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4年1月27日星期一

南方朔: 台北總統府已不再安全!




任何去過台北的人都知道,在台北的市中心,重慶南路和凱達格蘭大道(舊稱介壽路)的交叉口,是台灣最高統治機構總統府的所在地。遊客在這一帶步行,如果停下來聊天太久,就會有便衣軍警走上前來,請人快點離去。這一帶是台灣維安最嚴密,但也是大型示威抗議活動最喜歡前往的地點。

台北的總統府是日治時期的總督府,在日治時期,車輛並不多,那一帶還算寧靜,但到了近代,由於交通發達,道路拓寬,總統府前的大公園早已不見,加上總統府旁邊的建築物增多,它的維安空間已經縮小。最近15年來,總統府前已各種事故不斷,有人開小汽車衝向總統府,有人在那裏自焚,所幸並沒有鬧出過大事。

但以前沒出過事,並不保證以後不會有事。就在今年農曆過年前的125日(上星期六),清晨504分,一名41歲的男子張德正開覑一輛35噸的重型砂石車,在凱達格蘭大道上臨時緊急加速,時速達到70公里,直接衝向總統府大門。凡見過總統府或去過的人都知道,總統府是舊式殖民建築,大門口之前有十幾廿階入口階梯,然後才是大門入口及玄關。由於階梯太高,砂石重型車只能衝到大門入口,進不了玄關,但卻已把大門的防彈鋼門震碎。幸而這個司機並沒有什麼政治動機,因此車上並沒有汽油炸彈或肥料炸彈,因此這起衝撞事件並沒有造成可怕的結果,如果像美國的奧克拉荷馬汽車肥料炸彈案,整棟聯邦大樓被炸眦。台灣這起事件如果載滿肥料炸彈,台灣的總統府不垮也難!

對於這宗重型砂石車衝向總統府大門的事件,截至日前人們尚不知詳情,只知道此案大概與政治無關。純粹是張德正個人的泄憤抗議案。張男結婚離婚兩次,他和第二任妻子離婚後,家庭內爆發鬥毆打架糾紛,他被判刑較重,因此他認為司法不公,曾向司法院數度陳情。因此他會向總統府大門衝撞,大概是純粹的個人泄憤事件。

車撞事件沒政治意含 卻有政治後遺

不過,這事件雖沒有任何政治意含,但這事件卻可能會有它的政治後遺症﹕

(一)早年的台灣,總統府這個最高權力的象徵建築,人們都對它敬畏有加,但到了近年,台灣的民主抗議活動漸增,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已成了大型抗議活動的集結地點。示威抗議者用雷射光把抗議標語打在總統府上早已司空見慣。總統府的至高權威早已不再。尤其是馬英九任內,支持度已降到只剩9.2%,總統個人、他的職位、他辦公的地點,早已不再有權威。一個司機自己打官司不順,就會找總統府泄憤,此例一開,將來這種情緒傳染開來,到總統府泄憤之事只會更多,不會更少。今天的台灣,向馬英九丟爛鞋子早已成了當今的風尚。總統本人都可向他丟鞋子,開車去衝撞總統府大門又有什麼不可以?因此這次的案件,其實是顯示了總統個人、他的職位、他的權力象徵物的權威的瓦解。

(二)本人早年當過記者,以前新聞不太自由,但我曾多次進出總統府,坐個計程車可以直入總統府會客室門口,打個電話就可以進去會客,在府內辦公室上上下下,府內每個轉角都有憲兵,但憲兵並不可問東問西的阻攔。但我近年來再進總統府卻已情大變,外面的計程車已進不了裏面,總統府前遍佈可以升降的地爪和雞爪釘,計程車等小車子的輪胎一定會被刺破,這是防止別的車輛闖入;至於府內,則是憲兵密佈,要在裏面走來走去已不可能。總統府的維安程度已大幅提高。問題是,這些地爪欄杆和釘子只能防小車,不能防大卡車,這次事件乃是35噸的重型砂石車,再好的維安也沒有用,如果有一天有人不滿,開大卡車裝滿汽油和肥料炸彈,一定會造成巨大的破壞。這也是這案件會造成那麼大的驚恐之原因。

這次重型砂石車衝撞總統府事件後,府方的第一反應,就是防止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最直接簡單的方法,就是在總統府大門前,加設20座寬90公分、高60公分、厚60公分、每個重達1噸的花台。有這些花台封鎖住總統府大門的車道,以後大小車輛想要衝撞總統府即不可能。

問題是這等於是總統府前就沒有了正面的大車道,日治時代,日本人在台灣建了許多殖民式宏大建築,它都有高高的門階,正門口一定有寬廣的車道,才可襯托出建築的氣魄,如果一棟建築少了正門口的大道,整個建築的氣魄和風水就會大大的失色。將來台灣總統府正門前面沒有了大車道,就會予人奇怪的感覺。

因此,總統府的高層特勤維安人員有他們更奇怪的觀點。他們認為,由於時代的改變,台北總統府四周車水馬龍,維安的難度已告增加,他們認為現在的總統府已不再適合,必須搬家,搬到台北的大直新國防部附近,總統府和國防部兩個維安併為一體。大直不是鬧區,維安比較容易。他們的這種意見將來是否會被採納,已值得人們注意。