五成受訪生自認本土派

另外,《學苑》亦訪問了467名港大學生,結果發現61%受訪者認為自己屬於泛民主派,建制派只有9%。近五成人則認為自己是「本土派」,而「大中華派」只有一成半,可見支持「本土優先」的港大生明顯較多。

同時,逾五成人認為香港沒有政黨可代表自己(各大政黨似乎要好好反省),然後排名第一的就是公民黨,有近兩成人選擇。至於排第二的就是新民主同盟,有7%受訪者選擇,反而其他激進政黨如人民力量和社民連,以及「和理非非」的民主黨都分別只得4%,工黨、街工等更只得1%。須知道,新民主同盟是旗幟鮮明的本土派政黨,一直提倡限制自由行及保衞繁體字等,由此亦再印證了,港大生的「本土意識」的確不低。

最令人驚訝的是,不少論者一直以為是沒有市場的港獨思想,原來在港大內卻是「主流」。調查指,如果明天香港舉行公投表決「香港應成為一個獨立國家」,而北京又承認結果的話,42%港大生表示贊成,剛剛比反對者多出一個百分點。不過,假如北京不承認公投結果的話,則反對者較多,佔43%,贊成者只有37%。

由此路進,原來只要北京答 應的話,較多港大受訪者會支持港獨。須知道,港大乃香港一級學府,畢業生大多有望躋身社會精英階層、知識份子,將來更會進佔政府以至其他大型商業機構的管 理層位置,長遠影響香港的發展。假如真的如調查結果所指,近四成港大生支持港獨的話,似乎這般港獨思想真的會「發揚光大」,即使不能成為主流,起碼也會爭 取到愈來愈多的市民支持,北京最擔心的事恐怕會終於成真。


港大民調可作佐證

事實上,本報翻查過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數字,也發現年紀愈輕的人愈對中共沒有信心。去年12月的最新調查指,18至29歲的市民當中,只有17%表示信任中央政府,不信任卻高達65%。反之,50歲以上的人就有近一半信任中央,不信任的卻低至25%。

同樣地,在身份認同的問題上,近六成18 至29歲的年輕人會稱自己是香港人,遠遠高於稱自己為中國人的7%。30至49歲的組別雖然仍是稱香港人多於稱中國人,但差距已明顯收窄。直至50歲以上 的市民,稱中國人的就有28%,高於稱香港人的23%。而其實去年青協的調查亦發現,15至39歲的青年「對一國兩制的信心」、「認同自己係中國人」及 「中國人身分令你感到自豪」的比率,均跌至1997年開始調查以來的新低。

以上數據都在在說明,雖然北京自回歸以來進行了大量「思想工程」,包括國民教育、國情旅遊團、以CEPA提供經濟利益鼓勵港人認內地是「恩人」等等,但年輕人卻並不受落,反而對中共的無形之手愈發反感。

過往一直有論者相信,老一 輩的港人受過英國統治,所以才對英國以至人權自由等價值念念不忘,但年輕人畢竟是白紙一張,大有「改造」的空間,要令他們心服口服地承認是「中華人民共和 國國民」並非難事。然而,事實卻正好相反,老一輩的人大多是「大中華派」,依然對中國有深厚的感情,反而年輕人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卻不斷下跌,甚至是「大 逆不道」地支持港獨,至於一眾稱內地人為「蝗蟲」和「支那」的年輕網民更是一大佐證。


中港矛盾激化本土主義

本報問過榮獲第二名的新民主同盟之立法會議員范國威,他認為因為過去幾年的中港矛盾愈來愈尖銳,但其他泛民政黨甚少關注雙非爭床位及幼園學額不足等問題,脫離了民意,所以港大生才會支持以「港人優先」為理念的新同盟。

他指出,因為中港矛盾已是 「殺到埋身」,全面滲透至社會、經濟、文化層面,本土主義是大勢所趨。他相信港大生看到的問題與新同盟非常接近,例如是都認同取回單程證審批權及限制自由 行等等,所以才會出現這個現象,「我落區時,甚至連新移民都會走過來跟我說,支持以往要住滿七年才可申領綜援的做法,大家都身同感受,自然贊成有人會提倡 政策處理」。

對於港大受訪者較為支持港獨一事,范國威認為調查有巨大的政治涵意,北京要思考為何提供了經濟利益後,不但沒有人心回歸,反而衍生了港獨思想。他又指,港獨不是新同盟的立場,但也沒有「反對港獨」的陳述。

公民黨主席余若薇回應本報查詢時則指,估計港大的學生是認同公民黨的價值觀,「我哋好着重法治、捍衞自由、人權,嚟緊普選我哋亦都係覺得係要平等,我相信佢哋都係認同呢啲價值」。

(學苑facebook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